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裂解气相色谱(PGC)对12例正常人,28例各种类型白血病人及其它血液病人骨髓血浆冻干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人骨髓冻干血浆PGC图几乎完全一致;白血病人与正常人骨髓冻干血浆PGC图之间差别非常明显;同一病人不同治疗阶段的骨髓冻干血浆PGC图亦存在差异;其它血液病人骨髓冻干血浆PGC图和正常人及白血病人亦有差别。结果显示出PGC在白血病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的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通过人体胎盘传播胎儿。为了进一步搞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胎儿体内的分布及其对胎儿脏器的影响,作者对1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妊娠8个月的孕妇流产胎儿各系统脏器,进行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流产胎儿的肝、肾、肺、心、胸腺、肾上腺、脑垂体及胎盘、脐带中均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而且这些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部分细胞变性坏死,并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尤以肝、肺、心、肾为明显。说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人胎具有泛嗜性感染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流行性出血热(EHF)急性期病人血白细胞中含有EHF抗原,并分离出多株EHF病毒。为探明病毒在白细胞中是吸附还是复制,采用从EHF病人血贴壁白细胞(95%单核细胞)中分离出的EHF病毒接种到正常人的贴壁白细胞上。结果证明,EHF病毒在贴壁白细胞中能增殖,有免疫荧光颗粒白细胞的数量随时间而增加,并可在同一正常人贴壁白细胞中传3代。提示人体内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可能是EHF病毒复制的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病情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极为密切,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13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分型与心理状态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及护理探讨,在  相似文献   

5.
抽取正常人或未转移肿瘤病人的骨髓细胞,加等量的低温保护剂,用冷冻仪以不同速率冷冻至—80℃,保存7d。洗脱低温保护剂,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常规琼脂半固体培养。测定骨髓细胞的去氧核糖核酸、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细胞各时相比值及细胞周期。结果证明在室温下随骨髓造血细胞与低温保护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软腭粘膜出血点组织对乳鼠的致病性。方法 2天~3天的近交系BALB/C乳鼠,脑内接种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软腭粘膜出血点组织悬液,导致急性发病死亡。结果 乳鼠剖检显示,发病乳鼠各器官呈明显微血管系统和实质组织病变;用套式PCR在乳鼠脑、肺及肾组织中检测到流行性出血热的RNA。结论 早期出血热患者软腭粘膜出血点组织中含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口腔软腭粘膜的侵袭力可能与病毒血症的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较为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容易在人群中造成流行,对部队指战员身体健康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必须抓好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减少或避免对该病的误诊、漏诊,早发现、早治疗,可不断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姜宇  何力鹏  王农荣  谢文 《武警医学》2004,15(10):740-74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动员大鼠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的作用.方法8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给药1、2周后检测血脂水平,并用流式细胞仪行萤光激活细胞分类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率.结果(1)各组间血脂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无明显差别(P>0.05).(2)无论是给药第1周后还是第2周后,辛伐他汀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动员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  相似文献   

9.
用抗休克裤抢救低血压期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还未见报道。我们试用野战外科研究所研制的抗休克裤抢救1例低血压期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获得成功,报道如下: 病人唐某,女,32岁,家属,因发热、头痛3天,腰痛、尿少2天,于1980年12月1日入院。体温37.2℃,脉搏140次,呼吸18次,血压62/32。急性重病容,胸、腹及腋下皮肤有散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颜面潮红,球结膜水肿。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军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为部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991年1月至2016年7月军队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监测数据及1949年以来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文献共报道23起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驻东北地区部队暴发17起,占73.9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部队(P<0.01);1991年1月至2016年7月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军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系统共上报暴发疫情12起,流行性出血热1666例,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驻华北地区部队上报病例最多,为734例,占46.00%(P<0.0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1);战士发病人数明显多于军官(P<0.05);营区内发病明显多于营区外发病(P<0.05).结论 军队流行性出血热总体发病情况趋于平稳,在年龄、地区、发病地点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应加强监测,制定综合防控措施,提升高流行区域驻军流行性出血热卫生防控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运动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分散的单个细胞,特征性表现为细胞皱缩、细胞质浓集、核染色质固缩、核裂解,终末期形成凋亡小体[1]。而淋巴细胞也能发生凋亡,人体血液和组织的淋巴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免疫应激发生后,淋巴细胞活化,产生免疫因子和抗体,杀灭抗原后,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免疫荧光(IF)和电镜(EM)技术对新疆出血热(XHF)及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在Vero E_6及LLC-MK_2两株传代细胞上进行了比较。两种病毒感染两株细胞后免疫荧光染色有两种不同的荧光形态特征,两种病毒对细胞的敏感性明显不同,XHF病毒在LLC-MK_2细胞上感染后6~8天可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而EHF病毒感染此细胞后则不引起病变。电镜观察到两种病毒在LLC-MK_2细胞中都能形成与布尼病毒相似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8~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为部队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中国有29个省(区、市)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共报告发病5245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7854/10万;共报告死亡553例,年平均报告死亡率0.0083/10万。各年龄段均有病例,中年人居多;发病者以农民为主,占67.77%。结论2008—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高峰;年龄、性别、职业存在差异;有明显的区域性,疫情主要集中在陕西、东北和华东地区。  相似文献   

