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牙齿楔状缺损与侧方he工作侧咬合接触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牙颈部楔状缺损与牙齿咬合接触的关系。方法 选取123名中年机关干部。用O.02mm厚的超薄咬合纸,临床检查侧方运动工作侧上颌尖牙、第一、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颊尖各斜面上及咀嚼循环各个时期中的牙齿咬合接触情况;评估接触程度。结果 患楔状缺损牙齿咬合接触程度明显高于未患楔状缺损牙。上颌尖牙和前磨牙楔状缺损患牙在远中(上第一磨牙的近、远中)斜面上咬合接触程度高于未患牙,患牙在咀嚼侧方运动循环的中、末(上第一磨牙在初、中或末)期咬合接触程度增加。结论 牙颈部楔状缺损的发生与牙齿的咬合接触程度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牙颈部楔状缺损与牙齿咬合接触的关系。方法 选取 12 3名中年机关干部。用 0 .0 2mm厚的超薄咬合纸 ,临床检查侧方运动工作侧上颌尖牙、第一、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颊尖各斜面上及咀嚼循环各个时期中的牙齿咬合接触情况 ;评估接触程度。结果 患楔状缺损牙齿咬合接触程度明显高于未患楔状缺损牙。上颌尖牙和前磨牙楔状缺损患牙在远中 (上第一磨牙的近、远中 )斜面上咬合接触程度高于未患牙 ,患牙在咀嚼侧方运动循环的中、末 (上第一磨牙在初、中或末 )期咬合接触程度增加。结论 牙颈部楔状缺损的发生与牙齿的咬合接触程度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牙颈部楔状缺损与牙齿咬合接触的关系.方法选取123名中年机关干部.用0.02mm厚的超薄咬合纸,临床检查侧方运动工作侧上颌尖牙、第一、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颊尖各斜面上及咀嚼循环各个时期中的牙齿咬合接触情况;评估接触程度.结果患楔状缺损牙齿咬合接触程度明显高于未患楔状缺损牙.上颌尖牙和前磨牙楔状缺损患牙在远中(上第一磨牙的近、远中)斜面上咬合接触程度高于未患牙,患牙在咀嚼侧方运动循环的中、末(上第一磨牙在初、中或末)期咬合接触程度增加.结论牙颈部楔状缺损的发生与牙齿的咬合接触程度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4.
牙齿楔状缺损与侧方(牙合)工作侧咬合接触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牙颈部楔状缺损与牙齿咬合接触的关系.方法选取123名中年机关干部.用0.02mm厚的超薄咬合纸,临床检查侧方运动工作侧上颌尖牙、第一、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颊尖各斜面上及咀嚼循环各个时期中的牙齿咬合接触情况;评估接触程度.结果患楔状缺损牙齿咬合接触程度明显高于未患楔状缺损牙.上颌尖牙和前磨牙楔状缺损患牙在远中(上第一磨牙的近、远中)斜面上咬合接触程度高于未患牙,患牙在咀嚼侧方运动循环的中、末(上第一磨牙在初、中或末)期咬合接触程度增加.结论牙颈部楔状缺损的发生与牙齿的咬合接触程度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青  石昕  侯铁舟 《口腔医学》2021,41(8):728-731
目的:探讨引起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对30例患者的420颗上颌牙齿进行咬合观测,记录早接触患牙、分离时间及力百分比,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结果:上颌各类楔状缺损患牙中,前磨牙占比最高,为46.49%;64颗早接触牙齿中42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χ2=25.732,P<0.001,OR=4.0,95% 置信区间(2.282~7.015),提示早接触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26颗分离时间过长牙齿中17颗伴有楔状缺损,经卡方检验,Pearsonχ2=9.285,P<0.05,OR=3.427,95%置信区间(1.489~7.890),提示分离时间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对比41颗楔状缺损患牙与对侧同名正常牙所受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43颗楔状缺损深度较深的患牙与对侧楔状缺损深度较浅的同名患牙所受力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前磨牙区是楔状缺损的易患区域;早接触、分离时间及力大小是楔状缺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楔状缺损患者咬合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分析楔状缺损与He的关系。方法 选择125例患楔状缺损的中老年人,按楔状缺损的严重程度分为正常、轻、中、重四组。采用临床咬合诊断方法进行安氏咬合分类、颞下颌关节功能、He的分类、He功能情况的检查。结果 楔状缺损患者的安氏错He及偏侧咀嚼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未患牙;楔状缺损的工作侧He干扰人数多于正常人,患牙的工作侧He干扰牙数也高于未患牙。