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人群中是否存在Desmin基因外显子8上的一个错意突变(Ile451Met)及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PAF-AH)基因G^99s→T错义突变发生频率,以及它们与DCM的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结合DNA测序分析89例DCM患者和110例对照组Desmin基因及PAFAH基因可能突变位点(11e451Met,Va1279Phe)。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检测后未能发现两组中存在Desmin基因(Ile451Met)突变,PAF—AH基因突变(Val279Phe)发生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样本中国成都地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未发现Desmin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Ile451Met突变,并且与PAF-AH基因突变(Val279Phe)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冠心病相关基因MEF2A在中国人群的突变和多态性位点.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10例冠心病(CAD)患者及190名健康人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结果 冠心病患者SSCP电泳条带异常样本测序分析发现突变:①密码子451G/T(147191位点G→T)杂合或纯合同义突变;②147108~147131位点之间分别发生1个氨基酸(Q)、2个氨基酸(QQ)、3个氨基酸(QQP)、6个氨基酸(425QQQQQQ430)、7个氨基酸(424QQQQQQQ430)缺失;③密码子435G/A(147143位点)杂合突变.密码子451G/T杂合或纯合同义突变以及氨基酸的缺失是基因多态性,密码子435G/A考虑为新的突变.结论 中国人群在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也存在多种基因多态性,其中6或7个氨基酸的缺失和1个147143位点突变可能与冠心病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中国人群Wilson病基因(ATP7B)第8外显子突变频率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30例患者和15例正常人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频率,然后对突变个体直接测序,进而与临床表型作相关分析。结果 SSCP发现有6例患者出现第8外显子泳动异常(20%,6/30),且均为杂合子;4例患者既存在2273G→T,又同时伴有2250C→G及2280G→T;前者是错义突变(即Arg778Leu),累及Tm4区,后者由于氨基酸组成均为Leu仅是一种保守改变,对Tm4区无影响;1例患者同时存在2099A→G、2273C→T、2250C→G及2280G→T4个位点突变,前两者分别影响Tm3、Tm4区,后两者认为是保守改变;1例患者2245G insertion是一种新的突变类型,影响Tm4区。结论 提示中国人ATP7B基因第8外显子可能为一突变热区,2273G→T(Arg778Leu)是一种常见的突变类型,Tm4是常见受累功能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云南省普洱地区傣族、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B2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方法采集同一地区的傣族(20例)、汉族(74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共94例)及152例健康人群(40例傣族和112例汉族)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GJB2基因编码区的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检测GJB2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 GJB2基因检测发现了6种常见核苷酸序列的改变方式,包括79G→A、341A→G、109G→A、235delC、608T→C和257-258GC to CG.对照组中未检测到235delC致病突变.在94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发现3例(傣族1例,汉族2例)携带235delC纯合突变(3.19%).其余5种碱基改变为常见的多态性变化.结论相对于中国内地的汉族而言,普洱地区的傣族、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GJB2基因235delC的突变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基因点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及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原发性心肌病病人(HCM13例,DCM43例)及53例健康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扩增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第13、14外显子,用DdeⅠ、NⅠaⅢ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其扩增产物,分析有无8848位及9124位点突变。结果 1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出现8848位点突变应产生的394bp片段,提示该病人可能存在8848位点突变。HCM病人未发现突变。结论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可能是DCM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498-1500
目的:研究中国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一氧化氮合酶(NOS3)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9例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NOS3基因全部27个外显子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冠状动脉痉挛组中共有4例存在NOS3基因同一位点的同义突变,位于第17外显子的第1998核苷酸位点处的C突变为G(C1998G),使第666位的密码子GCC变为GCG,所编码的氨基酸并未发生改变,仍为丙氨酸(A),其中3例为杂合子(C/G),1例为纯合子(G/G),其余患者及健康人群组均未发现上述突变及已知突变。结论: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中发现的NOS3基因同义突变位点(C1998G)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基因(TNNT2,AY044273)突变,及其与中国成都地区IDCM患者发病的关系.方法 从96例IDCM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结合DNA测序,分析96例IDCM患者和110例对照者TNNT2基因是否存在Arg131Trp、Arg141Trp、Arg205Leu、ALys210和Asp270Asn突变.