14.
辛伐他汀对大鼠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动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 (simvastatin)动员大鼠外周血单个核CD34+ 细胞的作用。方法 应用标准酶法检测血脂水平。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MNC) ,经过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后应用流式细胞仪计算CD34+ 细胞率。结果  (1)各组间血脂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无明显差别 (P >0 .0 5 )。(2 )给药后第 1周辛伐他汀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 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给药后第 2周此差异仍然存在 (P <0 .0 1) ,且较第 1周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辛伐他汀可升高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 细胞率 ,有一定的干细胞动员作用。此作用与辛伐他汀的降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查明7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发病原因、流行因素,以便控制疫情,防止进一步蔓延。方法 采用个案调查、查阅病例、现场卫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患者驻地属出血热高发区;患者在发病高峰均曾外出活动及食用鼠污染的食品和接触鼠排泄物历史,且无出血热疫苗接种史。结论 落实流行性出血热防制措施;加强鼠情、疫情的监测及上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切实抓好健康教育,强化个人防护意识;提高疫苗的全程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的几种非典型性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良 《航空航天医药》2002,13(3):F003-F003
流行性出血热的非典型性临床表现 ,是造成临床延误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且还往往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其临床表现多为病毒血症及程度不等的出血 ,蛋白尿不明显 ,约占流行出血热的 6 5 % [1] 。此类病人体温多于起病第一日达最高 ,约33 8%的病人于第二病日达最高 ,后迅速体温下降 ,于起病第 5~ 7日大多数恢复正常 ,罕见微热现象。患者皮肤多无出血点或仅于注射部位及结合膜、巩膜、软腭粘膜有出血现象 ,罕见鼻衄。有些病人腰痛出现很迟或无腰痛 ,凡有下列几种临床表现 ,应考虑非典型性出血热之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丙酮在人的呼吸气体中已经被超高精度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GC-MS)确认为Ⅰ型糖尿病的生物标记物,其在正常人呼吸气体中的浓度处于0.39~0.85ppm,总体平均值为(0.49±0.20)ppm;糖尿病或者酮症病人呼吸气体中的丙酮含量有明显的升高,检测呼吸气体中的丙酮含量是无创诊断糖尿病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es)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近期报道:1992年7月~1993年8月间,美国暴发与汉坦病毒有关的“肺型出血热”。临床主要表现为:骤起发热、肌病、头痛、咳嗽、恶心、呕吐;继见进行性咳嗽加重,急转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病理检查双侧肺间质呈急性浸润,肝大,肝损害,肝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约三分之一病人血清中查出高滴度的EHF-IgM抗体;尸检和PCR技术均证实肝、肺、肾组织中有出血热病原;并肯定是一株前所未知的流行性出血热新病毒株。该病毒株主要流行…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丽  陈立周 《航空军医》1995,23(5):314-31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病毒出血热的一种,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病和出血性肾病肾炎、朝鲜出血热、流行性肾病和流行性良性肾病等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自1976年分离出汉坦  相似文献   

20.
用间接荧光试验检测临床诊断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人77例的外周血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