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道云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80)
目的探究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发应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自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来院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中选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种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同时对比两组儿童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例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主要有药物影响、儿童体质问题、疫苗质量问题、接种时间等原因,观察组儿童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评价中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各项对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升儿童接种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玟颖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50)
预防接种工作要最大程度的保证接种的有效性,尽可能的将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这种风险大多数情况下来说是存在的,但是也要防患于未然,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讲述,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一些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62例儿童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该中心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162例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年龄、性别、季节、接种后发生时间及疫苗种类等资料。结果:162例发生不良反应儿童中,一般反应140例,占86.42%(140/162);异常反应19例,占11.73%(19/162);偶合反应3例,占1.85%(3/162)。年龄、性别分布中,男85例,女77例,男女比为1.1∶1;≤1岁儿童占比最高,为72.84%。时间分布方面,8月份占比最高,为20.37%,其次为7月份和9月份,均为13.58%。接种至发生时间≤1 d占比最高,为87.65%。主要疫苗种类为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占34.57%。结论:162例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儿童男女比为1.1∶1,且一般反应、≤1岁、发生在7~9月份、接种至发生时间≤1 d、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占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5.
6.
预防接种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具体实施过程,是以预防疾病发生和流行为目的的医疗干预行为[1],预防接种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疫苗的储存、预防接种前后不规范的操作等都可能影响接种效果或引起副反应。现就预防接种各种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报告如下,为科学、安全、有效进行接种、预防疾病提供裨益。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进一步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准确和高效.方法 采用回顾对比分析的方法,选取2014年在我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1 324例为观察组,并选取2013年在我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1 14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减少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提高安全接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50)
目的分析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基于经验对预防接种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预防接种发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应对措施。结果和结论受到病毒学因素、接种差错因素、接种疫苗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如局部反应、身体反应、异常反应等。为了避免或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既要从制度上对应对接种不良反应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和预防力度,加强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以降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接种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校一附院接种门诊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对30740例7岁及以下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加强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儿童在短期内均恢复正常。结论加强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工作,并及时处理相应症状,是提高免疫接种安全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恒牙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阳市口腔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0例恒牙龋病患儿临床资料作为龋病组,选取同期来院进行口腔检查的80例口腔健康儿童检查资料作为非龋病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恒牙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龋病组刷牙的频率1次/d、每次刷牙时间<2 min、每周睡前进食≥3次、每周进食糖果≥4次、每周饮用碳酸饮料≥3次、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患儿占比(30.00%、75.00%、55.00%、50.00%、65.00%、55.00%)高于非龋病组(8.75%、50.00%、28.75%、26.25%、38.75%、31.25%,P<0.05),定期检查口腔健康、学校开展口腔健康讲座患儿占比(45.00%、80.00%)低于非龋病组(73.75%、96.2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刷牙的频率1次/d、每次刷牙时间<2 min、每周睡前进食≥3次、每周进食糖果≥4次、每周饮用碳酸饮料≥3次、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均为儿童恒牙龋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52、2.032、2.000、2.333、2.277、2.425,P<0.05),定期检查口腔健康、学校开展口腔健康讲座为儿童恒牙龋病发生的保护因素(O^R=2.000、2.092,P<0.05)。结论儿童恒牙龋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刷牙的频率1次/d、每次刷牙时间<2 min、每周睡前进食≥3次、每周进食糖果≥4次、每周饮用碳酸饮料≥3次、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而定期检查口腔健康、学校开展口腔健康讲座为儿童恒牙龋病发生的保护因素,口腔门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儿童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其恒牙龋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分析注射用阿奇霉素致儿童不良反应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注射用阿奇霉素患儿为观察对象,观察其用药情况,对可能导致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儿中发生不良反应占比达25.9%,其中胃肠道不良反应5例、静脉炎2例、皮肤瘙痒1例、注射部位疼痛4例、肝功能异常1例、嗜睡1例、皮疹1例。而使用疗程较长与患儿年龄较小则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注射用阿奇霉素患儿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合理用药,并注意控制疗程,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康医学》2019,(2)
目的:探讨导致婴幼儿及儿童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抗生素使用患儿12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年龄、性别、住院使用抗生素种类、疗程、营养状态、免疫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利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患儿的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患儿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抗生素联用及使用时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抗生素联用、抗生素使用时间≥1周、患儿年龄<1岁、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是婴幼儿及儿童发生A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婴幼儿及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较小、联合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种类过多、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等均会引起腹泻,需要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5.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89)
目的研究系统护理降低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将84名儿童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42名/组。其中,一组儿童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另一组采用系统护理干预(观察组)。将两组儿童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儿童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4.76%)同对照组相比数值更小(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能够使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16.
《健康之路》2017,(11)
目的:分析罗甸县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户籍统计新登记出生的小儿8230例,截至2014年7月,登记死亡的小儿7例。采用回顾性调查以及因素分析、整群抽样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了解未能覆盖的原因。结果:婴幼儿计划免疫接种卡覆盖率为98.2%,未覆盖可能在外地接种。346例留守儿童,其中调查显示310例全覆盖,36例未能及时按照要求接种疫苗,未能完全接种的疫苗主要为麻疹、乙脑。观察组父母均外出、小儿3岁前父母外出比重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主要照料人年龄≤50岁、乡镇居住、有亲友在卫生部门上班、接受过相关健康教育、知晓接种类型与数量、有机动交通工具≥3年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况尚可,未能及时接种与很多因素有关,需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做好信息的更新。 相似文献
17.
探讨脓毒症患儿并发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珠海市妇幼保健院104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儿童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脑病的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合并脑病的脓毒症患儿;有凝血功能障碍患SAE的比例高于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80分的患SAE比例高于>80分组;尿素氮(BUN)、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在SAE组与无SAE组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E组显著高于无SAE组。结论凝血功能障碍及PCIS≤80分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发生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肢端缺血神经病变合并感染而引起的足部疾患,是危及糖尿病病人致残及致死性的严重并发症。据调查,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为0.9%~14.5%[1]。糖尿病足严重影响糖尿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本文对我院2005~2006年收治的36例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糖尿病足的护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肺栓塞患者60例 ,对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发生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有手术创伤、心肺疾患、高龄、深静脉血栓、吸烟以及恶性肿瘤.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抗凝以及血栓等护理后 ,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护理满意度高达98.33%.结论:对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掌握 ,并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 ,不仅能有效预防以及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减少病死率 ,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家长的儿童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的正确判断及干预而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概率分析,判断高文化素质水平在应对行为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抽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常住6岁接种儿童400名,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分为2个大组4个小组,各抽取100名儿童进行调查比较。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有较高教育水平家长的儿童在6年的预防接种史里较少发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事件,即使发生不良反应也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避免恶性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结论: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家长可以较好的理解预防接种知识,对接种人员的健康教育信息有较好的掌握和理解,并对自身行为进行反馈,降低了儿童预防接种的各项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