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原发性肝癌,在局麻及B超引导下,射频电极经皮经肝穿刺入肝癌瘤体内,对其进行射频消融。结果本组32例中有81%患者术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61%的AFP值下降;术后1M78%的肿瘤体积缩小40%~50%;术后2M,31%瘤体缩小50%~60%;本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肿瘤完全毁损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13例,病灶总数16个,采用RFA进行治疗,运用三期螺旋CT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13例均完成治疗,术后1~5个月CT检查随访,肝脏肿瘤直径≤3.0cm者3个,3.1~4.0cm9个,4.1~5.0cm3个,≥5.1cm1个,经RFA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3个(100.0%)、7个(77.8%)、1个(33.3%)、0(0.0)。结论: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效果好,副作用小,是安全可靠的局部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利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 对68例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86处病灶行RFA治疗,术后定期行B超、增强CT以及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99)、癌胚抗原(CEA)等检查以评价肝癌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肿瘤体积缩小者占88.4%,AFP、CA199、CEA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FA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小的肝癌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而直径≤3 cm的肝脏原发性及继发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血清IL-8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电极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血清IL-8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0d、30d血清IL-8的水平。结果:B超及CT复查显示:术后10d70%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在20%以上;术后30d,80%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在30%以上;30d血清AFP值下降者占5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血清IL-8的水平无明显影响,肿瘤可能不是导致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集束电极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利用RF - 2 0 0 0 TM 肿瘤射频治疗系统 ,在B超或CT引导下对 4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5 3个肿块进行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 ,利用B超及CT检查以了解RFA治疗效果 ,并进行随访 .结果 :RFA治疗后 6 5 3% (32 /49)的肿块血供消失 ,6 6 0 % (35 /5 3)的肿块完全凝固性坏死 .其中直径小于 3cm的 2 0个肿块 (另 4个治疗前即无血供 )全部血供消失 (10 0 % ) ,2 4个肿块均呈完全凝固性坏死 (10 0 % ) .直径为 3~ 5cm的 11个肿块中 9个血供消失 (81 8% ) ,8个完全凝固性坏死 (72 7% ) ,而直径大于 5cm的肿瘤则治疗后肿块血供完全消失及完全凝固性坏死率均较低 .肿瘤直径 <5cm的患者生存期较长 .结论 :集束电极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创伤小 ,疗效可靠 ,安全 ,肿瘤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文明波  姚红兵 《医学争鸣》2009,(24):3068-3071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方案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02-06/2006-10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93例,按治疗方法分4组:单纯行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组56例,单纯行射频消融(RFA)组52例,TACE+RFA组45例,RFA+TACE组40例.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并比较治疗后肿瘤体积和甲胎蛋白含量变化及生存率、生存期.以患者生存期作为因变量,搜集可能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因素,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四组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评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TACE+RFA组疗效最好,RFA+TACE组次之; TACE+RFA组的AFP改善情况较其他三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组中位生存期和0.5,1,1.5,2,3a生存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ACE+RFA组生存率最高,中位生存期最长,RFA+TACE组次之;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治疗方式、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和治疗后AFP值2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门脉癌栓、是否行TACE+RFA治疗与预后显著相关,是影响肝癌介入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RFA和TACE联合应用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比单纯TACE或RFA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且宜先行TACE再行RFA; 有无癌栓、是否行TACE+RFA治疗是影响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与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肝癌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RFA治疗组30例及TACE治疗组35例,术后观察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AFP及肝功能变化、B超和CT检查结果。结果RFA治疗组,肿块直径〈5cm者的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CA)率为86.96%(20/23),〉5cm者为20.59%(7/34),其中〉10cm的均为不完全消融或部分消融;射频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副反应包括术中疼痛、恶心和术后出现发烧、转氨酶升高等。TACE治疗组:肿块的碘油沉积大部分低于50%,且复发率较高,常见副反应有发热、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结论RFA、TACE在治疗肝癌上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慎重进行。  相似文献   

8.
