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指背腱膜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在30只成人尸体手标本上,通过模拟手术,对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 指背腱膜的构成复杂,其中的外侧腱束、外侧束、外侧腱和中央束在手指畸形的发生中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外侧腱束主要形成伸近节指间关节的功能解剖机制;其与外侧束形成的密切纤维联系而具有协同外侧腱的功能;该腱束与屈肌腱鞘有联系又使其具有平衡屈肌和伸肌肌力的作用。中央束在指背腱膜的整体协调、畸形的发生及矫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功能。结论 通过对指背腱膜的解剖研究,可以解释因指屈、伸肌腱平衡被破坏后所形成的畸形。  相似文献   

2.
伸肌腱腱帽解剖与异体腱帽移植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伸肌腱腱帽解剖与异体腱帽移植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对6只新鲜尸手24指指伸肌腱腱帽的动力结构和静力结构进行观察,并测定了各指伸肌腱在腱帽处的滑动范围。结果 各指腱帽桡、尺侧的长度均是桡侧长于尺侧,各指伸肌腱腱帽的滑动范围在0.9-1.5cm间,示指最大,小指最小。结论 异体腱移植可恢复伸肌腱腱帽的原有结构,可避免自体肌腱移植后的肌腱移植后的肌腱下滑而影响伸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侧腱束短缩术矫正爪形指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爪形指畸形的病理及尸手伸腱装置的解剖学研究,我们设计了侧腱束短缩手术,将侧腱束作“Z”字形重迭缝合,用以治疗爪形指畸形。1988年以来,临床用于8例24指,随访1~4年,21指畸形完全矫正,3指大部矫正,疗效肯定。侧腱束松弛是爪形指产生的病理基础,将侧腱束缩短使其恢复一定程度张力,使协调与平衡屈指与伸指的作用重新呈现,从而矫正爪形指畸形。  相似文献   

4.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体会王栓科,张风岗,刘春选,田永虎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其病理变化为指总伸腱的慢性炎症,仅有少数病例保守治疗无效。杜心如等通过解剖发现,穿经指总伸腱起始部的微血管神经束卡压是该病的病因。并发现,该血管神经束有完整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手指伸腱装置的解剖与功能观察,设计了以掌长肌腱片或指背腱膜自身腱片移植修复伸指肌腱终腱手术,治疗陈旧性锤状指。1987年间试用3例,经2~3年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指伸肌腱中央束损伤,侧束向掌侧滑移形成手指钮孔畸形,其二期修复是指背伸腱装置中最为困难的一种.1997年2月-2006年1月,我们采用中央束与侧束缝合形成中央束侧束联合体的方法治疗钮孔畸形,术中患者主动伸、屈指以调整肌腱最佳的合并长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钮扣状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矫正钮扣状畸形的新方法。作者称之为“折叠还原法”。方法:将断裂后由纤维组织相连而延长的中央腱束,游离后折叠缝合;用细克氏针将近侧指间关节固定于充分伸展位,在远侧指间关节处于 45度时,将两侧腱束还原到正常解剖位置缝合。结果:本组共 19例,按 Caroli[1]的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可3例,总优良率为84%(16/19)。结论:该术式能恢复伸肌装置的正常解剖关系,手术简便,是矫正创伤后钮扣状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选择该术式时,伤指指关节被动活动必须正常。  相似文献   

8.
手的指伸肌腱Ⅰ区为中央束在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抵止处至两侧束,中央束延续的终腱止点之间的部分,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接近止点的一段肌腱菲薄呈膜状,部分与远侧指间关节背侧关节囊融合。手指伸指肌腱Ⅰ区损伤多见于锐器切割伤或闭合性戳伤。手指末节下垂不能伸直,又称为“棒球指”或“锤状指”,常合并末节指骨背侧的撕脱骨折。此区由于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愈合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9.
