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距下关节内在稳定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距下关节的稳定机制,作者对40只成人距下关节跟骨和距骨关节面的干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并分析距下关节的形态特点,同时对4具成人尸体共7只足距下关节的运动进行了测量,分析影响距下关节运动的因素,认为距下关节形态构成特点和距跟骨间韧带是距下关节稳定的内在机制。 1 材料、方法和结果 实验1 取成人距下关节(跟骨、距骨干标本)40只,用游标卡尺测量,主要测量跟骨、距骨各距下关节面的长度、宽度及关节面长轴间角度及跟距骨间韧带的长度及宽度,见表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的X线表现及诊断相关问题。方法 对20例跟骨骨折的X线平片进行分析。结果 距下关节内骨折14足,其中跟骨外侧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9足,跟骨全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5足;距下关节外骨折8足,其中跟骨结节纵行骨折3足,跟骨结节水平骨折2足,载距突骨折2足,前突骨折1足。结论 根据X线平片表现,结合正确检查方法和某些测量,对跟骨骨折可作准确诊断并提出分型,其分型对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云峰  俞光荣  梅炯  朱辉  袁锋  张凯 《上海医学》2004,27(2):98-100
目的 研究后足的运动特点 ,了解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及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运动的影响 ,为临床后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 足标本 8个 ,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 ,采用横穿跟骨体部的骨圆针标记跟骨 ,在固定距下关节的情况下测量跟骨在笛卡尔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 ,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 ,利用位移计算后足运动角度 ,分析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活动度的影响。结果 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分别为内翻 15 .99°± 2 .81° ,外翻 8.6 2°± 1.90° ,背伸 3.70°± 1.0 0°,跖屈 5 .87°± 1.39° ,内收 7.6 4°± 2 .0 4° ,外展3.99°± 1.78° ;距下关节固定后 ,后足矢状面运动保留 75 .33% ,冠状面 4 5 .19% ,水平面 5 9.80 % ,后足在 3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影响。结论 距下关节和踝关节共同构成后足的三维运动 ,两者间关系密切 ,临床治疗中应尽量保留距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后足踝关节改善效果.方法:将93例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开放组(46例)患者给予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7例)患者给予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足踝关节功能评分、骨代谢指标、影像学参数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跟骨是最易受伤的跗骨,临床常可见到,通常我们将其分为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尤其是前者的治疗争议较多。我院自2001年2月~2006年12月治疗有完整病例资料的跟骨骨折84例(98足),其中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有78例(86足),均通过手术治疗,总体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玉梅  郑一鸣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30-1531
目的:探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37足跟骨骨折严重后遗症患者采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选择跟骨外后上侧改良"L"形切口行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其中29例33足取全板髂骨块和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2例2足取全板髂骨块植骨,2例2足取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全部切除外膨的跟骨外侧壁。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中采用keer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平均92.1分,较术前平均升高54.7分。X线片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跟骨宽度、距骨倾斜角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矫正跟骨骨折后遗症,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植骨结合可塑形跟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优点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和跟骨体部骨折块旋转移位的跟骨骨折。结果:患足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85%。结论: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最大限度恢复了跟骨的形态及Bohler角,关节面平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跟骨后距下关节面压缩骨折切开发位克氏针内固定植骨的手术治疗。方法:38例(41个跟骨)跟骨后距下关节面压缩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结果:经38足平均随访3.7年,总优良率76.32%。结论:1.外侧入路利于整复跟骨塌陷移位的关节西骨折块及跟骰关节;2.在腓骨肌腱腱鞘“桥”下操作,可减少后遗症;3.以距骨后距下关节面为模板,用骨刀复位,有利于后距下关节面的复位控制,且副损伤小;4.1.5mm的细克氏针足以起到固定作用,且创伤小;5.跟骨短缩、跟骨增宽及内外翻畸形的矫正,Bohler′s角、Gissane角及跟骨大体形态的恢复很重要;6.植骨起到填充、支持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植骨是必要的;7.术后在医生指导下的程序化、个体化的早期积极功能锻炼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5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5足,均为男性,年龄29~50岁,平均39.25岁,跟骨骨折后9~36个月,平均23.4个月。按Zwipp跟骨畸形愈合分型均为Ⅲ型。结果 5例5足皮肤切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7.4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3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为42分,术后为81分,平均改善39分。结论手术选择合适病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波及距下关节行钛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 和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对58例82足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分析其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全部获得3个月~2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可作为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横切口隧道置入螺栓加压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1年4月应用距下关节外侧横切口入路,解剖型螺栓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30足,其中SandersⅡ型10足,Ⅲ型15足,Ⅳ型5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8个月.