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聋的听力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常规治疗疗效欠佳行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的87例(87耳)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疗效,均为单耳发病,其中全聋型67例,平坦型16例,低中频下降型2例,中高频下降型2例。发病至鼓室灌注的时间≤15天(A组)、16~30天(B组)和≥31天(C组)组分别为33、33和21例。结果 87例中总有效率为34.48%(30/87),A、B、C三组有效率分别66.67%(22/33),21.21%(7/33)和4.76%(1/21);三组平均PTA改善分别为18.53±13.54、5.92±15.18和3.69±7.00dB,A组疗效优于B组和C组(P<0.01)。不同听阈曲线类型突聋患者的有效率和PTA改善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的30例中,1例为低中频下降型,其余29例均为全频听力下降(全聋型或平坦型),灌注前后0.25、0.5、1、2、4和8kHz平均听阈改善分别为35.17±18.15、35.38±15.90、31.28±19.74、21.31±17.34、14.97±16.00和13.80±16.35dB,低中频(0.25、0.5和1kHz)的听阈改善程度优于中高频(2、4和8kHz)(P<0.01)。结论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的突发性聋患者,尽早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可能会获得更好的听力恢复,且低中频的听力恢复效果优于中高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损失类型及近期疗效。方法 366例(380耳)突发性耳聋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儿童组≤14岁(12例,12耳),青中年组15~59岁(296例,309耳);老年组≥60岁(58例,59耳)。比较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听力损失类型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32%。儿童组、青中年组及老年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8.33%(7/12)、72.82%(225/309)、66.10%(39/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中频、中高频、平坦及全聋型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年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低中频的疗效最好,平坦型及全聋型其次,中高频的疗效最差,临床上可依据听力损失类型预估预后。  相似文献   

3.
全频突发性聋的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全频突发性聋的分型及其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8年3月就诊的87例全频突发性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均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巴曲酶注射液(东菱迪芙)+血栓通治疗.结果 根据听力下降的速度将全频突发性聋分为缓降型和骤降型,缓降型的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4.4%(27/32)及68.8%(22/32),骤降型的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52.7%(29/55)及32.7%(18/55);缓降型预后明显好于骤降型(P<0.01).根据听力下降的程度将全频突发性聋分为平坦型和全聋型,以平均听阈90 dB作为划分标准时平坦型的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73.3%(44/60)及53.3%(32/60),全聋型的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44.4%(12/27)及29.6%(8/27);平坦型预后明显好于全聋型(有效率P<0.01,显效率P<0.05).结论 全频突发性聋有必要进一步分型.根据听力下降的速度可分为缓降型和骤降型,缓降型预后明显好于骤降型;根据听力下降的程度可分为平坦型和全聋型,全聋型预后较差,以平均听阈90 dB作为平坦型和全聋型的划分标准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诊治的124例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65例,根据不同的听阈曲线,两组患者又进一步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4个亚组.对照组依据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疗程均为10天,比较两组及各亚组间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41%(38/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62%(29/6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4.877,P=0.032<0.05).治疗组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2.35%、42.1%、72.27%、66.67%,对照组分别为61.11%、28.57%、50%、41.67%,两组间各听力曲线亚组间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33、0.803、1.326、1.510,均为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对各型听阈曲线的突发性聋均有效,无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突发性聋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突发性耳聋中的治疗效果,了解鼠神经生长因子在突发性耳聋中疗效,探讨治疗突发性耳聋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科住院救治的患者8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鼠神经生长因子+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及对照组(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2组,每组42例,每组按低中频下降、中高频下降及平坦与全聋各分为三小组,对照组行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受损频率听力体力提高幅度及并发耳鸣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1.实验组治疗的有效率80.95%,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4.28%,χ2=6.323,P=0.02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突聋患者听力提高幅值(23.87±15.50)d B高于对照组(15.48±13.84)d B,见表2;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各型突发性耳聋中均有疗效;且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听力提高幅度高于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聋的有效性。2.实验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低中频听力下降听力提高值均优于中高频下降及平坦及全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高频下降与平坦及全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低中频下降听力提高效果优于中高频及平坦与全聋型。实验组听力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加突聋治疗的有效性。