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Yang K  Liu QF  Fan ZP  Sun J  Xu D  Wei YQ  Zhang Y  Meng F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35-139
目的探讨血缘供者(RD)与非血缘供者(URD)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白血病的差异。方法115例白血病患者接受HLA血清学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患者的T细胞与B细胞重建情况。结果接受骨髓移植的RD-HSCT和URD—HSCT组WBC〉1.0×10^9/L分别为移植后(13.1±2.4)d、(16.3±3.0)d;PLT〉20×10^9/L分别为移植后(14.9±6.6)d、(20.2±7.3)d,两组WBC和PLT重建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42);接受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RD-HSCT和URD.HSCT组WBC〉1.0×10^9/L分别为(12.5±2.9)d、(13.1±4.1)d(P=0.488),PLT〉20×10^9/L分另Ⅱ为(12.2±4.2)d、(15.7±7.1)d(P=0.020)。移植后1、3、6、9、12个月CD;CD;,1个月CD45RA^+CD4^+,3个月CD;CD;重建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Ⅱ~Ⅳ度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45.5%、52.3%;45.3%、63.2%;GVHD的病死率分别为6.1%、1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移植后复发率分别为18.2%、11.4%(P=0.424)。两组移植后早期感染率分别为42.4%、47.7%(P=0.696)。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8±6.9)%、(61.6±7.7)%(P=0.133),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2.3±6.9)%、(56.8±7.9)%(P=0.177)。结论URD-HSCT治疗白血病具有和RD-HSCT近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方法:1998年5月-2007年4月对18例MDS及MDS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进行同胞供者allo-PBSCT治疗。其中供受者HLAA、B、DR6个位点相合者16例,5个位点相合者2例。预处理主要采用修改的Bu-Cy方案。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数〉0.5×10^9/L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5.5(11~28)d,血小板≥20×10^9/L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7(10~50)d。移植后3年总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均为(43.2±12.0)%,3年复发率(RR)(9.2-±7.0)%,移植相关死亡率(TRM)(42.1±12.0)%,移植后继发肿瘤2例。截止随访日期,存活10例,中位生存时间16.5(2~112)个月。结论:同胞供者allo—PBSCT是治疗MD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预防以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为预处理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肝静脉阻塞症(VO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肝素使用的最佳时间跨度。方法1997年4月至2005年12月,134例患者在本院进行了allo—HSCT。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BU/CY或以此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以肝素100IU·kg^-1·d^-1持续24h静滴预防VOD。分别比较血缘供者和非血缘供者移植、移植前肝功能正常与否、肝素使用时间不同组的VOD发生率。结果134例患者全部顺利植活,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2(9~28)d和20(6~65)d。其中118例白血病患者中97例(82.2%)于移植后100d无白血病生存。134例患者无一例发生VOD,其中包括47例非亲缘供者移植(骨髓移植34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8例,脐血5例)和肝功能异常组40例,肝素使用时间不同的两组亦无VOD发生。未有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组与监测组比较,临床出血情况并无明显加重。结论单一小剂量肝素预防以BU/CY为预处理方案的allo-HSCT后VOD安全有效,肝素使用时间跨度缩短为移植前7d至移植后14d并不影响其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多疗程中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治疗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效果。方法:1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骨髓移植4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3例,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有4例在诱导和巩固治疗中采用中大剂量Ara—C2疗程或2疗程以上,观察不同组患者造血干细胞采集情况及造血重建情况,并监测患者的疗效。结果: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采集的中位MNC数和中位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骨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中大剂量Ar〉C2疗程或2疗程以上的患者采集的中位MNC和中位CD34^+细胞数与未使用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时间较骨髓移植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患者在复发状态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中位生存期9.5个月,缓解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后中位生存期8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中位生存期(OS)84个月,中位无白血病生存期(DFS)81个月,患者3年无白血病存活率为(68.25±11.23)%。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自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快;2疗程或2疗程以上的中大剂量Ara-C治疗的患者仍能采集到足量的外周造血干细胞;缓解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获得较好的OS和DFS。  相似文献   

5.
胡建英  王雅敏  黄婷 《山东医药》2008,48(46):59-61
选择哮喘患者63例(其中哮喘急性发作期组33例,哮喘缓解期组30例)及健康对照组22例。测定三组肺功能,对诱导痰进行炎症细胞分类计数,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分析VEGF与嗜酸粒细胞、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VEGF水平为1.8(0.7-2.9)×10^9/L、(4.8±1.1)μg/L,哮喘缓解期组为0.8(0.3—1.3)×10^9/L、(2.1±40.6)μg/L,健康对照组为0.0(0.0—0.1)×10^9/L、(0.9±0.2)μg/L。三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患者诱导痰中VEGF水平与痰中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52,P〈0.01),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呈负相关(r=-0.41、-0.56,P均〈0.01)。认为哮喘患者肺组织中VEGF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哮喘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4岁。因乏力、面色发黄2周,神志不清2d入院。半月前乏力、面黄,间断茶色尿。12d前因酒后呕吐、突发晕厥,送当地医院急诊。血象Hb48g/L,WBC12×10^9/L,PLT60×10^9/L。肝肾功能:总胆红素(TBLL)35.0μmol/L,间接胆红素(IBLL)27.8μmol/L;肌酐(Cr)、尿素氮(BUN)均正常。大便检查:黑色糊状;隐血试验(OBT)强阳性。胃镜检查:食道黏膜撕裂出血,贫血性胃黏膜。体温38~40℃,糊状黑便2~3次/d。4d后复查血象Hb40g/L,WBC14×10^9/L,PLT20×10^9/L,网织红细胞(Ret)0.102,RBC大小不等,可见破碎RBC,Coombs、Ham试验均为(-)。  相似文献   

7.