结果 术后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腓骨长短肌腱炎等并发症,2例SandersⅣ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疼痛,经X线片证实有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hler's角、Gissan's角恢复满意.应用Maryland跟骨骨折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其中优1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6.2%.结论 经距下关节横切口隧道置入螺栓加压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黄方兴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15-115
目的探讨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必要性。方法对35人42足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异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进行分析。按Sanders分类法:II型20例,III型15例,Ⅳ型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正常行走,4例诉距下关节部轻微疼痛不适,无跛行。随访4-18个月,2例术后出现皮缘坏死,经换药及二期缝合愈合各一例。结论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恢复关节面的平整、跟骨的高度及形态并以异形钛板内固定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75%的骨折累及距下关节[1],距下关节不同程度的破坏将影响患足的负重及行走功能。对于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治疗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复位后关节面并利用钢板有效固定,预后优良率达3/4[3]。通过外侧入路对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时,大多需要参照与距骨保持正常关系的内上骨折块[4],复位后如何将螺钉通过跟骨外侧壁钢板准确的固定在内上骨折块的载距突上并且将副损伤程度降低到最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下关节 (又称距跟关节 )不稳定常见于足外肌广泛瘫痪、先天性足部畸形、足部外伤后遗症等 ,引起距下关节骨间韧带松弛和关节外韧带失弛。偶见于先天性距下关节畸形。传统施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用骨刀切除距下关节 ,多数造成距舟关节移位 ,影响远期功能。笔者 1 993~ 1 998年间对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改进 ,采用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法 ,用环锯切骨锯芯植骨法 ,后期改用环锯锯芯骨旋转回植法 ,治疗 1 2例 ,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2例中 ,男 9例 ,女 3例。右侧 8足 ,左侧 5足 (其中 1例为双侧 )。年龄 1 2~ 4 4岁 ,平均…  相似文献   

15.
距下关节 ,是足部的一个复杂关节 ,在人体站立和行走时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该关节的复杂性和检测方法学的限制 ,故至今对其运动范围、运动规律、与相邻关节的关系、以及在足 小腿复合体功能中所占的比重等都未得到充分认识。本文就近年来距下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1 距下关节运动轴距下关节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运动的复杂性。距骨和跟骨之间有三个关节面 ,在功能上 ,这三个关节面以整体进行运动 ,并有共同的运动轴[1] 。Root在Isman、Inman、Manter、wright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固定轴线的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与植骨治疗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疗效。方法:单足跟骨距下关节面骨折30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8例、Ⅲ型13例、IV型9例,25例为坠落伤,5例为撞击伤,左侧跟骨骨折18例,右侧12例,采用跟骨外侧锁定钢板与关节面下支撑植骨的方法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结果:30例均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8.3个月,末次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SandersⅡ型优6足,良1足,优良率87.5%,SandersⅢ型优11足,良0足,优良率84.62%,SandersIV型优6足,良1足,优良率77.78%,总优良率83.33%。结论:外侧锁定钢板联合植骨是治疗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约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75%骨折涉及距下关节[1]。对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复位方式及内固定选择上的分歧也较大。2002年9月~2005年9月,我院行切开复位可塑性钛质异型钢板固定加自体骨植入治疗30例(35足)跟骨粉碎性  相似文献   

18.
跟骨折(波及距下关节)主要有舌形骨折和关节压缩骨折。跟骨前、中、后三个关节面以后关节面最易压缩,非手术治疗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常遗有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跟骨内翻,距下关节正常的解剖关系紊乱等后遗症,从而严重影响患足功能,最终导致骨关节炎。1996-2003年我们采用手术切开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压缩骨折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胡晓冬 《西部医学》2011,23(8):1496-1497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效果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33例各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经平均1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参照Mary-land food score评分,对患足是否疼痛、步态、距下关节及踝关节活动度、是否支架辅助、术后X线摄片等加以评估,20足疗效为优,13足疗效为良,2足疗效可。结论恢复距下关节面及跟骰关节面平整,维持正常足弓形态和跟骨宽度是治疗的重点,恰当地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正确地骨折复位和术后处理是治疗的关键,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跟骨骨折系关节内骨折,主要为高能量损伤所致。最常见的是高处坠落跟部着地,足跟部遭受垂直撞击导致跟骨骨折,因此骨折常波及跟距关节,导致跟骨距下关节面压缩,跟骨高度损失、宽度增加。治疗不当常出现距下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患者的康复。我科从2002年起应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共33例(38足),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