见表3;3中高频听力下降伴耳鸣发生率最高94%,平坦及全聋伴耳鸣次之73%,低中频听力下降伴耳鸣发生率最低4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各型听力下降伴耳鸣实验组的有效率76%明显高于对照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金纳多注射液、长春西汀及激素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疗效显著,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加治疗突聋伴耳鸣的有效率。组间比较见表4。结论 1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各型突发性耳聋中均有疗效;且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突发性耳聋听力提高幅度上高于单纯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2通过组间比较说明低中频下降听力提高效果优于中高频及平坦与全聋型。实验组听力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加突聋治疗的有效性。见表3;3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金纳多注射液、长春西汀及激素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疗效显著,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加治疗突聋伴耳鸣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双耳先后发病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提出可能的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9例双耳先后发病(间隔时间>3 d)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患耳侧别、听阈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发病时间、双耳发病的间隔时间及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特点,并与同期收治的单侧突聋患者比较。结果 19例双耳先后发病的突聋患者中,先发耳听阈曲线为全聋型10例(52.6%)、平坦型8例(42.1%)、高频下降型1例(5.3%),听力下降以重度和极重度聋为主;后发耳听阈曲线为平坦型15例(78.9%)、全聋型3例(15.8%)、低频下降型1例(5.3%),听力下降以中度和重度聋为主。双耳先后发病组平均年龄高于单侧发病组,治疗后有效率低于单侧发病组(P<0.05)。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组出现对侧突聋的比例(56.5%,13/23)高于无慢性病史组(2.8%,6/214)(P<0.05)。结论先发耳听阈曲线为平坦型或全聋型者、听力损失程度为重度或极重度者,且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慢性疾病史的高龄单侧突聋患者,对侧耳再发突聋的可能性较大;降脂、降压、控制血糖等治疗可能有利于预防对侧耳再发突聋。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分析应用暴聋中医临床路径诊治不同频率听力受损的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中药+针灸组83例(A组)和激素+西药组57例(B组),A组采用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并配合针灸治疗,均予血栓通注射液4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B组采用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及能量合剂,每日1次。分析两组间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尤对低中频下降组、平坦组的疗效显著。结论暴聋中医临床路径诊治突发性聋疗效确切,低中频及平坦型疗效较好,根据听力的损失类型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突发性聋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78例(81耳)儿童突发性聋的病例资料。共收集病例78例,81耳,双耳3例,其中男性40例(51.28%),女性38例(48.72%)。年龄9-18岁,平均年龄15.69岁。按照听力曲线分型,低频下降型27例,中高频下降型9例,平坦型17例,全聋型25例。分析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因素。Fisher检验比较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儿是否采用特殊治疗(鼓室/耳后注射激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各种类型的总有效率:低频下降型最高,为96.30%;其次为平坦型,全聋型次之,分别为76.47%,52.00%;中高频型最差,为44.44%。所有患儿总有效率为71.79%。无耳鸣患儿14例,总有效率为50%;伴耳鸣患儿64例,总有效率为76.56%。4例患儿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例有效;21例患者采用鼓室注射甲强龙,14例有效;3例患者采用联合鼓室注射甲强龙和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例有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突发性聋分型、是否伴发耳鸣与少年儿童突发性聋治疗效果相关。结论低频型、伴发耳鸣的少年儿童突发性聋患者预后好,中高频型、无耳鸣的患儿预后较差。耳后注射及鼓室注射激素对首次治疗无效的患儿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乳酸含量与突发性聋患者的预后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09月至2019年06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突发性聋患者114例,比较不同听力下降程度、不同类型(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和全聋型)及疗效(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血浆乳酸含量。结果 不同程度听力下降的突发性聋患者血浆乳酸含量有差异(F=8.696, P<0.001);26-55dB与>91dB(P=0.002),56-90dB与>91dB(P<0.001)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浆乳酸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658, P<0.001),低频下降型与全聋型比较(P<0.001),平坦型与全聋型比较(P=0.018),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疗效组的血浆乳酸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8.711, P<0.001),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LSD)两两分析,发现痊愈组与显效组(P=0.48),痊愈组与有效组(P=0.001),痊愈组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单侧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由20052013年入院的单侧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109例,均给以改善微循环加激素静点及其他对症治疗。患者按照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高频听力是否损伤、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分组,分析各因素与疗效(有效,无效)的相关性。先行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再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单侧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总有效率为73.4%(80/109),治愈率71.6%(78/109)。