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用肌电图 -神经电图检测方法 ,研究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通过桥接至受体神经后再生的状况。方法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9月 ,对 2 8例健侧颈 7移位二期手术后患者 ,定期进行肌电图 -神经电图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 3~ 5 8个月 ,平均 15 .4个月。分别在胸锁关节、胸腋部、腋部、肘部或外侧肌间隔刺激受体神经 (肌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 ) ,于该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 ,测定其潜伏期 (L at)、波幅 (Amp)。计算出动力神经纤维在受体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 ,并观察其肌电图表现。结果 患侧桡、肌皮和正中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 ,分别在术后 4、6和 12个月时检测到神经再生电位。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后 ,受体神经中出现再生电位最早的为肌皮神经 ,桡神经次之 ,正中神经最晚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研究颈7神经根切断后对上肢神经功能的早期影响,近年来我们对18例应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桥接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于同一个体相同检测条件下测定并观察切断颈7神经根术前、术后2周内,健侧上肢的肌电电生理变化。观察内容及结果1.肌电:背阔肌、肱三头肌、伸指总肌和尺侧屈腕肌,术后均无明显失神经改变。2.周围神经传导:(1)五个手指指神经的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术后1 ̄3指SNAP波幅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颈7移位术修复二组受损神经的电生理变化.方法建立大鼠颈7改良移位术模型(同侧颈7神经根后股,经同侧尺神经作为桥接神经分为两股与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缝合),并与传统单组移位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和比较.结果移位神经的各项电生理指标显示:术后早期(2~6周),颈7二组神经移位组神经再生劣于同时间段单组移位组.随观察时间的延长,术后8周起,二组神经移位组肌电动作电位潜伏期及最大诱发电位波幅指标逐渐接近单组移位组和正常对照组,至12周上述指标与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改良颈7移位术电生理变化和传统单组移位术相近,说明颈7具有良好的再生潜力,可同时支配两组受损神经.  相似文献   

4.
健侧颈7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分第一阶段(健侧颈7移位到移植神经),第二阶段(移植神经另一端移植修复患侧神经),二次手术间隔多少时间才能获得最好的神经再生?选用SD大鼠及健侧颈7移位的实验模型,按二次手术间隔时间的不同(0、1、2、3、4、8、16周)分成7组,在第二次术后12周,进行电生理测定肌张力恢复率及组织切片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证实二次手术最佳间隔时间为4~8周.此结果可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51例志愿全麻手术患者不同麻醉药浓度异氟醚和66%氧化亚氮及硫喷妥钠(7m/kg)时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异氟醚吸入浓度的增高,SEP各个波峰潜伏期(P1、N1、P2、N2)逐渐延长,波幅(P1-N1、P2-N2)逐渐降低,其中以N2潜伏期延长最明显(P<0.01),P2-N2波幅降低最显著。停止吸入麻醉药后,SEP各个波峰潜伏期均开始缩短,波幅逐渐增加;出现角膜反射时,N2潜伏期已达麻醉前范围(P>0.05)。再次加深麻醉后,SEP潜伏期和波幅重现以上变化。提示异氟醚一氧化亚氮麻醉使SEP呈剂量依赖效应,麻醉深浅与SEP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另外,硫喷妥钠静注10分钟后,SEP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仍以N2潜伏期延长和P2-N2波幅降低最显著。说明异氟醚一氧化亚氮和硫喷妥钠麻醉中,皮层SEP可做为连续监护麻醉深浅的有效方法,而晚成份(N2潜伏期和P2-N2波幅)为麻醉深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首次研究应用逆向法测定正常人前臂内侧皮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并研究其感觉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方法:(1)SNAP:肱骨内上髁前外侧平均2.6cm处表面双极刺激,前臂军面内侧平均10.3cm,处记录SNAP. (2)SLSEP:上述刺激位置不变,用四道程记录锁骨上、颈_7棘突、对侧顶区(P_3/P_4)相应的N_9、N_(13)、N_(20)诱发电位。通过分别对N_9、N_(13)、N_(20)的潜伏期、N9-N(13)峰间潜伏期与臂长的相关分析,认为峰间潜伏期及自身双侧对照的潜伏期差值和波幅比值为临床可靠指标,可望对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轴索修复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特制保护液浸泡、液氮冷冻及断面修整、粘合与固定等轴索修复技术 ,对 12例周围神经 (13根神经 )损伤的患者进行轴索水平的修复,术后平均随访 9.7个月。结果 12例中, 4例行一期健侧 C 7移位术,术后 4~ 7个月神经再生达患侧胸锁关节或腋部,具备了二期行尺神经转位手术的条件; 5例行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其中 3例术后 16个月冈上肌与冈下肌肌力达 3~ 4级 (按照 6级分类法 ), 2例术后 12个月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1例行二期健侧 C 7移位手术 (尺神经移至正中神经 ),术后 4个月桡侧腕屈肌肌电图示神经再生; 1例行膈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术后 15个月肌电图示神经再生; 1例行指神经修复,术后 3个月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轴索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周围神经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研究颈7神经根切断后对上肢神经功能的早期影响.近年来我们对18例应用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桥接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于同一个体相同检测条件下测定并观察切断颈7神经根术前、术后2周内,健侧上肢的肌电电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大鼠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为动物模型,比较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轴突一次和二次损伤对中枢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的影响差异。