冷冻外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冷冻外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在B超引导下对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冷冻外科治疗。结果:治疗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3.6%、43.1%和10.3%,治疗后AFP和sIL-2R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冷冻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蒋卫芳 《大家健康》2016,(12):39-39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B超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查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比较两组误诊率及不同大小肿瘤检出率。结果:两组误诊率、结节型肿瘤检出率、巨块型肿瘤检出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实验组弥漫型肿瘤检出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60%,差异显著(P<0.05)。结论:B超诊断具有很高的经济性,其误诊率、结节型肿瘤检出率、巨块型肿瘤检出率与其他诊断方式不相伯仲,仅弥漫型肿瘤检出率稍微低于其他诊断方式,仍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近期疗效观察(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及采用B超造影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12例患者共15个病灶行RFA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4例,转移性肝癌患者9例,肿瘤最大直径7.2 cm,最小直径1.5 cm。术后1个月用对比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复查治疗效果。结果:12例患者中8例患者所有病灶全部毁损,呈囊实性改变,超声造影病灶无血流,3例患者实性病灶明显缩小,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血AFP明显升高,3例治疗后明显下降,其中1例患者降至正常。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操作简单有效,是治疗肝癌尤其是小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对比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复查可有效监测其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探讨端冷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22例,转移性8例)进行RFA治疗,部分病例加行经肝动脉栓塞(TAE)、瘤体内酒精注射(PEI)。并对RFA治疗后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及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前原发性肝癌18例血清甲胎蛋白(AFP)>400μg/L,16例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1210μg/L;RFA治疗2周后AFP<200μg/L者5例,sICAM—1<582μg/L者4例。RFA术后切除肿瘤组织标本HE染色呈均质红色凝固性坏死,B超显示肿瘤由低回声转变为稍强回声,CT呈均匀的低密度改变。单纯RFA治疗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RFA TAE(或)PEI联合治疗,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 RFA是不可切除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联合TAE和PEI治疗可望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172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Yan K  Wang YB  Chen MH  Gao W  Yang W  Dai Y  Yin S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3):2322-232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的生存期及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指导RFA消融治疗。方法1999至2004年172例原发性肝癌行RFA治疗,其中150例(87.2%)不能或不宜手术治疗。分析24项与生存期可能相关的因素,探讨与生存期的相关性。随访时间4~51个月,随访率94.8%(163例)。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模型及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原发性肝癌RFA治疗后半年、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5%、77.4%、55.7%、51.2%。分析可能影响生存期的24项单因素中8项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初次RFA前甲胎蛋白(AFP)值、门静脉高压、肿瘤复发性、病理分级、治疗目的方案、消融安全范围。根据UICC分期标准,首发癌116例半年、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Ⅰ期和Ⅱ期(33例)达96.7%、92.3%、81.6%、65.3%;Ⅲ期和Ⅳ期(83例)为91.2%、76.3%、56.6%、51.4%;Ⅰ和Ⅱ期与Ⅲ和Ⅳ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癌56例的生存率分别为88.5%、70.2%、41.4%、24.5%,与首发癌Ⅲ和Ⅳ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生存率相关的多因素有3项,分别为: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治疗目的方案。结论影响原发性肝癌RFA治疗预后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患者因素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程度;治疗方面因素为治疗目的方案;此结果有助于指导RFA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李丽娟  范宗江  张树荣 《重庆医学》2005,34(7):1082-1083
目的了解血清TSGF在原发性肝癌RFA治疗中的变化,了解其在RFA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比色法检测10例原发性肝癌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血清TSGF水平.结果 RFA治疗1周后血清TSGF开始下降,但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第2周血清TSGF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明显降低(P<0.001).结论 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抑制肝癌组织的生长及其周边血管的增生,使TSGF形成的基础受到了直接破坏,血清TSGF可作为观察肝癌RFA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在临床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为22%~60%。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尤其是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常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ey ablation,RFA)等方法治疗,但由于肿瘤存在动静脉瘘,TACE肿瘤微循环血管栓塞不完全或无法栓塞致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单县海吉亚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组实施B超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 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结论:B超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B超引导下经皮端冷射治疗不可切除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端冷射频消融在HC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3例患者均为男性,HBV(+),平均年龄52.3岁,Child's分级A组11例,B级2例,无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肿瘤总数为21个,其中直径>3cm7个,<3cm 14个,平均为3.6cm,范围1.8-10.8cm,共穿刺35次,RFA治疗前患者肌注度冷丁50mg,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将端冷电极或集束电极在B超引导下穿刺,直接到达肿瘤,同时端冷系统开始灌注3-5℃冷凝生理盐水以保证RFA治疗过程中电极端的持续冷却。RFA治疗后2周B超检查,有条件者行螺旋CT检查,以判断RFA的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RFA治疗后无术后死亡及并发症,以1200mA,每次12minRFA治疗后,经B超检查,肿瘤结节小于3cm的14个中有11个完全坏死,占79%,在直径大于3cm的7个肿瘤结节中有3个经螺旋CT检查完全坏死,占43%,结论:端冷射频消融治疗不可切除肝癌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肿瘤小于3cm时,并能缩短患者的留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治疗肝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PRFA)治疗肝癌的价值。方法:对77例肝癌患进行B超引导PRFA治疗。患肝功能分级ChildA级59例,B级16例,C级2例。原发性肝癌59例,继发性肝癌18例。患治疗后每个月进行AFP和B超检查,治疗后1个月复查MRI或CT。结果:小肝癌各组(Child A、B、C)PRFA术后9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3%、90%和0。大肝癌各组(原发、复发、继发)术后9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5.6%、22.2%和25%。未手术的原发性小肝癌(≤5cm)24例,其中AFP阳性18例,PRFA术后AFP转阴占72.2%(13/18),明显降低占22.2%(4/18),未降低占5.6%(1/18);MRI显示24例中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占79.2%(19/24)。结论:PRFA作为肿瘤局部透热治疗的一种方法,对于小肝癌尤其是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征但手术风险大的小肝癌,具有微创、时间短、安全方便、疗效可靠的优点。对于大肝癌,PRFA可与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联合应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淑荣  王秀珍  董炯超 《中外医疗》2010,30(17):174-174
目的探讨B超引导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肿瘤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 46例中、晚期肝脏肿瘤病人在采用B超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利用B超实时监测治疗区域组织变化,进行射频消融术。结果总有效率93.7%。结论由于B超引导局部介入射频消融治疗对病人创伤小,痛苦小,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肝癌射频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增强CT联合B超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B超及增强CT检查,观察误诊率、确诊率。结果增强CT联合B超检查的误诊率低于单纯B超检查,确诊率高于单纯B超检查(P<0.05)。结论采用增强CT联合B超诊断原发性肝癌效果理想,能清晰显示癌灶情况,为患者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血管瘤的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16例肝血管瘤患者,病灶总数24个,RFA治疗22个病灶,以治疗后症状是否减轻和病变区范围是否缩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中11例(68.75%)症状消失,5例(31.25%)症状减轻,经1~5个月B超或CT检查随访瘤体缩小29%~72%,平均61%。结论:RFA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微创、有效、简单、安全和可重复等优点,选择合适的病例,肝血管瘤的RF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