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行手法复位时并发耳石异常移位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356例单侧BPPV患者在手法复位治疗中并发耳石异常移位的资料,并进行分型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56例患者中耳石异常移位发生率为4.78% (17/356),其中管异常移位发生率2.8% (10/356),原嵴帽结石转变为管结石发生率0.84% (3/356),折返回原半规管发生率1.12% (4/356).并发耳石异常移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复位后立即行Dix-Hallpike试验(x2=27.512,P<0.05)和立即再次行复位治疗(x2=26.386,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受累半规管和是否按标准完成复位对并发耳石异常移位影响不明显(Pp均>0.05).结论 BPPV患者在手法复位中会并发耳石异常移位,应及时观察症状并识别眼震方向来判定耳石移位的发生与类型.为预防其发生,不建议在耳石复位后立即行Dix-Hallpike试验或再次手法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图(VNG)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126例BPPV患者的VNG资料,分析总结各型BPPV在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中VNG上的眼震特点。结果:126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PSC-BPPV)98例(77.8%),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17例(13.5%),前半规管BPPV(ASC-BPPV)5例(3.9%),混合型BPPV6例(4.8%);28例PSC-BPPV记录到反转相眼震。VNG上显示PSC和ASC管石症Dix-Hallpike悬头位垂直相眼震分别向上、向下,水平相眼震均向对侧,回到坐位时眼震反向。HSC-BPPV滚转试验向两侧转头均可诱发出眼震,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同时,可判断为HSC管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强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反时,则为HSC嵴顶结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弱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结论:VNG能够客观地记录BPPV患者的眼震情况,准确判断耳石所在的半规管,并且保存了眼震数据资料,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眼震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3例HSC-BPPV患者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仪分析其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法治疗.结果:43例患者中:①水平向地性眼震患者27例,其中19例接受Barbecue翻滚疗法,或结合强迫侧卧体位疗法,8例不适于翻滚或体位维持困难者接受AspreUa法治疗;②水平背地性眼震16例,其中自行或采用Gufoni疗法后转变为水平向地性眼震12例,方向不能转换4例,采用Barbecue翻滚和(或)强迫侧卧体位疗法.1周后随访总有效率为72.1%,3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1.4%.结论:HSC-BPPV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耳石位于半规管的不同部位及不同发病机制类型,并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累及多个半规管的老年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和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诊治的48例多管受累的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手法复位的疗效。结果多管受累的老年性BPPV患者占同期全部老年BPPV患者的21.7%(48/221)。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头位可诱发出相同或不同的眼震。对称性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的BPPV患者17例(35.42%),其中16例患者双侧后半规管同时受累,1例患者双侧前半规管同时受累,3例(6.25%)患者诊断为后半规管并同侧前半规管BPPV,25例(52.08%)患者诊断为后半规管并同侧或对侧水平半规管BPPV,1例(2.08%)患者诊断为一侧前半规管合并同侧水平半规管BPPV,2例(4.17%)患者诊断为多个半规管同时受累。根据患者眼震持续时间其中43例(89.58%)诊断为管结石症,5例(10.42%)诊断为嵴顶结石症。全部患者根据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采用相应手法复位治疗,首次手法复位后有效率为68.75%,多次复位后总有效率为87.50%。结论多管受累的老年BPPV患者临床中比较常见,尤其以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的管结石症较为多见,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是复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外半规管嵴帽结石诱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临床上不常见,但患者发病时症状较其他类型BPPV更加严重,而且症状持续时间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Francisco手法复位[1]治疗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型BPPV,与传统Appiani复位法比较,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6.
