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病人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致导管异位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法,分析同一名护士对神经外科104例病人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异位病人的各种资料。[结果]右心房异位率为20.19%、上腔静脉入口处发生率为6.73%,并有误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反折异位发生,这些异位原因与病人的疾病、治疗史、体型、合作程度有关。[结论]神经外科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率高,在置管前必须评估,置管后跟踪其胸片结果,及时处理异位的导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降低置管的风险.[方法]对我科2005年8月-2008年8月80例PICC置管病人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给予护理.[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77例,成功率为96.25%;导管破裂1例,送管困难2例,导管脱出1例,穿刺点渗血2例,静脉炎3例,导管堵塞2例,穿刺点感染2例.[结论]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证、严格按照PICC的操作流程、及时对症处理可以降低PICC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最常见、发生率最高的是颈内静脉异位,国外报道PICC异位发生率为10%~60%[1];颈内静脉异位占36%[2]。国内报道异位发生率为3.7%~40.0%[3],颈内静脉异位占64.1%[4]。我科自2012年9月—2014年1月选取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5d~1年)而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1].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然而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2].我科在行PICC置管过程中异位的发生率为16%,为减少PICC导管在腋静脉处异位的发生,2010年2~6月,我科对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改变了穿刺侧上肢摆放角度,并与按常规摆放角度进行比较,腋静脉处异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困难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外周静脉穿刺困难需长期输入化疗药物病人20例,使用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观察病人置管前的外周静脉条件、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及病人满意率情况。[结果]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穿刺成功率100%,穿刺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病人满意率100%。[结论]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技术具有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刺激性药物损伤血管、保护上肢静脉等优点,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PICC使用效果取决于导管尖端的位置[1]。单纯体表测量置管法和B超引导的PICC置管,常需在置管后行X线胸片检查导管尖端是否位于理想位置,若结果显示导管尖端异位,则需重建无菌区,反复调整导管,甚至重新置管,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  相似文献   

9.
汪华萍  洪金花  刘蓉  王瑛  邓淑琴  曾小燕 《全科护理》2012,10(27):2499-2500
[目的]探索上臂穿刺置管对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9月实施PICC置管病人采取手臂肘上区域穿刺。[结果]与2009年4月—2009年9月行PICC置管的病人进行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上臂穿刺置管能明显减少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PICC置管病人进行安全管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并发静脉炎6例,穿刺部位渗血3例,导管阻塞2例,未发生导管感染、移位、脱管、断管等并发症,无病人投诉及护患纠纷。[结论]加强PICC置管的安全管理可有效防范和降低置管风险,避免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1.
林小芳  黄先玲  黄格  钟番香 《全科护理》2013,11(15):1370-1372
[目的]护理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预防发生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方法]总结108例肿瘤化疗病人PICC的置管效果。[结果]护士对病人的充分评估、最佳穿刺方法及穿刺部位,管道的固定及维护,拔管方法、病人的配合及心理护理,出院后的导管维护指导都是PICC置管病人预防发生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结论]PICC的置管方法、病人的配合、操作者的自信心、PICC管道的维护等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郭文霞  卢素芳  宁爱梅 《全科护理》2011,9(35):3257-3258
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1],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减少化疗药或其他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或渗漏导致的局部组织坏死,为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带来了福音。2009年1月,我院开始引进该技术,但由于PICC是盲穿,病人血管具有个体差异,置管过程中常会出现导管异位,即PICC导管不位于上腔静脉,文献报道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病人舒适度高、并发症少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因其置入导管较长、病人血管变异、穿刺者置入手法等因素,置管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导管异位。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0%~9.8%,甚至达到12.5%。我科从2011年4月—10月行PICC置管术180例,其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10例,复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病人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与未阻断颈内静脉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在置管过程中使用B超探头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置管过程中不阻断颈内静脉。两组置管后均采取B超探查联合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判断是否发生颈内静脉异位。观察两组病人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X线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0%。观察组置管时间25.5min±6.96min,低于对照组的35.5min±3.15min。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为100%。[结论]老年高龄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可以不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且可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颌靠肩抽回血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 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保留导丝及针套,再次下颌靠肩抽回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将导管送至测量的长度后拔出导丝及针套,常规抽回血(没有下颌靠肩)。观察两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 PICC 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 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下颌靠近肩抽回血法,可减少导管异位误入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7.
李莲花 《全科护理》2014,(5):444-446
[目的]分析乳腺癌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PICC置管的乳腺癌病人临床资料,总结其并发症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62例病人中共16例病人出现置管并发症,其中静脉炎4例,穿刺点渗血5例,穿刺点感染3例,导管堵塞3例,导管脱出1例。[结论]乳腺癌病人进行PICC置管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置管并发症,临床护理工作应重点预防、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8.
胡英芳  赵洪俊  杨荣雪 《护理研究》2012,26(22):2058-2059
[目的]探讨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困难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外周静脉穿刺困难需长期输入化疗药物病人20例,使用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观察病人置管前的外周静脉条件、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及病人满意率情况.[结果]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穿刺成功率100%,穿刺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病人满意率100%.[结论]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熊冬梅  王莉  邓雪雁 《全科护理》2013,(25):2369-237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252例PICC置管的病人实施循证护理,并针对穿刺过程中出现的穿刺失败、送管不到位、送管易位、局部出血、血肿、撤导丝困难等问题按照循证思想提出循证问题,检索相关文献,确定护理措施并实施,最后对这次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52例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的38起问题均及时有效处理;病人及家属对PICC置管过程较满意。[结论]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处理PICC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增加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