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胡陆林  区穗芳 《铁道医学》1997,25(6):339-340,I007
研究乳腺癌雌激素受体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和AgNOR计数关系。方法 采用AgNOR染色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用抗ER单克隆抗体及抗PCA单克隆抗体,研究50例乳腺癌ER与PCNA表达及AgNOR计数。结果 33例乳腺癌ER阳性者与17例ER阴性者相比,PCNA表达低,AgNOR平均颗粒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细胞核DNA倍体、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计数及增殖细胞抗原(PCNA)阳性指数变化与癌分级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银染色方法及免疫组化LSAB法,测定30例前列腺癌病人DNA倍体、AgNORS计数和PCNA阳性指数的变化。③结果前列腺癌DNA倍体、AgNORS计数、PCNA阳性指数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症(t=7.267~7.502,P<0.01),并且随着前列腺癌细胞分化程度降低,逐渐增加(H=42.534,t=2.156~6.756,P<0.05,0.01;F=194.771,105.605,q=13.214~15.813,P<0.01);2年内死亡者,其DNA倍体、AgNORS计数、PCNA阳性指数明显高于存活2年以上者(t=5.256~7.608,P<0.001);前列腺癌病人DNA倍体、AgNORS计数、PCNA阳性指数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960~0.966,P<0.001)。④结论前列腺癌DNA倍体、AgNORS计数、PCNA阳性指数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可作为前列腺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银染技术,对55例喉部病变中PCNA表达及AgNORs计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慢性喉炎、喉乳头状瘤及喉癌的PCNA指数分别为1501%、2638%和4806%,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AgNORs计数分别为262,334和488,组间两两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高、中、低分化鳞癌的PCNA指数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PCNA指数与AgNORs计数间未见相关性。结果提示:PCNA表达与AgNORs计数在喉不同病变间存在明显差异,对此两项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了解喉良、恶性肿瘤的细胞增殖状态,在喉良、恶性肿瘤鉴别及恶性分级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卢华莉  胡安琦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23(6):382-383,F003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的增殖活性与组织学分级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4例脑星形细胞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CNA标记指数阳性率对照组与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AgNOR平均计数及类型与组织学分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gNOR,PCNA检测均能反映脑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可做为评价估星形细胞瘤增殖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p53基因突变与眼睑鳞状细胞癌(SCC)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采用微波处理免疫组化LSAB法对32例SCC进行了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同时应用银染法检测了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计数。结果显示,在正常眼睑皮肤及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未见p53蛋白表达,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其PCNA指数及AgNOR计数也有增加趋势;随着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p53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增高;PCNA平均指数和AgNOR计数分别为383±301和375±153,PCNA指数和AgNOR计数随SCC分化程度的降低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的肿瘤组织,其PCNA指数和AgNOR计数均高于p53蛋白阴性表达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p53蛋白过度表达与SCC发生密切相关,出现于SCC发生的早期,将3项指标综合应用于SCC的分化程度、增殖活性及早期诊断较为客观,对协助临床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细胞核DNA倍体、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计数及增殖细胞抗原(PCNA)阳性指数变化与癌分级及预后的方法。方法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银染色方法及免疫组化ISAB法,测定30例前列腺癌病人NDA倍体、AgNORS计数和PCNA阳性指数的变化。结果 前列腺癌DNA倍体、AgNORS计数、PCNA阳性指数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症(t=7.267 ̄7.502,P〈0.01),  相似文献   

7.
张东  张宇红 《医学争鸣》1997,18(4):361-363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AgNORS计数在胆囊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和AgNORS染色计数,对40例原发性胆囊癌进行了研究。结果:PCNA表达阳性率与AgNORS计数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认为PCNA的表达和AgNORS计数有助于原发性胆囊癌的分化及其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my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有随访资料的大肠癌的表达。结果提示:c-myc阳性表达中,大肠癌(7049%)明显高于正常粘膜(266%,P<0.05)。正常大肠粘膜未发现EGFR阳性表达,而大肠癌有较高表达(7704%)。PCNA阳性表达中,大肠癌(4640±26.5)%明显高于正常粘膜(1512±5.44)%,P<0.05)。EGFR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有关(P<0.05)。PCNA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5)。大肠癌4年生存率EGFR和PCNA表达>65%组均明显低于<25%组(P<0.05),EGFR-LI和PCNA-LI与生存期均有明显负相关。结论表明:c-myc、EGFR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的大肠癌细胞增殖有相关性。EGFR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的生存期均有明显负相关,该两项指标对大肠癌临床诊治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3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按国际工作分类分低、中、高度恶性(LG、MG、HG)3组。对NHL和14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RLH)作核分裂计数(MF),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计数,并用MBC法检测部分病例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_67抗原。MF、AgNORs、PCNA及Ki_67检测结果有较好相关性(r值0.612,P<0.01),均和NHL恶性度呈正相关,LG、MG、HG及RLH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LG和RLH组P>0.05),表明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有助于了解NHL恶性度,但不能区分LG和RLH。MG中弥漫小裂细胞型(DSC)细胞增殖活性低于同组其它类型(P<0.05),但与LG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相对较好,拟属LG。MF、AgNORs和PCNA值越高,生存期越短,表明细胞增殖活性有助于预测NHL预后。MF和AgNORs经济易行;Ki67全面反映增殖细胞的数量,仅用于冰冻切片;PCNA可用于石蜡切片,便于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银染色技术研究了3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0例十二指肠溃疡及20例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的AgNOR计数变化,以探讨AgNOR计数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组AgNOR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与十二指肠溃疡和正常粘膜比较AgNOR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低分比腺癌及粘液腺癌与高分化腺癌及乳头状腺癌比较AgNOR计数也有显著者差异(P<0.05)。