红外视频眼震检查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震视图(VNG)应用于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价值。方法对50例拟诊BPPV患者,在视频眼动观察记录下完成DIX_Hallpike变位及ROLL滚转试验,判别受累半规管并采取相应手法复位。结果 (1)依据眼震特点和方向判断受累半规管[1]:后半规管(PSC-BPPV)39例,占78%;水平半规管(HSC-BPPV)6例,占12%;前半规管(ASC-BPPV)1例,占2%;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同时受累及4例,占8%;(2)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手法进行复位治疗,1周后随访疗效:痊愈4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眼震视图对BPPV患者眼震情况的客观记录,提高了受累半规管的准确判别率,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可以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BPPV是一种外周性迷路综合征,它是由一定的位置变化而引起的短暂、剧烈的眩晕发作。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患者在向患侧迷路倾倒时即诱发眩晕和眼震。眼震特点是,呈扭转性、有典型的潜伏期,发作短暂,不超过30秒、恢复坐位时眼震方向改变及呈可疲性。但近来发现在50%的BPPV病例中在悬头位时有继发性眼震出现。其发病机理认为可能是由耳石膜的耳石脱落沉积于后半规管(PSC)嵴帽所致。Schuknecht称之为嵴顶沉石症。近来在这种BPPV病例中发现其症状虽与BPPV相似,但与PSC嵴顶沉石症不尽相同。由此作者推测其病程可能起源于水平半规管(HS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被动和主动配合顺序颠震方法治疗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诊断为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患者113例,应用被动和主动配合顺序颠震方法,睡眠时限制体位,同时对有循环障碍者给予改善循环药物,对眩晕症状明显者给予抗眩晕药物治疗。与2016年4月~2018年1月应用Gufoni手法治疗的106例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患者比较,此106例的体位限制和药物治疗方法与前113例相同。结果 新方法治疗患者中,15例在被动颠震过程中出现嵴帽耳石转变为管石症现象,7天内共复位成功102例,成功率90.3%;Gufoni手法复位治疗,8例在第一次复位过程中出现嵴帽耳石转变为管石,7天内共复位成功73例,成功率68.9%。两种方法7天内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65,P<0.05)。结论  被动和主动配合顺序颠震方法治疗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与Gufoni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临床效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表现为随头位变化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发作,该病分为后半规管型、外半规管型、上半规管型及多半规管.其中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其次为外半规管BPPVo外半规管BPPV根据发病机制、原理、眼震方向等有多种分类方法.近年来外半规管BPPV的手法复位逐渐被熟悉,但一些患者复位后效果不佳,如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部分患者行常规手法复位后发作性眩晕仍然存在.我们将这部分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改善不明显的类型归结为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本文主要围绕外半规管BPPV的概念及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复位方法,尤其对于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的复位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符合标准的BPPV患者病例资料并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男女发病 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②单个半规管受累993例,两个半规管受累7例,管石型818例,嵴帽型175例;③后半规管587例,外半规管402例,上半规管4例,右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左侧;④管石型和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BPPV管石型与嵴帽型复位治疗,1次治愈率分别为62.5%与42.3%;⑥外半规管管石型BPPV患侧、健侧眼震慢相角速度及差值与复位治疗次数无相关性。结论 BPPV具有中老年高发、女性多、单个半规管受累多、后半规管最多、外半规管次之、上半规管最少、右耳易受累、管石型多、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位置试验眼震的影响。方法2022年1~6月就诊的头晕患者并且予BPPV位置试验检查,其中61例检查前24h内仅口服过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199例检查前24h内口服其他药物或者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观察其停药前、后BPPV位置试验眼震变化情况:检查前24h内有用药史者,先予第1次BPPV位置试验,记录眼震情况;若第1次位置试验为阴性,嘱其停药24h后再予第2次BPPV位置试验,记录眼震情况;若第1次位置试验为阳性,予手法复位治疗,1h后复查,若复位效果欠佳,嘱其停药24h后再予第2次BPPV位置试验,记录眼震情况。位置试验眼震均通过视频眼罩观察。结果检查前24h内仅口服过甲磺酸倍他司汀的患者中,第1次BPPV位置试验眼震阳性者占16.39%(10/61),停药24h后第2次BPPV位置试验眼震阳性者占49.02%(25/51),停药前、后BPPV位置试验眼震阳性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8.89,P=0.003)。第1次位置试验眼震阳性者中,有5例(50%)在停药24h后第2次位置试验中眼震强弱程度发生变化,导致定位患侧半规管发生变化:2例左水平半规管BPPV修正为右水平半规管BPPV;1例左水平半规管帽型BPPV修正为右水平半规管帽型BPPV;2例水平半规管帽型BPPV,从第1次位置试验无法根据眼震强弱程度辨别患侧,到第2次位置试验可以根据眼震强弱程度明确患侧。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对BPPV位置试验的精确性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患者发病时原有的眼震,建议停药24h后再做位置试验,有助于BPPV精准诊疗。  相似文献   

1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 ,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 6 0 s) ,潜伏期 7~ 8s,呈阵发性发作 ,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 ,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 ,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 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 4 3例无明显眼震的 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 ,其结果与具有典型眼震的后半规管耳石患者实施同样的治疗的结果予以比较 ,无眼震的 BPPV治疗结果为 6 0 .4 6 % (2 6 /4 3)完全恢复 ,6 % (3/ 4 3)现持续眩晕 ,而 90例有典型眼震的 BPPV的…  相似文献   

13.