非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g MZ  Yuan YH  Wu DP  Chang WR  He J  Di W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6):482-485
目的 探讨HLA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 总结2002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3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标危组11例,高危组20例)接受HLA单倍型相合HSCT临床资料,分析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31例患者中30例获得稳定的造血重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d和22d,发生Ⅱ-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61.3%,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41.9%。标危组33个月累积无病生存率(DFS)为62.3%,高危组33个月的DFS为35.0%。移植物中CD3^+T细胞数量和供受体HLA—A、B、DR位点不相合的程度是影响aGVHD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HLA单倍型相合的HSCT对于恶性血液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物中CD3^+T细胞数量和HLA—A、B、DR位点不相合的程度是影响单倍型相合的HSCT的aGVHD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树平  尹卫东 《山东医药》2007,47(29):99-99
药源性血液学反应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临床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2×10^9/L定义为粒细胞减少症,〈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近年来,我们收治干扰素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2例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6.2~36.9℃)、乏力不适、头痛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22—23岁。因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期间出现,故全部隔离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9.
张镛  常艳群  李甲龙 《山东医药》2008,48(22):115-116
第一次入院病历摘要 患者女,17岁。因发热50d,头痛4d于2008年3月21日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病房。入院查体:T38.5℃,神志恍惚,呼之能应,但答非所问,记忆力、计算力差。颈部稍有抵抗,胸骨轻压痛,四肢肌张力稍低,痛觉对称,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WBC6.26×10^9/L,RBC2.58×10^12/L,血红蛋白(Hb)73g/L,血小板(Plt)70×10^9/L,中性粒细胞(N)62.4%。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6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个月,低热5d于2005年9月9日入院。入院体检:贫血貌,余未见异常。血象WBC1.6×10^9/L,Hb65g,/L,RBC 1.93×10^12/L,网织红细胞(Ret)0.165,PLT6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常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未找到,血小板少见。骨髓病理:骨髓增生极度减低,脂肪细胞增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9岁。因腹胀半年,面色苍白3个月,于2005年5月26日入我院。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腹部膨隆,肝肋下10.5cm,脾甲乙线11.5cm。血象:WBC295×10^9/L,RBC1.95×10^12/L,Hb55∥L,PLT105×10^9/L。血片原始细胞0.09;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0.872,原粒+早幼粒0.07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0%;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p210(+),[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3岁。因发热7d,少尿3d入院。体检:神清,体温37.5℃,心率144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98/52mmHg(1mmHg=0.133kPa)。球结膜充血,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双肾叩击痛(+)。WBC17.1×10^9/L。Hb165g/L,PLT40×10^9/L。血Na^+ 126.8mmol/L.K^+ 4.33mmol/L,血尿素氮23.9mmol/L,肌酐620.3μmol/L,[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75岁。因反复头痛、发热13d入院。病初有寒战、发热及咽痛,最高体温达38.2℃,头痛以前额持续性疼痛为主,伴纳差、恶心、呕吐,呈非喷射状。入院体格检查:神清,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稍有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阴性。实验室检查:血WBC6.71×10^9/L,中性粒细胞5.2×10^9/L,嗜酸粒细胞0.02×10^9/L。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6岁。因血尿半月余,皮肤淤斑4d,于2005年10月以血尿、皮肤淤斑原因待查;血友病?经泌尿外科转入。血象WBC10.99×10^9/L,Hb104.6g/L.PLT212.7×10^9/L。PT13.4s,APTT100.0s,纤维蛋白原(FIB)347mg/L。拟诊血友病转入本所。既往史双下肢湿疹1年余。否认自发性出血史及家族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失败后立即行半相合型造血干细胞二次移植作为解救方法的可能性和安全性。方法: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MDS-RCMD)3年余患者,进行非血缘HLA不全相合双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30dSTRPCR检测移植物未植入,立即予患者进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干细胞移植以挽救患者生命。供者为患者母亲,采用“骨髓加外周血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福达拉滨”。结果:二次移植物成功植入,形成完全供者来源的造血与免疫功能,二次移植后12dANC〉0.5×10^5/L,+15dPLT〉20×10^9/L,无急慢性GVHD等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9月余,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结论:非血缘脐血移植失败后,50d内行半相合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挽救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5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经验性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患者HSCT后感染及相应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0例患者HSCT后,在ANC≥0.5×10^9/L前出现感染的有44例(88%),在ANC≥2.0×10^9/L前出现感染的有14例(28%)。