结果 通过以上方法检测未能发现两组样本中TNNT2基因存在上述突变;但在两组中均发现G9005C和C13350T两个多态位点.结论 在小样本中国成都地区IDCM患者中,未发现TNNT2基因存在(Arg131Trp,Arg141Trp,Arg205Leu,ALys210和Asp270Asn)突变.G9005C和C13350T两个多态位点与成都地区IDCM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12SrRNA、ND1基因突变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mtDNA)12SrRNA1382、1442位点及NDI3394、3423位点突变与中国上海地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等技术检测mtDNA12SrRNA、NDI片段的突变情况。结果286例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在12SrRNA1382位点有6例存在A→C的点突变,1442位点8例存在G→A的点突变;242例非糖尿病对照组中,2例存在1382位点A→C,1例存在1442位点G→A的点突变。286例非肥胖2型糖尿病和242例非糖尿病对照组中,未发现NDI3394位点突变,而3423位点的突变率为100%。结论12SrRNA1382、1442位点突变可能增加糖尿病的易感性。mtDNANDI3423位点突变率为100%,可能与人种有关;3394位点不存在突变说明糖尿病的发生在线粒体遗传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与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探讨DCM患者的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测定211例DCM患者和211例正常对照者CX3CR1基因rs3732378(V249I)和rs3732379(T280M)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DCM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CX3CR1基因rs3732378和rs3732379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DCM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CX3CR1基因rs3732378和rs3732379位点多态性与DCM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DCM)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110例中国四川地区汉族DCM患者(DCM组)和11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TNFR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等位基因以及基因型频率,分析两位点多态性与DCM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110例DCM患者中,TNFR2(+676)位点G/G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0.9%)和G等位基因频率(43.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R1(-329)位点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川地区汉族人群中未发现TNFR1(-329)基因多态性与DCM易感性有关;TNFR2(+676)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与DCM的遗传易感性有关,TNFR2(+676)位点T/G多态由野生型的T转变为G,则其患DCM的风险可能会增加,G/G纯合子基因型个体较易患DCM。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线粒体融合蛋白2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在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的突变情况,建立快速、有效和经济的基因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对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2先证者和26个散发CMT2病例共35例患者进行MFN2基因编码区1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35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中共检测到3种MFN2基因序列变异:c.281G→A,c.395G→A和c.408A→T,其中c.395G→A(C132T)为首次报道的致病突变,c.281G→A(R94Q)为已知致病热点突变,c.408A→T(V136V)为单核苷酸多态.DHPLC突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结论 首次在国内应用DHPLC结合DNA直接测序对MFN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发现2个致病突变和1个单核苷酸多态.DHPLC结合DNA直接测序法可准确有效地用于大规模MFN2基因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12.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致病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的ATP2C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该家系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ATP2C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该家系患者ATP2C1基因内含子3的末端235-2碱基发生了1个腺嘌呤(A)→鸟嘌呤(G)的杂合性剪接位点突变。家系中健康对照个体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剪接位点突变可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物,是ATP2C1基因新的特异性突变。  相似文献   

13.
3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DSRAD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国内3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DSRAD基因的突变.方法:PCR扩增3个家系中成员DSRA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行DNA测序.以100例无关正常人作对照.结果:PCR结合DNA测序发现3个家系中患者均存在DSRAD基因的异常:家系A中第3220位碱基发生了C→T的杂合突变,对应1074位的精氨酸被半胱氨酸替代;家系B与家系C中发现的突变相同,为第3325位碱基发生了G→T的杂合突变,对应1109位的天冬氨酸被酪氨酸替代.家系中未患病者及无关正常人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此3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存在DSRAD基因的特异性突变,突变可能使蛋白功能缺陷,导致临床上出现皮肤色素异常.  相似文献   

14.