结论 楔状缺损的发生与He力负担过重及异常He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楔状缺损发生的位置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了解楔状缺损发生的情况,病损发生的部位及其相关的因素。方法对462例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该组人群楔状缺损患病率为99.1%,病损绝大多数发生于牙齿唇、颊面,部分发生于舌侧牙颈部,好发牙齿分别为双尖牙和磨牙。病损发生的部位与刷牙及酸蚀因素无明显关系,患牙的面磨损度更重、义齿基牙率较高且功能动度增大,舌侧患病牙齿的上述症状更显著,患牙的牙周病程度较重。结论楔状缺损的发生除刷牙及酸蚀因素外还与力或力累积有关;舌侧病损的发生可能与创伤性力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楔状缺损牙He接触力学特征及其与楔状缺损牙临床状况的关系,探讨牙楔状缺损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用临床物理检查和石膏模型测量,确定楔状缺损牙轴倾度、磨损指数、牙缺失等指标;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自行编制软件程序及硬件系统,测试被检光He片,分析并提取楔状缺损牙接触He力、面积、接触点He应力等数据和图形信息。结果 楔状缺损牙He接触数据和图形符合创伤He特征,42.97%轴倾度增大,96.09%有不同程度的磨损,46.29%前牙缺失,57.03%后牙缺失;楔状缺损牙中触He力增大者占78.91%。结论 研究结果说明,牙轴倾度增大、牙列不完整和牙齿磨损导致的He力异常分布,可能是楔状缺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197例老年修复病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老年修复患者口腔情况和修复状况。材料和方法:调查1197例老年修复治疗的病例,将每一病例的缺牙和修复情况输入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老年人平均缺失牙齿9.10颗,缺失最多的前3位牙齿足正颌第—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余留最多的前3位牙齿足下颌尖牙、下颌第一双尖牙和上颌尖牙。19.51%的病例颌骨间无咬合接触关系,19.51%的病例修复时需咬合重建或咬合抬高;21.84%的病例修复前存在食物嵌塞。结论:活动义齿是目前老年修复治疗的主要方法。咬合重建以及防治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病是老年修复的特点。结果提示:应重视老年修复中牙体、牙周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的保健与修复治疗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齐娟  毛靖  杨平 《口腔医学研究》2005,21(3):270-272
目的:探讨大鼠磨牙牙周膜废用性萎缩功能状态对正畸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5周龄体重(250g±20g)的SD大鼠,随机分为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15只)。通过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右上颌第一磨牙丧失咬合接触,3周后形成牙周膜废用性萎缩动物模型。在两组大鼠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5mm镍钛螺簧,初始力值50g,近中移动磨牙。分别于加力后0、3、7、14d处死动物,通过组织学方法对第一磨牙压力侧牙槽骨破骨细胞进行染色并记数;并对14d组拍摄X光片测定牙齿移动距离。结果: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组牙齿移动距离(0.611mm±0.142mm)小于正常对照组(0.679mm±.090mm),差异无显著性(P>0.05);萎缩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除0d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正畸治疗中,无咬合接触的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牙较正常咬合接触牙对矫治力反应差,骨改建率低,易发生玻璃样变和潜掘性骨吸收,延缓牙移动,因此对无咬合接触牙的临床治疗中应采用轻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楔状缺损牙牙合接触力学特征及其与楔状缺损牙临床状况的关系 ,探讨牙楔状缺损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用临床物理检查和石膏模型测量 ,确定楔状缺损牙轴倾度、磨损指数、牙缺失等指标 ;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自行编制软件程序及硬件系统 ,测试被检光牙合片 ,分析并提取楔状缺损牙接触牙合力、面积、接触点牙合应力等数据和图形信息。结果 楔状缺损牙牙合接触数据和图形符合创伤牙合特征 ,42 .97%轴倾度增大 ,96 .0 9%有不同程度的磨损 ,46 .2 9%前牙缺失 ,5 7.0 3%后牙缺失 ;楔状缺损牙中接触牙合力增大者占 78.91%。结论 研究结果说明 ,牙轴倾度增大、牙列不完整和牙齿磨损导致的牙合力异常分布 ,可能是楔状缺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聂晶晶  冯加飞 《口腔医学》2018,38(6):548-551
