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1],约70%—80%的卒中患者因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循证医学指出,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途径[3],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精准评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是脑卒中康复发展的必然趋势[4]。  相似文献   

2.
李丹  刘玲玉  靳令经  王茹 《中国康复》2023,38(10):621-625
<正>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2]。脑卒中患者常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73%~88%的首次脑卒中患者和55%~75%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可遗留上肢运动障碍[4-5],尽管物理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仍有约20%~30%的患者不适用这些康复策略[6]。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脊髓损伤拥有高致残率、致死率[1—2],是康复医疗环境中主要的病种。其造成的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3]。因此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参与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其步行能力,增加其对生活的自信心,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4—5]。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1]。研究表明,约85%的早期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2],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永久性的损伤,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3],因此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至关重要。传统的上肢康复治疗通常耗时久且患者依从率低,结果常取决于治疗师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诱导功能障碍肢体基于神经可塑性的运动改善[4]。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脑外伤和脑瘫等造成的大脑半球损伤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550万人因为脑卒中导致残疾或死亡,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超过一半患者生活终生不能自理[1—2]。现有的康复措施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还十分有限。既往的康复研究多数集中在激发患侧大脑的残余功能,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一侧大脑半球损伤后,健侧半球也具有支配同侧上肢的潜在能力[3—4]。  相似文献   

6.
<正>步行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1]。既往的研究表明,约38%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仍不能行走[2],而那些出院时可以步行的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步行能力也大幅下降[3]。因此,恢复步行功能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康复科室作为康复医疗系统的终端,不仅承担了康复患者具体的健康服务工作,还在康复慢病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1]。独立完善的临床康复医学科是大型综合医院开展和推动临床康复工作的核心力量[2—3]。然而,国内由于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大多数医院的康复科规模一般较小,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已成为一类致死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1]。在我国第三次死因调查中,脑卒中已跃居首位[2]。而在康复恢复期中出现的肌张力增高,不仅阻碍康复进程的进行,对患者身心也会有巨大影响[3]。有研究显示,近半数脑卒中偏瘫患者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4]。我院康复医学科针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采用中药熏药疗法结合艾炷灸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髋部骨折是指股骨近端骨折(proxiaml femoral fracture,PFF),每年约有5%—10%的老年患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1],患者术后通常会经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康复过程。在此过程中多数患者会担心再次跌倒[2]。跌倒恐惧(fear of falling,FOF),是指一种对跌倒的长期担忧,导致个人对有能力进行的活动仍然回避[3]。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全球致残最主要的因素[1]。卒中后8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随着康复治疗的介入,仅有12%的患者手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2]。卒中后手功能的不良预后严重限制了患者日常生活的正常参与,如何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已成为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常规康复治疗是改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段,但这种训练过程模式单一,患者易疲劳[3]。  相似文献   

11.
<正>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相似文献   

12.
<正>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滑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2]。肩周炎的患病率约为2%—5%,女性的患病率略高于男性[3—4]。肩周炎患者患肩多出现明显活动受限,可伴随局部疼痛并在夜间疼痛加剧[5]。该病的病情进展具有一定自限性,平均病程一般在2年左右[6],因此,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解决关节粘连、疼痛的问题,患者可能会承受长期的肩关节功能障碍及急、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对于肩周炎的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体外冲击波能借助空化效应实现细胞通透性的增大,进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肌肉粘连,缓解临床症状[7—8]。然而,该疗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纯的体外冲击波无法处理肩周炎患者关节囊内的病变,  相似文献   

13.
<正>髂胫束起始于髂嵴前外侧,沿大腿外侧向下,经股骨外侧髁,止于胫骨格蒂氏结节,是阔筋膜张肌的扩张部分,是由致密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1],参与膝关节运动和维持关节的稳定性[2]。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ITBFS)是运动康复学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是由于长期使用侧膝或异常行走姿势导致股骨外侧髁和髂胫束过度摩擦[3-5],引起膝关节外侧疼痛、不适,甚至影响关节活动,股骨外侧髁局部压痛、肿胀,在膝关节屈曲20°—30°时疼痛最明显[6]。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不仅是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致死疾病,同时也是导致人类遗留长期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1]。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早期63%的患者不能独立行走,即使经过临床及康复治疗干预后,仍然有22%的患者不能行走[2]。"上下肢一体化"理论发现,上肢手功能的康复会促进下肢功能的康复[3],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康复医学在促进全民健康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1],系统、科学、规范地建设康复治疗师人才队伍,保证并提升其服务水平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着力点之一[2]。目前开设康复治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约400所[3—5],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水平是目前各个院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康复医学概论》(简称《康概》)课程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在康复医学中采用肢体运动进行功能评估与客观化训练设计是研究热点[1];借助非侵入式的人体运动解析来优化康复过程与效果已成趋势;相关研究通常采取行为捕捉与追踪技术,可分为基于视频人形骨架点与惯性传感器两类,已广泛应用于上肢康复、平衡评估与步态分析等方面[2-5]。基于惯性传感器的方式虽准确性高但存在交互弱、成本高、体感不适、隐私泄露等问题[6]。而视频捕捉人体骨架点的方式恰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法通常采用的是Kinect或OpenPose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损伤,其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无力、痉挛、运动协调异常以及运动控制障碍等。80%脑卒中患者在首次发病后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即使经过6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后,仍有6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2]。  相似文献   

18.
<正>脑卒中手功能康复指利用各种手功能康复评估手段,提供康复策略,以降低疾病带来的致残率[1],最大限度地恢复手功能。其康复的主要机制为神经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手在大脑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占据大面积投影,因此脑卒中的病变部位常累及手部皮层控制区,导致手部功能障碍,故手功能康复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环节[2]。手的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减退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3]。二者受损导致双手完成任务的质量、效率下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社会参与能力[4]、自信心和  相似文献   

19.
<正>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我国公民健康。近年来,心血管病是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占城市的45.86%,占农村的48.00%[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仍呈不断上升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重要手段。仅凭PCI手术和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改善患者预后,以运动康复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不稳[1]。PD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1—40岁称为青年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D,YOPD)[2],这一类患者由于发病时处于壮年时期,疾病的持续时间更长,运动并发症也更多,会带来更大的生理、心理和经济的压力[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