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二次完成组;B组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一次完成组;C组为正常对照组。术后通过脊髓神经元计数、肌电图检查、神经肌肉组织学检查、肌张力测定和运动终板形态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36周,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感觉元的数目A组较B组减少。但A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增加,而肌电图检查潜伏期延长。2组间肌张力、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等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轴突二次损伤,可减少中枢神经元数目,但再生神经纤维增加,最终对肌肉形态与肌张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臂丛撕脱伤患者同侧膈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臂丛撕脱伤患者同侧膈神经的功能状态,为临床选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撕脱伤提供依据。方法测定100例臂丛神经撕脱伤膈肌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并对其功能进行评价。将表面电极置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在平环状软骨水平进行电刺激,于腋前线水平在第7、8肋间记录肌肉诱发电位。同时在膈神经移位术中取一段膈神经,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诱发电位的资料证实,有18例膈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11例为完全损伤,7例为不全损伤。病理学观察发现膈神经部分损伤时,光镜下见神经纤维部分髓鞘崩解,髓鞘之间散在性地分布着瘢痕化组织。膈神经完全损伤时,可见神经髓鞘崩解,髓鞘之间布满瘢痕化组织。结论100例臂丛撕脱伤中18%的膈神经有损伤,其中7%为不全损伤。应重视这部分病例中膈神经的部分损伤,以便改进手术方法,提高移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比较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的疗效。方法 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2组。A组:肌皮神经与膈神经缝合;B组:肌皮神经与同侧颈7神经根的前股前外侧束组缝合。术后肱二头肌电生理学、组织学、肌生理功能检测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各时间组,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与膈神经移位各检验指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在多项指标上优于后者。结论 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  相似文献   

12.
颈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后感觉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对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感觉影响的比较研究,以寻求一种最大限度利用颈7神经根的运动纤维,减少术后感觉影响的方法。对切取健侧颈7全根及保留前股前内侧分的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颈7支配区感觉影响区域的检测,并对其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3.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臂丛丛外移位神经包括肋间神经(Tsuyama1969)、副神经(Kotani1970)、颈丛运动支(Brunelli1977)、膈神经(顾玉东1970)、健侧颈7神经根(顾玉东1986)等。其中,健侧颈7根移位神经纤维数量最多,安全有效,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近年来,胸腔镜下超长切取膈神经,有效缩短了神经再生时间。对颈5、6根性撕脱伤,改良的Oberlin术式——臂丛丛内部分尺神经或正中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手术简单,屈肘功能疗效肯定;同侧颈7根移位术有效且能恢复多组肌肉功能。对颈8胸1根性撕脱伤,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以恢复屈指功能。对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改良的Doi术式——双股薄肌移位联合神经移位较好恢复了手握持功能;肢体短缩,健侧颈7移位直接修复正中、尺神经,能恢复屈拇屈指功能,但手内肌功能仍无恢复。如何重建手内肌仍需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臂丛神经根支配功能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5例患者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时,对其正常臂丛神经根进行了肌电生理检测(刺激各神经根,在上肢12组肌肉内记录最大波幅值)。结果证实臂丛神经根的肌肉机能支配如下:颈5主要组成腋神经支配三角肌。颈6主要组成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两者共同支配肩肘的功能。支配的肌群有密切的相关性,只是支配肌群的次序有所不同。颈7主要组成桡神经支配肱三头肌。参与肩、肘、腕及手部功能的支配。颈8主要组成正中神经支配屈指肌群。胸1主要组成尺神经支配手内部肌。两者以共同支配手部的肌群为主。支配的肌群有密切的相关性,只是支配肌群的次序不同而已。作者认为颈7神经根的支配特殊性,为临床上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为今后开展其他颈神经根的移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神经-肌电图诊断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介绍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outletsyndrome,TOS)的神经-肌电图诊断方法。方法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病例,常规检测上肢肌电图(EMG),正中神经及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感觉神经干动作电位(NAP),F反应及前臂内侧皮神经SNAP。在运算数据时,进行双侧对比,并必须排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或其它神经源性病变后,才能最后确诊为TOS。