侧腱束修复陈旧性中央腱损伤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旧性中央腱损伤后,如远、近节指间关节被动活动正常,两侧腱束尚完整者多主张用侧腱束重建伸指功能[1],宋儒耀等[2]切断一侧侧腱束,绕过对侧侧腱束后再自身缝合的方法及用Carrol法[3]修复往往因侧腱束长度不足造成缝接困难。为此,我们作了些技术改进...  相似文献   

10.
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术后小指伸直障碍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术后小指伸直障碍的应用解剖学依据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针对小指伸肌腱行解剖学观察158例标本,并将伸向小指的指总伸肌腱束按生物力学分类为四型:即标准型、力线偏离度小型、力线偏离度大型及缺如型;针对术后小指伸直障碍,用腱间纤维联系切断术治疗3例,术中预防性治疗55例。结果 经1年以上随访,1989年8月-1996年间的54例病例中,3例术后发生小指伸直不全,经腱间纤维联系切断术后均治愈,此后,采用术中预防性治疗后未再发生小指伸直障碍。结论 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术后小指伸直障碍与伸向小指的指总伸肌腱束的力线有关,按其类型分别采用腱间纤维联系切断术、腱短缩术及腱重建术,能够有效地防治小指伸直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瘢痕折叠缝合和指伸肌腱侧腱束转位治疗陈旧性腱性锤状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腱性锤状指患者,根据术中所见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8例采用指伸肌腱远、近断端瘢痕折叠缝合+克氏针内固定;22例采用指伸肌腱远端与近端伸肌腱单侧侧腱束转位后钢丝Kessler钮扣肌腱缝合+克氏针固定.术后均用石膏固定患指于远指间关节过伸位、近指间关节屈曲位6周.结果 术后30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24个月,平均(13.0±4.5)个月,疗效评价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分: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陈旧性腱性锤状指断端间若形成松弛瘢痕连接,可采用瘢痕折叠缝合法强化;若断端分离短缩,可采用指伸肌腱单侧侧腱束转位治疗.依术中所见不同采用合适的方法治疗陈旧性腱性锤状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通过6具尸手解剖研究,设计了侧腱束延长术治疗轻、中度手内在肌挛缩。手术方法:阶梯形切断侧腱束,保持掌指关节伸直位屈曲指间关节,同时切断被绷紧的腱帽斜纤维直至指间关节屈至正常,拉紧侧腱束重叠缝合。1991年以来,9例29指行本手术,随访1~4年,9例手内在肌阳性畸形均消失,23指屈伸完全正常,6指欠屈10°~30°。手内在肌肌腱可分为止于近节指骨基底侧方的短腱及包括侧腱束、腱帽斜纤维和横纤维的长腱。内在肌挛缩的功能障碍即指间关节屈曲受限及掌指关节伸直受限,是长腱过紧所致,与短腱无关。因此,延长长腱就能解除内在肌阳性症状,且不妨碍内在肌残存功能的发挥。该手术创伤小,对正常结构影响小,效果可靠,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13.
