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测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形态学特征,评价经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脊柱侧弯矫形中的可行性。方法 11例脊柱侧弯患者的术前矫形内固定节段椎体CT,观察椎弓根、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脊髓等的形态及解剖位置。并在导航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术后相同节段再行CT扫描,评价螺钉植入位置。结果椎弓根横径凹侧较凸侧为细,最细者1.2mm,椎弓根在凸侧呈弧形改变,椎体偏离凹侧。凹侧脊髓紧贴椎弓根,凸侧脊髓偏离椎弓根。126枚椎弓根螺钉,有25(19.8%)枚螺钉完全偏出椎弓根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固定,但术后所有病例均无神经血管的损伤发生,并且均维持了牢靠的内固定。结论导航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植入时,可提高螺钉植入的准确率,畸形严重时螺钉可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赵洪  曹晓建 《江苏医药》2012,38(11):1296-1298
目的评价克氏针钻头法在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中临床运用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横突上嵴与上关节突基底中线的交点为进针点,2.5mm克氏针钻头缓慢旋转进入钉道直至深度为30mm。椎弓根探子确认钉道5个壁后,直径3.5mm丝攻进行攻丝,再次探查骨道后,根据术前CT测量拧入相应规格的螺钉。25例患者共210枚螺钉纳入临床研究,螺钉位置根据术后CT扫描并按照Heary进行分级,评价其准确性及安全性。结果采用克氏针钻头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10枚,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及内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CT扫描有18(8.57%)枚螺钉穿透骨皮质,4枚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壁<2mm。按照Heary分级,其置钉准确性达98.09%(206/210)。结论克氏针钻头法在临床运用中能准确而安全地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患人员的放射线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克氏针钻头法在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中临床运用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横突上嵴与上关节突基底中线的交点为进针点,2.5mm克氏针钻头缓慢旋转进入钉道直至深度为30 mm.椎弓根探子确认钉道5个壁后,直径3.5mm丝攻进行攻丝,再次探查骨道后,根据术前CT测量拧入相应规格的螺钉.25例患者共210枚螺钉纳入临床研究,螺钉位置根据术后CT扫描并按照Heary进行分级,评价其准确性及安全性.结果 采用克氏针钻头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10枚,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及内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CT扫描有18(8.57%)枚螺钉穿透骨皮质,4枚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壁<2mm.按照Heary分级,其置钉准确性达98.09%(206/210).结论 克氏针钻头法在临床运用中能准确而安全地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患人员的放射线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术前三维CT测量个体化颈椎椎弓根钉置钉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例患者行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共置入椎弓根钉102枚,均采用术前三维CT测量术中个体化置钉。结果 93枚为A级(91.17%),6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小于1mm(B级),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小于2mm大于1mm(C级),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大于2mm(D级)。无螺钉相关的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通过术前三维CT测量的个体化数据来选择颈椎椎弓根置钉可以更精确,更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T个体化数据辅助置钉重建寰枢椎不稳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15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术前均采用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主要依靠CT图像处理工作站软件,确定每个椎体的进钉点和进针角度,并将该数据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及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共置入C1椎弓根螺钉30枚,C2椎弓根螺钉30枚,术后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位置均可,未出现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 CT个体化数据辅助寰枢椎置钉能够有效控制人为因素,提高置钉精准性,减少神经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杨锴  朱智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245+247-245,247
目的总结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本院2006年7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5例,平均随访2年,随访观察其功能效果,分析手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结果手术时间为250~390min,平均310min。术后平均随访2年,平均矫正率为68.92%。结论切除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的半椎体,再矫正融合,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术前螺旋CT扫描测量椎弓根对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的意义。方法对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4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术前应用螺旋CT对椎弓根外径、内径和内壁皮质骨厚度,椎弓根轴长度、椎弓根进钉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及椎弓根螺钉的有效距离进行测量,实验组采用徒手置入螺钉。对两组患者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螺钉位置准确性等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8~18个月,平均13个月。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l~3级,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无恢复,实验组在术中出血量、置钉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置钉满意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螺旋CT测量椎弓根数据来选择个体化置钉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肖强  刘静莉  漆启华  熊龙  陆欢  邓亮 《江西医药》2013,(11):950-953
目的比较“漏斗法”和解剖标记法在颈椎弓根螺钉置人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截取颈椎节段(C3-C7),供体年龄51—75岁,平均62.5岁,每例标本术前采用双源CT薄层扫描(1mm/层)测量C3-C7的椎弓根形态,包括椎弓根的宽度、椎弓根的内偏角、矢状角度。所有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漏斗法”置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置钉法(解剖标记法)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不借助任何影像设备.术后检测螺钉植入结果,根据是否造成邻近组织损伤分为一般破损和严重破损.对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皮质破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术前CT检查发现有5个椎弓根因太小不宜置钉.共计95个椎弓根植入螺钉纳入试验。漏斗法植入颈椎椎弓根钉50枚,其中41枚(82%)完全在椎弓根内,穿破椎弓根皮质9枚(18%),其中一般破损7枚(14%),关键破损2枚(4%),解剖标记法置入螺钉45枚,其中28枚(62.2%)完全在椎弓根内,穿破椎弓根皮质17枚(37.8%),其中一般破损11枚(24.4%),关键破损6枚(13.4%),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皮质破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漏斗法”植入技术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安全性和准确率均较高,优于解剖标记置钉法。  相似文献   

9.
