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强度、病死情况及其趋势,以便更好地做好防制工作。[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1991~2005年HFRS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常规动态分析。[结果]1991~2005年31个省区市合计报告HFRS625472例,病死7754例,年均发病率为3.41/10万,病死率为1.24%。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3个阶段比较,年均发病率环比降幅分别为20.38%、40.49%,病死率降幅分别为41.58%、7.67%。[结论]我国HFRS疫情呈下降趋势;疫苗的逐步推广应用可能是下降的主要原因;31个省区市中至少有27个存在HFRS自然疫源地;黑龙江、山东、陕西、辽宁、浙江、湖南、吉林和河北等省区市为主要疫区。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我省常见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之一,自1986年以后各年发病率较高。为了探索钩体病的发病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现将我省1959~1994年该病发病在时间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发病资料为省卫生防疫站各年度统计汇总的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人口资料以《湖南统计年鉴》的人口数为准。1.2统计分析全省122个县(市、区)中行政区划变更不大、发病较多的92个县(市、区)1959~1994年构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动态变化。2结果2.11959~1994年,全省报告钩体病159115…  相似文献   

3.
仙居县 1974年报告首例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 ,在仙居县曾一度引起暴发和流行 ,进入 90年代以后仙居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了解和掌握钩体病的流行特征 ,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对仙居县 1991~2 0 0 0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钩体病病例 由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血清学抗体测定 ,病例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2 ] 。人口等基础资料 ,由仙居县统计局提供。2 钩体菌株 来自仙居县 1991~ 2 0 0 0年发病的钩体病人及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分析其存在问题。方法:用MAT检测人群血清抗体。捕鼠、蛙,采集鼠肾、蛙肾、牛中段尿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免疫前2004年是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2.5%(2/79);2005年则以波摩那群为主,阳性率为5%(3/60)。免疫后,2004年钩体仍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为23.8%(10/42),2005年以黄疸出血群为最高,阳性率为36.4%(12/33),比免疫前高出11倍多。2004年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201对、蛙肾200对、牛中段尿20份。鼠肾阳性率为0.5%,蛙肾、牛中段尿均未检出。2005年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196对、蛙肾200对、牛中段尿20份均未检出。结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尤其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5.
仙居县1974~2005年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582例,钩体病疫情经过了由上升至下降的过程。为探讨钩体病在仙居县的流行演变的趋势和规律,对1974~2005年发病的582例钩体病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的疫情年报表,人  相似文献   