王超明 《中国骨伤》1998,11(6):72-73
笔者自1988年~1995年7月,用手术修补方法治疗闭合性指伸肌腱中央束断裂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0~70岁;伤后1天内就诊者15例,2~10天者5例。治疗方法于患指背侧以近侧指间关节为中心作弧形切口,暴露断裂的中央束和两侧腱束,将两侧腱束于近侧指间关节近端切断,将其远侧段于近侧指间关节背面交叉,在近侧指关节伸直位分别与对侧的侧腱束近端缝合,缝合时应注意适当张力,避免过紧和过松,关闭切口,伸指位石膏外固定3周。拆除石膏后功能锻炼。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功能锻炼,20例均恢复伸指功能。讨论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指伸肌腱滑脱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1987年至 1999年 ,在 17例指伸肌腱滑脱手术中 ,在修复矢状束、腱帽和关节囊损伤的同时 ,重视了腱间筋膜的修复。通过模拟实验 ,分析腱间筋膜、矢状束和腱帽在指伸肌腱滑脱中的作用。结果 术后随访 3个月~ 10年 ,17例伸指功能均恢复正常 ,未见复发者。实验结果证实 ,切断指伸肌腱桡侧矢状束和腱帽 ,仅引起指伸肌腱的部分滑脱 ,此时切断腱间筋膜则引起其向尺侧的完全滑脱。结论 矢状束和腱帽损伤的同时 ,伴有腱间筋膜损伤是该症关键的病理机制。手术修复腱间筋膜是防止复发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尺神经损伤,导致手指呈爪形畸形,其原因是骨间肌及蚓状肌麻痹,控制掌指关节屈曲、伸直手指力量丧失。指伸总肌失去侧腱束的抗衡而使掌指关节过伸;在掌指关节过伸时,指伸肌有效滑动也弱并消耗在掌指关节的过伸中,使伸指间关节的作用丧失,指屈肌作用于指间关节的力量相对加强,从而使指间关节过度屈曲,形成爪形指畸形。在低位尺神经损伤中,由于环、小指指深屈肌功能正常,而爪形指畸形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指伸肌腱终腱止点及末节指骨的解剖学观测,以物理力学方法对锤状指的形成原因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在成人新鲜尸体手指标本上,通过模拟手术,对指伸肌腱终腱止点及末节指骨的结构特点进行应用解剖学观测,用物理力学原理对指伸肌腱终腱及末节指骨进行受力分析。结果指伸肌腱终腱止点呈浅帽状被覆于末节指骨基底背侧的“舌”形骨嵴顶端,远侧指间关节侧面观呈规则的圆弧形,末节指骨在屈伸肌腱的牵拉下围绕一个固定的轴心在中节指骨头表面做屈伸运动;终腱或舌形骨嵴在手指纵轴线处受力最大,在垂直于手指纵轴线处受力最小。结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系统”的命名利于对锤状指的形成原因作进一步解释,并为锤状指治疗方法的改进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修复腱旁组织防止趾伸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修复腱旁组织防止趾伸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潘昭勋王成琪周维江范启申王剑利庞昌金丁玉勤姚庆端肌腱粘连仍是手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目前对防止指伸肌腱粘连的研究甚少。但是由于指伸肌腱指背部的解剖、力学及营养的特殊性,损伤后极易形成血肿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而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移植腱周膜包绕腱缝合段防止指屈肌腱粘连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防止指屈肌腱修复术后的粘连。方法:设计并应用了掌长肌腱腱周膜游离移植包绕腱缝合段的新方法。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Ⅱ区指屈肌腱损伤40例58指。结果:术后随访1至8年,功能按TAM法评定:58指中,优20指,良32指,可5指,差1指,优良率为89.6%。结论:腱周膜是腱周固有的、利于肌腱滑动及营养的组织。包绕腱周膜腱缝合段,不会破坏肌腱的外源性愈合,又使粘连疏松。通过早期功能锻炼,能恢复良好的滑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应用微型骨锚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止点--附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微型骨锚在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例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患指,先用克氏针将远侧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然后将Mitek mcro微型骨锚植人远节指骨基底背侧指伸肌腱附着处,再用锚尾部的4-0 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指伸肌腱缝合,重建止点。结果 6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1个月。按Dargan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4例,良2例。术后X线片未见骨锚松动、脱落。结论 微型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指伸肌腱终腱,操作简便,易掌握,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指伸肌腱终腱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指伸肌腱终腱损伤的发病机理。方法 取新鲜成人尸体的示、中、环、小指各10指,采用拉伸实验和冲击实验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析。结果 拉伸试验:终腱的应力应变曲线表明终腱的中段是强度危险区,冲击试验;终腱具有速度依赖性,快负荷时,终腱强度小于骨质,损伤以终腱断裂为主;慢负荷时,终腱强度大于骨质,损伤以终腱止点骨撕脱为主。结论 腱性和骨性外向型状指的病理机制不同,前者以修复终腱的断裂部位为主,后者以重建指伸肌腱终腱的抵止点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