胸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三柱固定效果和生物力学性能。近年来,在脊柱矫形及稳定性重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胸椎畸形的矫治中,解剖结构及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因胸椎畸形而发生明显变化,极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通过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形技术设计出胸椎椎弓根定位导航模板,提高了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提供了一种低廉及简单易行的新方法。本文对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提出、发展、优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简要综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朱欢叶  李波  简月奎  孙泽宇 《安徽医药》2019,23(7):1277-127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由于其良好的矫形效果,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术式。但椎弓根钉置入增多会增加脊髓损伤的风险,同时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增加,植骨床减少,手术费用昂贵等弊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选择性节段置钉固定,其认为选择关键椎体固定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术中失血、增加植骨床、降低手术费用等优点。该文通过复习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的应用及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评价经后路颈椎弓根钉系统+颈椎全椎板减压治疗颈椎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颈椎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一期经后路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颈椎板切除减压+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良好复位、固定,共置入550枚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及CT显示除15枚螺钉发生偏移外,其余535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随访12~45个月,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未发现断钉、断棒、脱钉现象。结论一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急性颈椎及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本院2007年8月~2011年2月,选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18例,对其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以及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经X射线、CT复查示螺钉无松动,无断钉,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螺钉偏内致左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1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余螺钉位置良好,无脊髓、椎动脉损伤。3例术中在行寰椎后弓下方操作时损伤静脉丛,但无临床影响。4例骨折脱位完全复位,1例不完全复位;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5例D级均恢复至E级,13例E级无变化;患者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均完全恢复,旋转功能稍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为短节段固定,直视下置钉、复位,对颈椎影响小,寰枢椎的稳定性良好,提高了植骨融合率,脊髓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总结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咬除进钉点骨皮质,以据术前测量的深度和旋转的程度,分别先后用1.5mm、2.5mm克氏针沿椎弓根方向钻孔,如阻力加大、克氏针弯曲,说明遇到骨皮质,调整进针方向。达到测定的深度停止进针,球形探子探查无误后改用锤子将导锥顺着制造的钉道小心缓慢击入,深度一致后,再次用球形探子探查,植入螺钉。结果: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植入成功率:胸段97%(600/619),腰段99%(633/640)。术后未出现脊髓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73%。矢状面后凸Cobb’s角(T1~T12)6°~30°,平均23°。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139例平均随访4.9年,躯干平衡良好,无平背畸形,植骨融合良好,末次随访冠状面角度丢失率平均为3.7%,迟发性感染1例,螺钉断裂2例,均行内固定取出。结论:克氏针制备螺钉钉道,是椎弓根螺钉植入的较好方法。钉棒结构具有良好的三维矫正控制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9例,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X线片、CT影像表现判断疗效。结果术后各项影像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大多数都有2~4级提高。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椎椎弓根钉植入复位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伤椎椎弓根钉植入复位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依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估神经功能,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得到显著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Frankel分级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伤椎椎弓根钉植入复位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好,椎体高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与跨伤椎四钉固定法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临床效果,旨在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全部患者均予以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对照组采取跨伤椎四钉固定法,观察组采取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对全部患者进行12个月以上的随访,对全部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胸腰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和DOA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Cobb角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而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与跨伤椎四钉固定法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存在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术更有利于维持患者脊柱的长期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求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随访观察108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发现108例术后患者中有1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结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折断原因为局部应力集中及异常活动,多为技术因素。结论导致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有:①胸腰段是断钉的好发部位;②脊柱骨折的严重程度;③术中是否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否准确、是否有过度撑开、骨折节段是否植骨融合;④内置物留置体内时间过长;⑤术后是否严格佩带支具;⑥椎弓根螺钉本身的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