Mao Y  Zhao Y  Zhou LF  Huang CX  Shou XF  Gong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72-1575
目的探讨汉族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FCCM)的遗传学特征和相关基因新突变.方法对临床收治的1例FCCM家族成员进行磁共振(MRI)影像学和神经系统检查,同时利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外周血标本中的CCM1基因突变.结果该家族成员共21人,已死亡3例,在存活者中有16人(89%)参加了调查.MRI检查发现患者共11例,外显率为69%.其中多发病灶7例、单发病灶4例,发病最小年龄为4岁,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未患病者5人.先证者及其他患病者CCM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第38<A>和39<T>位点(即在起始密码子以后的第671<A>和672<T>)发生缺失移码突变-671del AT,导致该基因编码KRIT1蛋白时出现错误,而在家系内未患病者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671del AT为一新发现的可以遗传的CCM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紫红质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中国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视紫红质(RHO)基因的突变频率及特征,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DNA直接测序法,对55例中国内地汉族RP先证者及55例对照者进行RHO全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结果 共检出7种碱基变异,其中2种为非致病错义突变,其余5种为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RP组和对照组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突变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基因在中国华南地区RP 患者中的突变率低于国外报道.检出的已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RP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Human piebaldism is a rare autosomal dominant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congenital white forelock and depigmented patches of skin,typically on the forehead,anterior trunk and extremities.Mutations in the KIT gene have been propos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underlying changes in this disorder.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gene mutation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piebaldism.Methods A Chinese family with piebaldism presenting with white forelock and large depigmented skin macules on the abdomen,arms and legs was collected.DNA was isola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family members.The encoding exons with flanking intron regions of the KIT gene were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 (PCR) 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Besides,DNA extracted from 100 ethnically matched population individuals was as controls.Results A heterozygous missense mutation c.2590T>C was identified in the patients of the family.This mutation converted a serine residue to proline (p.Ser864Pro).The mutation was not found in their u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or normal controis.Conclusion A novel missense mutation c.2590 T>C was found and it migh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iebaldism phenotype in the family.  相似文献   

17.
肥厚型心肌病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 FS  Zhang Y  Li DQ  Yang XS  Li L  Zhang C  Yan ML  Wang Y  An GP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6):1340-1343
目的调查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对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对71例HCM先证者及100名正常对照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于肌钙蛋白T(TNNT2)基因第8、9、10、11、16外显子范围内寻找突变位点,并了解基因型明确的HCM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在1例患者TNNT2基因的第9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124A>C(K124N)。由于在100名正常对照中未见该错义突变,故我们认为此突变位点为该患者的致病基因位点。该患者38岁起出现临床症状,超声表现为室间隔中度肥厚,家族中无心源性猝死发作史。结论肌钙蛋白T的尾端对于其连接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区域的基因突变可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证实了该病具有异质性遗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Xie R  Chen XC  Fan YF  Xia Y  Gao L  Li X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54-2258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CM)患者CCM1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CM患者25例,均为汉族,其中家族性ICM7例。以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对象的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CM1基因8、9、11、12、13、15、16、17、18号外显子及部分两侧相邻的内含子、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较。结果ICM患者中有11例被检测出7个新的CCM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4%(11/25)。其中错义突变3个:12号外显子,1160A→C(Q387P)、1172C→T(S391F);13号外显子,1405A→C(N469H),插入突变2个:8号外显子,704insT(K246stop);18号外显子,2138insG(T733stop),内含子突变1个:IVS12-4C→T,同义突变1个:17号外显子,1875C→T(F625F)。除了1875C→T的同义突变可能为基因多态性以外,其他被发现的CCM1基因突变均导致编码KRIT蛋白的变化。对照组的CCM基因未检测出异常。家族性ICM的CCM1基因突变率高于散发性I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ICM患者同样存在CCM1基因的突变,导致编码的KRIT1蛋白功能改变或缺失,这与ICM发病相关,是ICM发病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