无效率为26.6%(29/109),患者性别、病程、听力损失程度、高频听力是否损伤、高脂血症,血粘稠度对疗效无明显影响;发病年龄和伴有糖尿病对疗效产生影响。结论年龄大于50岁、空腹血糖≥7.0mmol的单侧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采取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本院耳鼻喉科就诊的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共纳入病例54例,以随机法分组,即常规组(n=27)和观察组(n=27),常规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耳后注射甲强龙,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相比于常规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2000~8000Hz频率听力提高值与常规组比(P<0.05)。结论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采取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微血管病变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诊治的436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T2DM并微血管病变分为T2DM微血管病变组(A组,31例)、T2DM无微血管病变组(B组,103例)和无糖尿病组(C组,302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A和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高于C组,且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极重度聋比例(54.83%,17/31)明显高于B组(29.13%,30/103)和C组(19.87%,60/302);A组患者全聋型比例(58.06%,18/31)明显高于B组(37.86%,39/103)及C组(26.16%,79/3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45%和35.48%,低于B组(分别为11.65%和53.40%),且A、B两组均低于C组(分别为22.19%和71.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伴有T2DM尤其是并发微血管病变的突聋患者听力损失较重,听阈曲线以全聋型为主,预后差;微血管病变可能是T2DM影响突聋预后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研究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特点、耳鸣与听力损失的关系、耳鸣对患者的影响程度, 探讨突聋患者耳鸣的产生机制。 方法 突发性聋伴有耳鸣患者231例常规采集病史, 填写耳鸣致残量表(THI)及视觉模拟得分表(VAS), 同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耳声发射、耳鸣检测及掩蔽试验等检查。分析患者的耳鸣特点、耳鸣与听力的关系、耳鸣的THI及VAS得分以及它们特点。 结果 ①听力损失特点:低中频下降型20例(占8.7%), 中高频下降型60例(占26.0%), 平坦型44例(占19.0%), 全聋型79例(占34.2%), 不规则型28例(占12.1%);②耳鸣频率:低频耳鸣(≤500 Hz)49例(占21.2%), 中频耳鸣(51~2 000 Hz)54例(23.4%), 高频耳鸣(>2 000 Hz)122例(52.8%), 未匹配6例(占2.6%)。其中听力损失类型为低中频下降型的患者中, 低频、中频、高频耳鸣的比例分别为75%、15%、10%;中高频下降型患者中, 低频、中频、高频耳鸣的比例分别为13.3%、26.7%、60.0%;全聋型患者中, 低频、中频、高频耳鸣的比例分别为17.1%、19.0%、63.3%。听力下降最明显的频率对数与耳鸣频率对数呈线性关系, r=0.592, P<0.01;③耳鸣响度:0~30 dB HL 45例(占19.5%), 31~60 dB HL 60例(占26.0%), 60~90 dB HL 102例(占44.2%), 大于90 dB HL 18例(占27.8%), 未匹配6例(占2.6%)。耳鸣响度与听力损失程度(250~4 000 Hz平均听阈)有相关性, 相关系数r=0.216, P=0.001<0.05。④耳鸣致残级别:按照Newman等依据THI得分将耳鸣残疾分级, 其中1级27例(占11.7%), 2级耳鸣44例(占19.0%), 3级66例(占28.6%), 4级94例(占40.7%)。⑤THI及VAS得分特点:THI得分与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性r=0.087, P=0.287>0.05。VAS得分与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性r=0.002, P=0.982>0.05。THI得分与耳鸣频率对数无相关性, 相关系数r=-0.056, P=0.402>0.05。VAS得分与耳鸣频率对数无相关性, 相关系数r=-0.003, P=0.970>0.05。THI得分与耳鸣响度无相关性, 相关系数r=0.039, P=0.563>0.05。VAS得分与耳鸣响度无相关性, 相关系数r=0.136, P=0.110>0.05。结论 ①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中高频耳鸣最常见;②耳鸣频率与听力损失类型显著相关, 低中频下降型以低频耳鸣多见, 而中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以高频耳鸣多见;③听力损失最大的频率与耳鸣的频率有较高的一致性;④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急性期的耳鸣致残程度以3~4级为多;⑤THI及VAS得分与听力损失的程度、耳鸣的频率、耳鸣的响度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频次耳后注射甲强龙对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住院治疗的113例(113耳)突发性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三组:A组43例(43耳),B组38例(38耳),C组32例(32耳),分别耳后注射甲强龙40 mg隔一日一次、隔二日一次、隔三日一次,均共注射4次;同时每组均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的常规治疗方案,治疗2周后复查纯音听阈,比较三组疗效。结果 A、B、C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7.2%(16/43)、36.8%(14/38)、46.9%(15/32),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次耳后注射甲强龙对突发性聋的有效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鼓室内与静脉注射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 121例单耳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治疗组(60例,地塞米松3~5mg鼓室内注射,1次/天,连续7d)和对照组(61例,地塞米松10mg/d静脉滴注,持续3~5d),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及8w行纯音听阈测试,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并分别比较两组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频下降型患者之间治疗后气导听力提高值及3型之间总体听力提高值。结果 (1)治疗后1周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76.7%(46/60);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6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71.67%(43/60),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w及8w,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8w治疗组低频下降型及高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听力提高值分别为26.35±4.77及17.04±9.60dB,对照组分别为20.60±3.60及14.08±7.43dB,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优(P<0.05)。