目的 测量楔状缺损患牙的接触,探究因素与楔状缺损形成的关系。方法 从32例受检者中选取32颗口内单象限内单颗楔状缺损患牙和34颗同名未患楔状缺损牙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直接接触测量法及T-scan Ⅲ系统分析受检牙干扰的分布,并应用T-scan Ⅲ系统对受检牙在正中、侧方及前伸运动中的接触进行动态、定量测量。结果实验组中单侧组与双侧组患牙的工作侧干扰牙数百分比(75.0%、70.0%)均高于各自对照牙(17.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方工作侧运动中,实验组患牙所分担的力及其咬合高点上接触强度,均高于对照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内单象限内单颗牙楔状缺损的发生与干扰及力负担过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牙根纵裂患者的咬合应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研究牙根纵裂致病的咬合力因素。方法 用光法分析 34例患者 39颗患牙的接触合力分布 ,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在 11种受力状况下的内应力分布。结果  2 6例患者 (31颗患牙 )全口牙齿接触合力分布不均 ,患牙接触合力最大 ;下第一恒磨牙受到咬合力与牙长轴方向呈 30° ,水平力与偏纵向力时 ,近中根根尖部根管壁出现了较大的拉应力且集中于其颊舌中线部位。结论 接受较大咬合力和有害应力并长期集中在患牙近中根根管壁的颊舌中线部位 ,是牙根纵裂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楔状缺损修复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 评价楔状缺损 (简称楔缺 )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75例 5 0 9颗楔缺牙分别用光固化复合体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 ,于修复后 1、2及 4年用改良的USPHS系统评价其疗效。结果 楔缺修复后的临床成功率从 2年时的 85 5 %下降为 4年时的 2 7 7% ,并发现1 8% (修复后 2年 )和 6 6 % (修复后 4年 )的患牙原楔缺修复体颈缘下方出现的新“楔状缺损”。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有咬合因素患牙组的临床失败率明显高于无咬合因素组。结论 楔缺修复治疗的临床成功率受患牙承担咬合力的大小和修复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提示在楔缺的治疗中 ,除了材料的选择外必须考虑患牙咬合因素的祛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定量研究创伤,确定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咬合病人的客观指标及鉴别正常与创伤的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自行编制计算机软件程序及硬件系统用于光分析,可全面提取,分析咬合信息。结果可识别每个牙及全牙列的咬合接触区数目、面积、接触应力和接触力等定量指标,能准确、迅速地评价咬合的性质与状态。结论创伤有以下特点。①与正常比较,创伤有明显的异常接触区,该区的接触面积或接触力明显增大。②从牙列远—近中向分析,会有某项观察指标梯度颠倒的表现,违反由磨牙区向切牙区逐渐递减分布的规律。③牙弓两侧存在有严重的不协调、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6.
楔状缺损与干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的分析楔状缺损患者咬合接触的特征,探讨干扰与楔状缺损的关系。方法从46例楔状缺损患者中选取157颗楔状缺损患牙和毗邻的157颗未患楔状缺损牙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T- ScanⅡ咬合分析仪对患者进行正中、前伸及侧方咬合检查,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干扰和早接触情况。结果实验组存在干扰的牙数所占比例(23.57%)高于对照组(10.19%),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牙中,存在侧方工作侧干扰的牙数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干扰患牙的楔状缺损的缺损程度高于无干扰患牙。结论楔状缺损的发生及缺损程度与牙齿所受的过大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