结果用该法确诊为TOS的43例中有下述异常发现,(1)尺神经腋部以下的SNAP或NAP消失,或两者波幅较健侧衰减25%以上;(2)手内在肌有失神经改变;(3)F波消失或其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ms以上;(4)前臂内侧皮神经的SNAP消失,或其波幅较健侧衰减25%以上。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结果,凡出现上述发现中两项者,即可确诊为典型的下干型TO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迷走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呼吸功能在高位颈髓损伤大鼠中的效果。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180~220g,30只)被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的大鼠行单侧迷走神经移位膈神经。对照组的大鼠行单侧膈神经与迷走神经显露、离断并游离。实验观察时间为6周。结果手术后大鼠的一般健康状况正常。肌电图显示潜伏期移植侧为(2.81±0.99)CV,健侧为(1.67±0.40)CV,波幅移植侧为(1.59±0.31)mV,健侧为(23.5±14.68)mV。呼吸频率移植侧为(87±14.46)次/分,健侧为(90±19.37)次/分。在C2横断后移植侧膈肌仍能继续工作(89.36±41.88)s。结论迷走神经移位膈神经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干部损伤的改良术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证实移植神经经胸锁乳突肌下方通道的改良术式修复臂丛神经根干部损伤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 2001年2月至2002年12月,对10例臂丛神经根干部损伤患者行健侧C7神经移位于思侧臂丛上干或下干。术中发现两神经断端间距为5.5cm~10cm,平均7.8cm。采用桡浅神经、腓肠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等为移植神经,桥接健侧C7神经和患侧受神经。将移植神经经胸锁乳突肌下方通道为该术式的改良处。结果 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较短未统计在内。7例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6例修复上干者,其中2例的屈肘肌力为M3、肩外展肌力M2,2例屈肘、肩外展肌力M1-2,2例腋神经、肌皮神经肌电图有运动动作电位出现。1例修复下干者,刺痛觉恢复至腕部,正中、尺神经肌电图示有运动动作电位出现。结论 健侧C7神经移位术中移植神经经胸锁乳突肌下方通道是可行的。其优点是缩短移植神经的长度和充分利用健侧C7的神经动力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验证临床应用普鲁卡因封闭对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对32根周围神经,其中神经移位术选用的动力神经18根,损伤后行神经吻合的14根。在术中用普鲁卡因封闭神经,并在封闭前后进行电生理监测。结果:普鲁卡因封闭后被检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潜伏期(Lat),比封闭前延长15.3%,波幅(Amp)降低18.5%。神经封闭后SEP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与封闭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鼠健侧颈7移位术后运动皮层兴奋性谷氨基酸及其受体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颈胸椎后路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和健侧颈7移位正中神经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采用肌电图检测观察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运用运动皮层区微电极刺激法明确大鼠患肢皮层代表区在术后的变化.根据运动皮层区微电极刺激的结果,选择4个皮层重组特异时间点进行取材,行大鼠脑片初级运动皮层区谷氨酸神经元及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1、NR2A、NR2B)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大鼠健侧颈7移位术后,随时间的延长,患侧指深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术后4个月组,5只大鼠中有3只患爪支配区仅位于同侧运动皮层,同时各手术组双侧运动皮层NR1表达水平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右侧运动皮层NR1表达升高显著,与同组对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个月组,4只大鼠患爪支配区位于双侧运动皮层,而且各手术组右侧运动皮层NR2A表达水平升高,与健康大鼠同侧皮层或同组大鼠对侧皮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颈7移位组大鼠右侧皮层NR2A表达水平,较单纯臂丛撕脱或臂丛撕脱健侧颈7切断组同侧皮层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个月组,3只大鼠患爪支配区位于对侧运动皮层,而在同侧运动皮层却未测到,同时健侧颈7移位组大鼠右侧皮层NR2A表达水平仍维持在升高水平,与其他各组大鼠同侧或同组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健侧颈7移位正中神经后,大脑发生跨两半球的功能重塑.NR1和NR2A表达的增高可能分别在术后初期和后期功能重组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后膈肌的病理学变化及膈肌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的特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移位缝接膈神经干起始部。术后第1~6个月各组样本取颈后正中切口,切除C3全椎板充分显露颈髓并于C3、4水平锐性横断。证实胫前肌MEP完全消失后,于两侧腋前线肋下缘作切口,显露该处膈肌腹腔侧。直视下将同心针电极于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垂直胸壁插入膈肌肋部,监测其MEP的变化。然后完整取出膈肌,于电子天平称重。并于右侧腋前线顺膈肌肌纤维方向切取2 mm宽肌条行HE染色。分析膈肌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结果]神经移位后随着时间延长,大鼠膈肌MEP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大。6个月组MEP波幅为(6.35±0.51)mV,潜伏期为(3.41±0.36)m s。同时,膈肌逐渐饱满,肌重逐渐恢复,6个月为正常对照组的(97.23±4.07)%。肌纤维截面积也逐渐增大,6个月组达(1 741±439)μm2为正常对照组(1 809±461)μm2的(98.28±3.65)%。6个月组的各数据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电生理及病理学来看副神经可作为运动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