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调查普通外科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的使用情况,评价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统计普通外科在2013年13月预防应激性溃疡使用泮托拉唑的病历159份,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59份病历中,泮托拉唑使用不合理89份,占55.97%,无高危因素使用占36.48%。主要表现在用药指征不明显、疗程过长、剂量过大。结论泮托拉唑在普通外科的应用合理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将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对照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尼替丁,疗程为1周。结果治疗组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及急性期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泮托拉唑疗效确切,可作为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对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所研究的9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及防治脑水肿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泮托拉唑和法莫替丁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1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可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还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泮托拉唑与法莫替丁治疗应激性溃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勇 《江西医药》2005,40(9):526-527
目的评价泮托拉唑治疗应激性溃疡疗效.方法随机分组法,将80例应激性溃疡患者分为泮托拉唑治疗组与法莫替丁对照组.结果泮托拉唑治疗组病人呕血、大便隐血、疼痛、反酸、烧心、腹胀症状明显改善,与法莫替丁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泮托拉唑较法莫替丁相比具有更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预防腹部手术后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2011年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14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治疗2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9.68%和95.5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预防腹部手术后应激性溃疡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两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奥美拉唑及泮托拉唑进行预防治疗,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进行预防,三组均预防治疗一周,比较三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奥美拉唑组、泮托拉唑组显效例数分别为38例和39例,总有效率依次为95.0%和97.5%,雷尼替丁组显效34例,总有效率为85.0%,奥美拉唑组、泮托拉唑组在总有效率方面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和显效方面有明显差异;奥美拉唑组、泮托拉唑组与雷尼替丁组成本一效果比分别为266、285和127.5元,前两组相对较高,而泮托拉唑组稍低于奥美拉唑组。结论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预防各种应激源引起的应激性溃疡疗效相对优于雷尼替丁,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两者在成本效果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刘丽敏 《中国药业》2013,(23):93-94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用于预防危重病患者应激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泮托拉唑4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法莫替丁2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为10d.观察两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给药后3d,6d时监测胃液的pH.结果 治疗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胃液pH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泮托拉唑能有效预防危重病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因呼吸衰竭需要预防机械通气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及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泮托拉唑。结果观察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为14.5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P〈0.05)。两组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6.8±4.3)d,对照组为(22.7±5.7)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在机械通气患者中预防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泮托拉唑预防急性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341例以急性脑梗死收治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将入院患者分为预防组与未预防组,比较2组患者给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肝肾功指标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并不同质子泵抑制剂预防疗程的有效性。结果:预防组较未预防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和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性降低,治疗前后肝肾功指标变化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 d与4~7 d,8~17 d预防疗程的有效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1~3 d即可以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且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会影响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与兰索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许树长 《中国药业》2014,(23):21-22
目的观察并比较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与兰索拉唑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具有消化性溃疡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分入A,B,C 3组,分别使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和兰索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胃液p H、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以评价3种药物的疗效。结果 3组患者用药7 d后胃液p H均显著上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9,P〈0.001),其中C组患者在治疗3 d后胃液p H明显高于另外两组(F=7.14,P〈0.05);3组患者中应激性溃疡发生率C组最低(7.50%),B组最高(1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3,P〉0.05);各组腹泻、肌痛、视觉异常和皮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与雷贝拉唑均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且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开展口服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临床综合评价,为医疗机构降压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牵头,以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及江西省药学会为依托,江西省25家三级甲等医院共同参与,运用文献综述及德尔菲法,通过项目启动、初稿形成后的2轮专题修订会研讨及1轮电子版反馈,最终制定本共识。结果 截至2022年2月,已纳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2个。该共识采用百分制,从有效性、安全性、经济学、适宜性、可及性和创新性共6个维度,对涉及的10个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进行了临床综合评价,并根据分值形成不同的推荐级别。结论 制定了《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下江西省口服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共识》,为国家和省级集中带量采购的约定采购量调整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医疗结构药品配备和采购目录的制定,药品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后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即保护胃黏膜、抗感染、降颅压、保护脑细胞、稳定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自制和胃汤:大黄、制半夏、厚朴、苏梗各10g,田七片15g,浙贝15g,黄连15g,旱莲草30g,白术10g,白芨10g),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鼻饲。两组均连续治疗3d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68.42%,对照组为56.76%,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和胃汤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后应激性溃疡,能缩短疗程,促进溃疡修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三医联动的视角分析药品带量采购利益相关者关系,并提出药品带量采购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药品带量采购的流程、药品带量采购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药品带量采购中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自2018年开展“4+7”药品带量采购以来,中国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制定和执行不断完善,效果明显。但也存在因各方主体利益诉求导致药品质量采购质量不高的问题。结论 构建三医联动治理格局有助于推动药品带量采购整体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比较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6例经内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静脉滴注泮托拉唑钠40 mg,对照组28例,静脉滴注奥美拉唑钠40 mg,均为2次/d,疗程3~5 d,此后两药均改口服,20 mg/次,1次/d,连续4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6.9%和73.9%,总有效率分别为92.9%和96.4%,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 ~2020年3月某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  相似文献   

17.
郭忠  赵晋 《中国药房》2008,19(11):817-819
目的:为临床研究急性脑梗死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某院2003~2006年初次发生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统计、分析其用药情况。结果:该院应用频率较高的有脱水药、利尿药、抗血小板聚集药、改善脑血循环药及支持治疗药;治疗合并症或并发症应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抗感染药、降压药、心脏病用药。结论:该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用药种类较多,临床对药物的选择及合理性应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与急性脑梗塞(ACI)和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C反应蛋白(CRP)等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型血管彩色多谱勒检查的方法,研究86例ACI患者和88例非脑梗塞(NS)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与颈动脉B超结果之间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可能机制,所有病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有无重新分组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比较重组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年龄和CRP可能是CAA形成的最主要危险因子(P<0.001;P=0.04),而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与CAA的关系并不密切。作为CAA重要指标的内-中膜厚度(IMT)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厚。结论CAA的发生机制可能有别于全身其他部位的A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外伤性脑梗塞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异常,并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探讨其对CRP的干预.方法 选择在我院符合外伤性脑梗塞诊断标准的58例,门诊志愿者正常人55例,分别测定血CRP浓度进行比较;再将外伤性脑梗塞组再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两组,对照组均接受脑活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氟伐他汀,再对常规治疗及加入他汀类药物治疗后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与正常人CRP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应用他汀类治疗较常规治疗后CRP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CRP做为炎症的一种敏感性介质,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外伤性脑梗塞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故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血CRP浓度显著升高.氟伐他汀做为HMA-CoA还原酶抑制剂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有抗炎作用,可显著降低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血浆CRP水平,故他汀类降脂药在改善外伤性脑梗塞预后、预防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引起其临床应用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方法从医院2007年9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670例脑梗死患者中筛选出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130例,调查其住院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规范的原因。结果 95例(73.08%)患者出院后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规范,其中19例(14.62%)虽坚持服用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达标,56例(43.08%)间断服用他汀类药物;20例(15.38%)未服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担心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导致肝功异常);患者对脑梗死复发认识不足;患者或家属认为无效;患者未坚持内科门诊随访,未接受专科医生指导;门诊医生随访中忽略询问使用情况;患者嫌麻烦;患者因出现副作用而停药。结论相当多的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规范及未能坚持长期服用,调脂达标率较低。应对脑梗死患者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健康教育,以提高他汀类药物的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