采用我院选用的经验性治疗方案,即一线为碳青霉烯类单药或加用氨基糖甙类;二线选三代头孢菌素加用万古霉素;三线选了另一种碳青霉烯类加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最终仅有3例患者因同时并发有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或植入失败导致的特殊感染而死亡。结论:我院采用的抗感染治疗的三线使用方案对于治疗HSCT后粒细胞缺乏/减少状态下发热患者是相当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一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肺功能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组、rhTNFR:Fc干预组(简称干预组)及假干预组。单纯吸烟法建立COPD模型,干预组皮下注射rhTNFR:Fc进行干预,假干预组皮下注射空白模拟制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定量测定肺平均内衬间隔和平均肺泡数,用小动物肺功能仪测定系统测定肺功能。结果COPD组0.3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和呼气峰流速(PEF)[(65.1±8.4)%和(18.801.6)ml/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5.6±5.9)%和(47.2±7.3)mt/s]和干预组[(77.7±2.7)%和(38.2±3.3)mL/s],假干预组FEV。/FVC和PEF[(65.4±9.8)%和(19.0-1-1.9)mL/s]显著低于干预组。COPD组血清中TNF-α浓度[(118±34)ng/L]显著高于正常组[(74±16)ng/L]和干预组[(79±14)ng/L],假干预组血清中TNF—α浓度[(120±39)ng/L]显著高于干预组;COPD组BALF中TNF—α浓度[(155±28)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9±28)ng/L]。COPD组肺平均内衬间隔[(77±29)×10^-6m/个]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4±7)×10^-6m/个],其平均肺泡数[(232±97)×10^6个/m^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93±24)×10^6个/m^2]和干预组[(379±33)×10^6个/m^2]。假干预组平均肺泡数[(213±99)×10^6个/m^2]显著低于干预组[(379±33)×10^6个/m^2]。COPD组+假干预组血清和BALF中TNF—α浓度与PEF和FEV。/FVC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TNF—α与吸烟大鼠的COPD形成有关,并影响其肺功能;rhTNFR:Fc对延缓肺功能损害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23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L  Cai BQ  Xu KF  Zhang H  Yang AF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08-212
目的总结分析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ABPA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近20年确诊的AB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BPA患者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34.0±13.2)岁。确诊ABPA前曾被误诊为肺结核12例,肺炎3例,肺癌2例,Wegener肉芽肿1例。症状有咳嗽(23例)、咳痰(22例)、气喘(18例)、痰栓(16例)、发热(15例,其中高热4例)、咯血(12例)、胸背痛(8例)、消瘦(7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18-15.34)×10^9/L,中位值1.43×10^9/L;嗜酸性粒细胞数为0.016~0.721,中位值0.148。外周血总IGE349~13000IU/ml,其中t〉5000IU/ml者7例,2500—5000IU/ml者6例,1000~2500IU/ml者5例。肺功能检查18例,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百分比为(54.7±24.1)%,(FEV1/用力呼气容积)×100%为(62.5±11.9)%,可逆试验阳性率56%。胸部CT检查22例,表现为斑片状渗出影21例,中心型支气管扩张17例,结节影9例,树权样或条状痰栓征象6例,实变5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1例;病变呈游走性17例。结论临床上ABPA极易误诊为肺结核,若患者有气喘表现,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胸片示肺部浸润影呈游走性,多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可进一步查总IgE、烟曲菌特异性IgE、烟曲菌过敏原皮试以确诊。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1岁。2005年12月17日在网吧内感胸闷,就诊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血压40/20mmHg(1mmHg=0.133kPa),予血管活性药物后几小时内血压逐渐恢复正常,随后4d尿量减少至200ml/d,伴四肢水肿。外院化验:WUC8.0×10^9/L、中性0.8,Hb132g/L,PIJT143×10^12/L,肌酐(Cr)810μmol/L,ALT5700U/L,谷氨酰转肽酶(GGT)246U/L,乳酸脱氢酶(LDH)6672U/L,总胆红素(TBIL)7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6.5μmol/L,肌酸激酶(CZ)26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91U/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PCR测序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的细菌DNA,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移位的高危因素及其后果。方法 在细菌16S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对37份肝硬化患者腹水标本进行扩增,腹水中细菌DNA阳性者纯化后经核苷酸测序鉴别细菌种类;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份腹水标本中有9份获得530bp细菌DNA片段,占24.3%。测序共检测出4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6例,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阴沟肠杆菌各1例;统计分析表明,腹水中细菌DNA阳性和阴性两组肝硬化患者在Child-Pugh积分(12.3±0.8,10.9±1.2)、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3例,1例)、血清TBil水平[(395.5±216.6)μmol/L,(192.7±206.3)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1.3±9.7)%,(50.4±15.1)%]、腹水总蛋白浓度[(4.1±2.8)g/L,(7.9±5.2)g/L]、外周血WBC总数[(12.3±7.5)×10^9/L,(5.3±4.1)×10^9/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测序方法可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细菌DNA的检测及细菌移位的研究;肝功能损害、腹水调理活性低下和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移位的高危因素和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