31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18例BPPV患者的资料,根据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对治疗1次无效者间隔7d重复治疗,重复3次无效者采用Brandt-Daroff习服练习;完成治疗后随访观察总有效率。结果:①后半规管BPPV患者221例(69.5%),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②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62例(19.5%),采用Bar-becue翻滚加强迫侧卧体位疗法;③前半规管BPPV患者23例(7.2%),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④混合型BPPV患者12例(3.8%),采用Epley加Barbecue翻滚联合治疗。1周后随访总有效率为82.1%(261/318),3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为91.8%(292/318)。结论:结合病史,根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对BPPV患者进行诊断并采用相应手法复位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有效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239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水平半规管BPPV占同期全部BPPV患者的25.7%(239/931).平卧侧头试验见水平向地性眼震者197例,眼震的平均潜伏期为(0.88±0.72)s,持续时间(26.36±19.71)s;水平离地性眼震者42例,平均潜伏期(2.69±1.83)s,持续时间(53.48±43.12)s;其中39例眼震表现为水平略带扭转向上而非纯水平,占16.3%(39/239).离地组眼震潜伏期明显长于向地组(t=-6.33,P<0.001),眼震持续时间亦明显长于向地组(t=-3.99,P<0.001).水平向地性眼震者予以Barbecue翻滚法治疗,192例经(1.6±0.8)个循环复位成功;水平离地性眼震者经左右侧头训练后,40例眼震转化为向地性,经(1.9±0.8)个循环后复位成功.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占同期BPPV的比例较预期高.水平向地性眼震患者可直接给予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离地性眼震患者应先行左右侧头训练,再给予Barbecue翻滚法复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最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最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发作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后半规管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SC-BPPV)是最常见的BPPV类型,临床上推荐Dix-Hallpike试验作为诊断PSC-BPPV的"金标准",Epley法是目前治疗PSC-BPPV最有效的复位方法。水平半规管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of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HSC-BPPV)发病机制复杂,是仅次于PSC-BPPV的常见BPPV亚型,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临床实践中,HSC-BPPV其诊断与复位治疗方法与PSC-BPPV均不相同。本文即围绕HSC-BPPV研究的发展史及流行病学、分类、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复位方法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4年4月-2006年3月就诊的BPPV病人131例.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分析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结果(1)后半规管BPPV94例(71.8%),随机分组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各47例。(2)水平半规管BPPV29例(22.1%),水平向地性眼震者16例,另13例为水平背地性眼震者,自行或采用Gufoni疗法后转换为水平向地性9例,方向不能转换4例。采用barbecue翻滚和/或强迫侧卧体位疗法。(3)前半规管BPPV6例(4.6%),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4)混合型BPPV2例(1.5%),行上述相应半规管的疗法。1周后随访总有效率85.5%(112/131),3个月后92.4%(121/131)。结论BPPV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不同半规管及不同发病机理类型,并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期内多次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39例在本院耳鼻喉门诊首诊,2周以内经反复(3次以上)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BPPV患者其2周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诊结果,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此类患者占同期全部BPPV患者的9.8%(39/396),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26岁~81岁,平均63.0±14.5岁,60岁以上的28例,占71.8%。单侧后半规管BPPV 5例,单侧后半规管嵴顶BPPV 7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 7例,单侧水平嵴顶BPPV 10例,上半规管BPPV 3例,混合型BPPV 7例。其中特发性的25例,继发性的14例(头部外伤7例,梅尼埃病2例,前庭神经炎1例,突发性耳聋1例,中耳炎1例,偏头痛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超过2周3次以上的手法复位,后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壶腹嵴受累者采用Epley+Semont法,水平半规管及水平壶腹嵴顶受累者多采用Barbecue+Gufoni或Casani+强迫健侧卧位法,上半规管受累者采用Yacovino法进行复位,39例中28例结合Brandt-daroff体位训练及其药物辅助治疗。2周后-1个月内眩晕和变位性眼震能够完全缓解的19例,1个月后能够完全缓解的26例,2个月后和3个月后能够完全缓解的分别为31例和34例,随诊1年手法复位完全无效的5例,完全缓解的34例中1年内复发的21例(占61.8%)。结论 2周内经历多次手法复位疗效欠佳的BPPV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嵴顶结石、多管受累、头部外伤、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是可能是其复位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此类患者一次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多数需要联合多种复位方法,结合体位训练和药物辅助治疗;个别患者手法复位完全无效;复位有效者,部分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眼震电图特征,通过体位试验确诊BPPV后,水平向地性眼震者以Barbecue翻滚法复位治疗,水平背地性眼震者经左右侧头训练后再同法复位,并限制体位.结果 56例患者中,平卧侧头试验见水平向地性眼震者41例,潜伏期为2.5±1.3s,其中5例患者无明显潜伏期,眼震持续时间22.9±16.4s,2例持续时间≥60 s;诱发出水平背地性眼震者15例,潜伏期为3.7±3.1s,眼震持续时间67.2±17.7s,其中2例持续时间≤60 s.41例水平向地性眼震者中39例1次复位成功,首次复位治疗成功率为95.12%(39/41),其中2例眼震持续时间>60 s的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有2例复位不成功.15例水平背地性眼震患者中,2例在首次左右侧头训练时即见眼震转化为水平向地,3例在2~4次随访时转化为水平向地;眼震转化后再行平卧侧头试验表现为,转向起初眼震为水平背地较弱侧时,其水平向地性眼震更明显,且眼震速度明显增快、潜伏期明显缩短.结论 在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复位治疗过程中,翻滚复位法结合左右侧头训练及体位限制有助于复位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