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欣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188-189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进入到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40例,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20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外加康复治疗的方式,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外加康复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显效14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70%,有效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5%,无效1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显效10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0%,有效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5%,无效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5%。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结论采用针灸外加康复治疗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比单纯采取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某医院2012年1月至6月入院治疗中风偏瘫的60例患者,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头针、体针、梅花针叩刺等多种针灸手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一个月以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5%,对照组总有效率82%,两组进行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具有显著疗效,与单纯的针刺方法更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患者300例进行分组研究,均符合中风偏瘫条件,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纯以药物治疗,观察组中加用穴位敷贴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偏瘫具有缩短病程,加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无疼痛等不适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行补阳还五汤+针灸治疗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我院收治84例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双盲法分参照组(常规疗法,n=42)、中医组(针灸+补阳还五汤,n=42),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比较临床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参照组比较,中医组ADL、FMA值更高,有效率更高,P<0.05.结...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共3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根据辨证分型采用单纯中药治疗,病情危重者可采取西医辅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5%、88%,其对照组分别为37%、75%。结论采用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李烈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272-27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药烫疗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牵引治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烫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采用中药烫疗法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分别可达到37.50%和93.75%,且临床无效率明显降低,仅为6.2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采用中药烫疗法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腰椎功能评分明显提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中药烫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也要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以保证临床疗效,适于临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是肘部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为4‰,以40~50岁的人群发生率最高,无性别差异。广义的网球肘可分为具有不同临床特点的四个类型:(1)外侧网球肘:即经典的网球肘,主要累及附于肱骨外上髁的桡侧腕短伸肌腱  相似文献   

10.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是肘部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为4‰,以40~50岁的人群发生率最高,无性别差异.广义的网球肘可分为具有不同临床特点的四个类型:(1)外侧网球肘:即经典的网球肘,主要累及附于肱骨外上髁的桡侧腕短伸肌腱起点;(2)内侧网球肘:亦称肱骨内上髁炎或高尔夫球肘,主要累及附于肱骨内上髁的屈肌和旋前圆肌腱起点;(3)后侧网球肘:亦称肱三头肌腱炎;(4)混合型网球肘:内外侧网球肘同时发生,并不少见[1].笔者自2004年10月-2010年12月应用烫疗治疗网球肘患者,取得较满意效果,总结临床护理干预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5年来我院中医科用补气化瘀法治疗辨证为气虚血瘀的中风偏瘫患者42例,取得了一定疗效。1一般资料42例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7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2年。临床诊断:脑溢血6例(14.3%),脑血栓形成29例(69.0%),脑血栓7例(16.7%)。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补阳  相似文献   

12.
中风偏瘫是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症,不仅会对患者的脑部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有可能由于治疗不及时而导致患者永久性偏瘫或者死亡.中风偏瘫的致残率、致死率都比较高,多发于北方寒冷地区,而且中老年群体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对于脑中风的临床发病来说,偏瘫是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运动功能、机体协调功能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中风偏瘫患者29例作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另选取29例作研究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该疾病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QOL评分为(53.7±4.2)、Fugl-Meyer评分为(62.46±5.1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QOL评分为(41.9±5.2)、Fugl-Meyer评分为(54.21±3.09);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QOL评分、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用于中风偏瘫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风偏瘫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偏瘫症的效果。方法将90例中风后遗偏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按中医辨证分型施治:①阳亢血瘀,经络阻滞组:石决明、毛冬青、桃仁、归尾、豨莶草、地龙、田七、红花、天麻、川芎、桑枝、忍冬藤、全蝎;②血虚挟瘀,经络阻滞组: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龙、红花、鸡血藤、葛根、丹参、田七进行治疗。对照组用吡拉西坦(脑复康)片0.8g,3次/d;华佗再造丸6g,3次/d。均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遗偏瘫症按阳亢血瘀、经络阻滞组和血虚挟瘀,经络阻滞组分型施治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5.
体针配合电针治疗186例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偏瘫是指中风急性期 (脑血管意外 )之后的后遗症 ,表现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喁斜等症 ,常常难治不愈 ,甚至造成终生残疾。笔者从 1 990年以来 ,运用体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 1 86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86例患者 ,其中男 89例 ,女性 97例 ;年龄最小 32岁 ,最大 82岁 ,平均年龄 57岁 ;病程最短 1 0天 ,最长 6年。脑出血 78例 (其中脑干出血 1 3例 ) ,蛛网膜出血 2 1例。以上病例均经腰穿刺及 CT诊断或 MR检查确诊外 ,依据症状体征诊断。2 治疗方法体针取穴以手足阳阴经穴为主 ,取患侧肩、曲池、手三里、…  相似文献   

16.
中风是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的一种疾病,本病特点起病急骤,症状多端,变化迅速,最早记载见于《内经》,有仆厥、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等不同名称记载。历代医家对此病都有不同的论述,有以外风立论,有以内风立论,清代医家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论。创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半身不遂,至今为临床常用方剂。其药物组成:黄芪60克、  相似文献   

17.
喻鹏  杨颖 《中国医药指南》2013,(22):282-283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5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中医针灸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其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可极大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谭一言 《河北医药》2016,(19):2945-2947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银杏达莫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栓通,治疗组给予血栓通联合银杏达莫治疗,2组均治疗2个疗程(28 d)后评价疗效,分别于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10天对患者进行改良波士顿汉语失语症测试,用MMSE法来测定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与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吵.0%,优于对照组的72.0%( P <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第1天改良波士顿汉语失语症测试评分与对照组第1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第10天改良波士顿汉语失语症评分与对照组第10天评分计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1、3、6个月,1年MMSE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 <0.05),各个时间点治疗组MMSE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栓通联合银杏达莫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利于患者的语言康复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后的认知能力,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温灸督脉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新途径。方法:将7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治疗组采取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灸督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优于对照组的73.5%,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温灸督脉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仙璐贝与拔罐为主治疗老年中风偏瘫合并肺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玲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61-1561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呼吸功能减退,加之中风偏瘫长期卧床护理失当,更易发生感染性肺炎,加重病情或引发呼吸衰竭造成死亡。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仙璐贝配合背部拔罐治疗老年中风偏瘫合并肺炎患者79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