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中伟  何敏 《西部医学》2020,32(12):1717-1720
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早期准确识别可对后续治疗以及患者的预后产生巨大正面影响。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2001年起发布了多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南,并在2019年针对脓毒症这一诱因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单独发布了诊断管理流程。国内2017年版指南与国外指南侧重点不同,为了提高国内学者对脓毒症相关凝血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注,促进科研和临床的思考,提高临床医生诊治水平,本文就“ISTH指南建议: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管理(2019)”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临床实验室常用凝血指标用于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诊断的性能,为产科DIC诊断提供合理的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纳入病例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含量、抗凝血酶11I(antithrombin-Ⅲ,AT-Ⅲ)活性等指标,评价这些临床常用凝血指标对产科DI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寻找各凝血指标用于产科DIC诊断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在纳入的230例患者中,根据本院DIC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资料综合分析,64例最终被诊断并发D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界值分别为:AT-Ⅲ活性≤75%,FDP≥8.9/2g/ml,FIB≤3.35g/L,D-D〉350μg/L,PLT≤124×10^9/L,PT〉10.8s,与本院现用的诊断界值均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d0.001。将各凝血指标两两分析结果显示:AT_Ⅲ活性与其它凝血指标比较,P值均〈0.05;所有凝血指标与PT比较,P值均〈0.901。结论AT-Ⅲ对产科DIC的判断性能最佳,PT测定诊断性能最差。本院现用DIC诊断标准并不完全适合于产科DIC的诊断;本研究初步寻找出各凝血指标适合于产科这一特殊人群的DIC诊断界值,但还需要进一步作前瞻性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床产科患者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产科20例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与20例顺产或剖腹产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DIC患者的部分常规血凝学指标有一定规律;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健康组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就已经出现凝血时间延长(P〈0.05)。结论:正确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指标变化规律,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DIC,并且可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49例DIC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符合临床DIC诊断标准;观察组23例,符合超早期DIC诊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死亡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DIC的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87例AL患进行常规DLC过筛实验即凝血象(APTT,PT,TT,Fbg)及D-二聚体(D-Dimer),FDP,3P的检测,结果:AL患DIC组与非DIC组PT,APTT比较差异有显性(PT P<0.05,APTT P<0.01),AL各亚型之间因病例减少,无法做统计学处理,但AML-M3亚型实验室检测有明显的异常,这与临床相吻合,此外HAL和CML患(均为慢粒急变)的各项指标(除Abg)较其它亚型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D-Dimer在DIC中的异常率为96.06%,说明 在判别DIC及非DIC中有明显意义,是早期诊断DIC的特异性指标。结论:临床可依据对DIC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早对DIC作出诊断并予以预防 和治疗,达到降低DIC所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尽管监护和治疗水平日益完善.但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是临床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作为常发生于败血症患者的并发症,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临床已有明确诊断的疾病伴有的、以广泛血管内凝血和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中间发病环节和并发症。DIC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复杂。但发病过程中均有凝血功能的改变。在其发病机制中天然抗凝途径功能紊乱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就大多数DIC患者而言。抗凝治疗仍是阻断DIC病理过程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新凝血4项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ogen antifibrinolytic complex, 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 t-PAIC)对于脓毒症致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和中心监护室确诊脓毒症患者80例,按照ISTH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DIC组28例和脓毒症非DIC组52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集脓毒症患者第1、3、7天血液和健康组的血液,检测脓毒症患者和健康组血液样本中TM、TAT、PIC、t-PAIC的水平,绘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同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TM、TAT、PIC、t-PAIC与SOFA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和APACHE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System Ⅱ)进行分析,综合评估新凝血4项TM、TAT、PIC、t-PAIC在脓毒症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结果脓毒症DIC组的TM、PIC和t-PAIC在第1、3、7天的浓度均高于脓毒症非DIC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PIC、t-PAIC联合检测的AUC分别为0.893、0.932、0.898,敏感度和特异度在第3天分别达到98%和97.2%。但是脓毒症DIC组的TM、TAT、PIC、t-PAIC均与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M、PIC和t-PAIC的水平升高可以早期预测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联合预测的价值优于单个检测,但不能对这部分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张浩 《实用新医学》2006,7(8):756-759
血栓形成是临床各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组织缺血和坏死而影响器官功能危及生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个以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导致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着为特征的综合征,也是死亡率很高的急重症之一。近年来,血栓性疾病和DIC的诊断和防治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动物模型的不断完善。就近年文献报道的较为常用的血栓形成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物模型加以综述,旨在促进血栓性疾病和DIC的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正常孕妇不同孕期和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功能。方法检测31例早孕、31例中孕、32例晚孕、30例产科早期DIC和30例正常对照的常规止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测项目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bg)指标。结果PT、APTT在各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其浓度逐渐升高(P〈O.05);早期DIC组Fbg(4.1±1.0)g几与中孕组(3.9±0.8)g/L、晚孕组(4.2±0.5)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bg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但不能早期诊断产科DIC。  相似文献   

11.