(3)两组合计治疗后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提高值(23.48±4.52dB)明显优于高频下降型(15.39±8.97dB)及全频下降型(10.73±7.11dB)(P<0.01)。结论连续1周每日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低频及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其较静脉给药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知信行模式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B组接受知信行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采用自编量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问卷分别于入组时和3个月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变化。 结果 干预3个月后,B组和A组患者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均优于入组时(t分别为26.994、37.554,P均<0.001),B组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低于A组(t分别为12.769、10.040,P均<0.001)。B组患者护士与患者沟通能力、护理行为规范性、护士解决患者问题能力、护士为患者健康宣教的能力优于A组(t分别为15.285、19.263、15.757、15.096,P均<0.001)。 结论 构建的知信行模式能改善突发性聋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内耳钆造影MRI检查、cVEMP检查以探讨突聋患者的可能发病机制及在突聋患者中膜迷路积水与cVEMP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纯音测听结果对65例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低频组、高频组、平坦组、全聋组,进行内耳钆造影MRI及cVEMP检查,比较各个组间钆造影阳性率和cVEMP阳性率;按照钆造影结果分组,分别计算钆造影阳性组、阴性组的cVEMP阳性率。结果 65例患者中,低频组14人,钆造影阳性率35.7%(5/14),cVEMP阳性率50%(7/14);高频组11人,钆造影阳性率0(0/11),cVEMP阳性率9.1%(1/11);平坦组17人,钆造影阳性率17.6%(3/17),cVEMP阳性率35.3%(6/17);全聋组23人,钆造影阳性率13.0%(3/23),cVEMP阳性率43.5%(10/23);低频组、平坦组、全聋组两两之间的钆造影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各个频率两两之间cVEMP阳性率未存在完全性明显差异;钆造影阳性共11例,cVEMP阳性共24例。其中钆造影阳性组中cVEMP阳性率63.64%(7/11),钆造影阴性组中cVEMP阳性率31.48%(17/54),二者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耳钆造影MRI提示突发性耳聋目前仍是病因不明的疾病,膜迷路积水是低频型突发性聋的一种可能发病机制,而平坦型、全聋型突聋的膜迷路积水可能为内耳损伤后出现的一种病理结果;cVEMP可能在不同频率的突聋类型检出率无明显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可以提示突发性聋患者存在膜迷路积水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 选取81例资料完整的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激素、改善微循环等常规药物治疗14天;治疗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四个穴位给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1 ml,每日1次,连用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听力总有效率分别为73.17%(30/41)和55%(22/40);耳鸣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37/39)和83.87%(26/31);治疗组气导平均听力提高23.20±10.74 dB,对照组提高15.45±9.03 dB,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注射鼠生长因子辅助治疗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儿童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67例突发性聋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总体有效组(36例)及无效组(3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病毒感染史、发病季节和听力曲线类型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儿童突聋患者中64.18%在春冬季发病,其就诊时听阈为(76.62±25.97)dB HL,耳鸣及眩晕伴发率分别为70.15%和61.19%,病毒感染率为19.40%,听力曲线中10.44%为低频下降型、2.99%为高频下降型、34.33%为平坦型及52.24%为全聋型。经治疗后,患者听阈为(60.41±31.52)dB HL,总体有效率为53.73%,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90%、16.42%和16.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及听力曲线为全聋型,预后越差(P<0.05);伴有病毒感染的非全聋型患者预后较好(P<0.05)。 结论 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病毒感染率较高且大部分在春冬季发病,就诊时听力损失较重并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其听力曲线以平坦型及全聋型为主。就诊时听力损伤程度轻、伴有病毒感染的非全聋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耳鸣与听力下降的关系,总结耳鸣与不同类型听力下降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类型听力下降所伴有耳鸣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因“耳鸣”或者因“听力下降伴有耳鸣”就诊的急性耳鸣患者188例,其中男102例,女86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4岁。双侧耳鸣者65例,单侧耳鸣者123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电测听及耳鸣检查,根据听力曲线类型对耳鸣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听力正常者12例,低频听力下降者36例,高频听力下降者84例,平坦听力下降者42例,全聋型14例。入院后所有患者予以行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激素冲击等治疗,并于入院当日、第3天、第5天及第10天行听力检查及耳鸣检查,比较各组患者耳鸣治疗的疗效。结果不同听力下降类型的耳鸣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正常者耳鸣治疗有效率为91.67%(11/12),低频听力下降组耳鸣治疗有效率为83.33%(30/36),高频听力下降组耳鸣治疗有效率为54.76%(46/84),平坦型听力下降组耳鸣治疗有效率为69.05%(29/42),全聋型听力下降组耳鸣治疗有效率为28.57%(4/14),对各组的耳鸣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听力下降者耳鸣发生率最高,听力正常者耳鸣发生率最低。听力正常及低频听力下降者耳鸣治疗有效率最高,高频听力及全聋者耳鸣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