6.
7.
钧端螺旋体病(下称钧体病)是我省常见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自1958年首次发现至1990年止,全省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的年度有1970、1973、1974、1979、1983、1986、1987、1988年[1]。至1997年止,疫情已扩大到10D余个县市。为了解该病近几年来的流行规律,遂对1990~1997年的流行情况作如下分析。1流行特征1.1流行强度。表1可见,1990~1997年,全省钩体病年发病率在5.20/10万~20.68/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0.04/10万;其中以1993年为最高;年发病县波动为82~101个,其中以1994年为最多;年平均病死率为2.85%,以19…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由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我县夏秋季节的常见病。为进一步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现对我县30年来的钩体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1资料来源本文资料来源于凤山县卫生防疫站1971~2000年30年的疫情报告 ,对30年来报告的钩体病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整理成文。各年人口数字来源于凤山县统计局统计的人口资料。2流行情况2.1发病概况根据30年的疫情统计 ,共发病942例 ,死亡13例 ,年平均发病率21.53/10万 ,病死率1.38%。在1971~1980年 ,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分析存在问题。方法 用MAT法检测病人、水鸭和蛙血清抗体;同时分离培养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蛙肾、水鸭肾和蚂蝗血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 1997-2000年全省共发生钩体病789例,平均发病率为0.44/10万,死亡12人,平均病死率为1.52%。衢州、丽水和台州市的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总数的93.28%。病例主要分布在7-10月,占95.06%,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5.43%,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病人血培养阳性率为1.20%。鼠密度为5.08%,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47.34%,鼠带菌率为6.90%,黑线姬鼠带菌率为13.19%,蛙肾阳性率为0.17%。水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0%,菌株主要为秋季群;蛙血抗体阳性率为13.64%,菌株为秋季群。结论 钩体病防制工作不能放松。要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杨德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46-3548
[目的]了解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1964年至今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人群发病及死亡情况、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免疫接种资料,将资料整理后导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洪雅县1964年至今各年均有钩体病发生,1964 ̄1993年期间年发病率波动在5.9 ̄290.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6.3/10万)。1970 ̄1977年的流行高峰在每年的8 ̄10月,病人数占全年的88.6%,与水稻收割时间一致;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2.4%;年龄组以10 ̄39岁组为主,占88.5%。1979 ̄1980年,5种鼠(226只)肾组织培养钩体阳性率为5.3%,其中黑线姬鼠钩体阳性率为18.1%。1979 ̄1984年,132例患者血培养6例阳性(阳性率4.5%)。1979 ̄1985年,206例患者血清显凝试验,阳性率24.3%,收集86份阳性血清进行显凝试验:有黄疸出血群、秋季群、澳洲群等7个血清群。[结论]我县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省流行趋势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病疫苗接种对降低发病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31省1991-2005年狂犬病流行情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3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狂犬病流行强度及其趋势。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每年疫情报告数据进行常规的动态对比分析。结果15年来中国31省均有狂犬病死亡病例报告,共报告14942例。年均死亡率为0.080/10万,每5年年均死亡率环比增幅为-66.24%和506.13%,定基比上升104.62%。15年合计年均死亡率前五位为广西、湖南、贵州、江西和广东省。结论中国至少有27个省有狂犬病病例发生;长江中下游流域是主要发病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 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055/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是2007年(0.08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7.15%(156/179)。年龄分布以15~60岁为主,占86.59%(155/179),男女病例数之比为2.25∶1(124/55)。病例主要分布在旌德县(57例)、歙县(52例)及黄山区(15例)。2005-2009年共检测出177株毒株,其中黄疸出血群占93.22%(165/177)。健康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5.64%(122/2 162),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03%(83/122),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84.55%(1 779/2 104),带菌率为8.94%(159/1 779)。结论安徽省钩体病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宿主是黑线姬鼠,钩体病流行血清群正在改变,需长期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许昌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许昌市1998年~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在102.47/10万~282.88/10万之间,死亡率在0.05/10万~0.82/10万之间,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许昌市面临着新发传染病、死灰复燃传染病和未控制传染病的多重威胁,应以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常规监测工作为基础,以重大传染病防控和传染病暴发疫情处置为重点,加强许昌市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点与衢州市疫源地情况,为控制钩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办法,对1960-2005年的历史疫情进行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方法,采集鼠、水鸭、猪、青蛙的双肾标本和牛中段尿做钩体培养分离,青蛙和水鸭血清做抗体测定,分析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1960—2005年衢州市共报告钩体病11047例,年均发病率11.58/10万,死亡72例,病死率0.65%。7—9月发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90.26%;农民发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20%;男女之比为2.74:1;常山及开化县是衢州市最主要的疫区。2001—2005年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3.93%,黑线姬鼠占51.40%,动物标本培养阳性率0.49%,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14.02%。人血清中菌群为七日热群和黄疸出血群,动物中主要菌群为黄疸出血群、秋季热群、赛罗群、流感伤寒群。结论钩体病发病年度与地区波动十分明显,主要是受局部暴发疫情的影响。夏秋季为商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近6年来的洪水低发,与动物间的低带菌率一致,但衢州市动物感染菌群复杂,多种动物均可携带,受气候影响导致暴发的危险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 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慈溪市1991-2005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慈溪市1991-2005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流行规律,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慈溪市1991-2005年肝炎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慈溪市15年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358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84.26/10万,15年间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分型率为52.55%。肝炎男女性别比为2.31∶1,20~59岁组人群高发,占80.5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55.10%。结论病毒性肝炎在慈溪市传染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率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京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定点医院,采集疑似患者血清,MAT法检测抗体,采用SPSS13.0分析。结果866名疑似患者钩体抗体总阳性率为10.28%,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1.33%和8.39%(P〉0.05)。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2%、1.04%、2.19%、5.31%和1.62%(P〈0.05)。赖、澳洲、秋季、七日热、犬、波摩那、流感伤寒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5%、1.73%、0.58%、0.92%、0.35%、3.81%、0.46%(P〉0.05)。结论南京市以波摩那群波摩那、澳洲群澳洲型、黄疸出血群赖型为主要血清型,抗体阳性率在年龄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assessed to detect in humans IgM and IgG against the main serogroups/serovars of Leptospira present in Italy. Sonicated antigens from strain Wijnberg, serogroups Icterohaemorrhagiae and Riccio 2, serogroup Australis, were used in ELISA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microagglutination test (MAT). IgM were confirmed to be the predominant class of antibodies; the total sensitivity obtained by Wijnberg/ELISA with the sera of patients infected by different serogroups was 81.5% in relation to MAT, better sensitivity was achieved by the use of Riccio 2/ELISA; no reaction occurred with the control sera. Cross-reactivity was noted with some sera of patients with Lyme disease (IgM) and with few sera of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disease (IgM and IgG).To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ELISA both antigens Wijnberg and Riccio 2 must be employed in the immunoenzimatic assay, since serogroup Australis must be considered as a new emerging serogroup causing human leptospirosis in our country.Corresponding author.  相似文献   

19.
We describe a series of 144 cases of leptospirosis diagnosed in 1989 in New Caledonia. The incidence rate was 90 per 100,000 person-years, with a specific mortality rate of 4% patients. Those affected (100 males, 44 females) were mainly aged 20 to 40 years. Incidence in rural areas (112 per 100,000 person-years) was seven times higher than in urban settlements. Two periods with higher incidence were noticed corresponding to highest rainfall. Twenty-nine of the cases occurred in individuals with profession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leptospirosis. Contacts with rats, dogs and ditch or river water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mentioned. The clinical expression of the disease was polymorphic: 60% of the patients had mild symptoms, 40% were acute forms including Weil's disease. Of 57 hospitalized, 23% were admitted with an initial diagnosis of dengue, and 37% with leptospirosis. Main clinical syndromes were: icterus and/or renal syndrome in 50% of patients, cardiac syndrome in 65%, acute myalgies in 58% and pulmonary syndrome in 50%. Although hemorrhages were uncommon (17%), 40% of the cases demonstrated thrombocytopenia (< 50,000/m3). Pancreatic involvement with hyperamylasemia was evidenced in 50% of cases. Twelve serogroups of Leptospira were implicated, icterohaemorragiae predominated (41%), bu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severe forms. In New Caledonia, like in all tropics, leptospirosis must be considered as an environmental diseas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being just an additional risk factor. Use of serology as a reliable tool for confirmation of cases in areas of high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8-2009年峨眉山市钩体疫源地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采集的健康人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 2008年、2009年采集健康人血清202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51.5%(104/202),2年监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1.4%(83/102)、21%(21/100)。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年龄无关,健康人群含12群钩体血清抗体,澳洲群为41.58%,黄疸出血群为23.76%,七日热群为8.91%,流感伤寒群为3.47%,犬群、秋季群、波摩纳群均为0.99%,赛罗群、明尼群、蛮耗群为0.49%。结论峨眉山市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