This review describe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as a syndrome in which hemostatic factors areactivated and products are generated. This syndrome rangesin severity from an obvious decompensated coagulopathy(overt-DIC) to the subclinical compensated activation ofhemostatic factors(non-overt DIC). Ths first part of this re-view emphasizes two points: First, activation of the hemostat-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出现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例,分析DIC发生率以及诱发DIC的因素。方法: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统计收治的本院神经外科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重型颅脑损伤1565例患者,按DIC诊断标准筛选出其中出现DIC的病例。采用Logistic回顾性分析DIC发生率、影响DIC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重型颅脑损伤1565例,其中,手术1012例,保守治疗553例。总病例中.出现DIC例数19例,其DIC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为12.14‰,相关因素有复合伤,手术,感染,休克,止血剂的使用,肝功能异常以及凝血和抗凝血指标异常。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出现DIC死亡率极高,达63.2%,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对DIC诱因的充分认识,有利早期发现,及时阻断,减少DIC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产科、妊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作为一种综合征 ,是潜在疾病发展恶化的中间机制 ,尚不作为独立的临床实体。作者重点对羊水栓塞和溶血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 (HELLP)综合征的起因和病理生理学、产科DIC的临床和实验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原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脓毒症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凝血病两种形式。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涉及促凝、抗凝、纤溶系统和内皮功能障碍等方面,临床医师很难早期识别。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诊断标准主要有4个,研究发现其在脓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方面日益显示出不足。近年来研究发现,新的凝血监测方法在早期诊断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本文就脓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和监测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以大肠杆菌内毒素粗制品注入狗与兔静脉内引起DIC,同时出现血浆血红蛋白增高。由于血浆血红蛋白含量异常率仅次于血小板变化,在异常率较高的指标中以血浆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比值最大,并且内毒素所致DIC动物死亡率与血浆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因此血浆血红蛋白可能成为内毒素所致DIC的辅助诊断与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There are only a handful of case report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 (DIC) as a result of quinine use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se this early especially when quinine has not been prescribed for managing malaria. Off licence use of any medicine may result in serious complications, quinine induced DIC is one of them.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产科DIC的临床表现及诱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2年12月间发生的8例产科典型DI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①产科DIC主要表现为阴道大出血和休克,多为急性,且病情发展迅猛,不易用原发病解释微循环衰竭或休克,早期发现且及时治疗,预后较好。②诱因明确,如死胎、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出血、药物过敏、双胎、肝损、妊娠高血压、HELLP综合征、生殖器感染等;8例孕产妇中死亡1例,子宫切除5例,发生严重后遗症1例,死产3例,死胎2例。结论:由于妊娠后血液、循环系统的特殊变化,孕产妇DIC发生几率升高,应高度重视有发生产科DIC诱因的病例;一旦发生DIC,积极果断地处理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36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常规DIC筛查指标,以及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初治的急性白血病人中36例(23.68%)合并DIC,8例病人死亡,5/8人死于颅内出血.DIC病人与非DIC病人PT、Fbg、TT、PLT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D-dimer、PT、Fbg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应用小剂量肝素钠联合血小板输注及凝血因子补充治疗,DIC治愈率77.78%,治愈率病人的DIC纠正时间为7~15 d(均值9.32±5.10).结论 DIC是急性白血病常见及严重并发症,PT、Fbg、TT、D-dimer是白血病合并DIC重要观察指标,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DIC.  相似文献   

19.
冷沉淀治疗产科DIC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冷沉淀治疗产科DIC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8例产科DIC孕产妇分成2组,两组均在去除病因治疗基础上,使用冷沉淀观察组和不使用冷沉淀对照组各14例,观察两组孕产妇的治愈率。结果观察组痊愈9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35.71%。结论治疗产科DIC尽早使用冷沉淀,可制止DIC的发生防治并发症,使抢救成功。且本方法经济、简便、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