结果表明AgNOR计数能较好反映原发性十二指癌的增殖活性,可以作为评价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恶性程度的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EBV-LMP1基因的杆状病毒重组供体质粒,包装重组LMP1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进行表达。方法:先将已克隆的LMP1 cDNA与线性化的pFastBACHTb进行连接,使pFASTBACHTb-LMP1与DHl0BAC感受菌进行转座重组,利用抗性及蓝白斑筛选重组Bacmid/LMPl克隆,提取Bacmid/LMP1转染昆虫细胞Sf9包装杆状病毒,利用病毒感染Sf9细胞进行蛋白表达,通过免疫荧光、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表达情况。结果:获得了重组LMP1的杆状病毒,细胞能表达出与LMP1单抗结合的蛋白,分子量为63kDa左右,细胞可直接分泌LMP1蛋白至上清。结论:LMPl能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良好表达,为研究肿瘤疫苗及LMPl在EBV致瘤分子机理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人脂联素球状结构域(gAd)基因.方法 以人基因组为模板,PCR法扩增人gAd基因,将gAd基因与供体质粒pFastBacHTB连接,转化含有穿梭载体:Bacmid的大肠杆菌DH10Bac.筛选转座成功的重组穿梭载体Bacmid-gAd,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昆虫细胞Sf9,经SDS-PAGE、免疫印迹法检测表达产物.结果 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细胞形态变化明显,SDS-PAGE电泳结果 显示,Bacmid-gAd组和对照组相比,在相对分子质量15 000~25 000之间多出一清晰的蛋白条带,免疫印迹法证实该条带能与相应的抗His标签抗体结合.结论 人gAd基因成功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制备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方法构建含有HBVC基因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 Dual—HBV core,转化大肠埃希菌DH10Bac进行转座,提取重组Bacmid DNA转染昆虫细胞Sf9,获得含有HBVC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表达,然后通过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含HBVC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而且在昆虫细胞Sf9中表达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论利用Bac to 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全基因HBV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对其在细胞内的复制、转录、翻译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分子亚克隆技术,将长约3.2Kb的HBV全基因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BK-CMV折EcoPI位点,构建的pKB-HBV经FUGENE^TM6导入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中。结果:经PCR、RT-PCR验证pBK-HBV能够在SMMC-7721细胞中有效复制和转录。固相放免法显示HBV转染细胞内的HBsAg、HBeAg的合成和分泌。免疫组化法证明,胸内浆型分布为主的HBcAg的表达。结论:HBV全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BK-HBV能够在SMMC-7721细胞中有效复制、转录及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的启动子,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hTERT。方法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PCR方法扩增hTERT上游序列长约1135bp的启动子片段,克隆入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上游,测序鉴定。结果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hTERT启动子DNA序列完全一致,片段长度为1135bp。结论人端粒酶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hTERT构建成功,为hTERTp调控元件用于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建立IgE低亲和力受体(FceR Ⅱ)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方法 用RTPCR方法从过敏性疾病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扩增FceR Ⅱ cDNA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FceR Ⅱ-pGEX-4T-1,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诱导表达FceR Ⅱ蛋白,通过割胶回收纯化,并用Western blot检测FceR Ⅱ的表达.结果 测序表明所扩增FceR Ⅱ cDNA基因,与已报道的序列一致.获得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可以和人IgE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构建了FceR Ⅱ-pGEX-4T-1表达载体,获得了能和人lgE特异性结合的重组蛋白,为下一步FceR 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和Bcl-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例正常胃粘膜、66例胃癌及28例癌旁组织进行检测。结果:①Fas、Fas-L和Bcl-2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7.58%、50.00%和51.51%;在癌旁为80.14%、53.33%和28.57%;在正常胃粘膜中为100%、0%和0%;②Fas表达在I、II期组织明显高于III、IV期组,在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 组;③Fas-L和Bcl-2在肠型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④肿瘤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有明显的Fas及Fas-L表达。结论:Fas的下调表达及Fas-L的上调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as-L和Bcl-2在肠型胃癌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Fas的表达对估计病人的预后 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部分喉切除术后喉狭窄瘢痕组织中TGF-β1和α-SM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喉狭窄瘢痕组织的病理变化,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喉狭窄瘢痕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2~3个月出现喉狭窄10例和未狭窄16例喉瘢痕肉芽组织为实验组及1O例正常声带组织为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切片中TGF-β1和α-SMA的表达,并在KONTRON IBAS 2.5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下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结果]TGF-β1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炎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胞浆,α-SMA阳性表达的主要分布于肌成纤维细胞胞浆.比较非狭窄喉瘢痕组织及正常声带组织,喉狭窄瘢痕组织的TGF-β1和α-SM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狭窄瘢痕组织的TGFβ1及α-SMA高表达,这些改变可能是喉狭窄发生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MHCⅡ类抗原)的表达特点,探索轻度、不典型VMC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以1035TCID50的CoxsackieB3病毒接种Balb/c小鼠,诱导小鼠轻度VMC.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MC小鼠心肌MHCⅡ类抗原的表达.[结果]VMC小鼠心肌组织内MHCⅡ类抗原异常表达,部分心肌细胞膜局灶性MHCⅡ类抗原阳性.[结论]心肌MHCⅡ类抗原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轻度VMC的发病机制;心肌MHCⅡ类抗原-LSAB染色可望成为诊断轻度、不典型VMC的免疫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