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PICC 体表定位方法,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技术方法及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导管尖端最适宜位置存在争议,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手臂姿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医务人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总结6例通过观察静脉内心电图P波及QRS波群振幅比值变化提高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静脉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对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静脉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结合特殊案例文献学习获得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心电图的形态变化特征,总结出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PICC导管尖端心电图定位的规律,并运用于4例患儿,通过胸部X线摄片、B超或CT评价及验证导管尖端是否到达理想位置,并进一步精确定位规律。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静脉PICC导管尖端位于左上腔静脉中下1/3内的比率为100%,顺利完成静脉输液治疗,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孕周、体重新生儿PICC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与胸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家医院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拍摄的所有胸片,根据胸片所示心影,确定PICC最佳导管尖端位置,采用胸椎计数法记录。统计不同孕周、体重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所对应的胸椎,分析不同孕周、体重新生儿PICC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与胸椎位置的相关性。共有321张胸片纳入研究。结果: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3~T7。体重、孕周与PICC导管最佳尖端胸椎位置呈正相关(P<0.01)。体重<10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4;1000~15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4~T5;1501~20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5;2001~25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5~T6;>25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6。结论:孕周、体重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所对应的胸椎呈正相关,根据体重可以大致确定PICC导管最佳尖端位置所对应的胸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关系,以此确定导管尖端再次定位的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下肢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记录首次置管与置管期间最后1次X线导管尖端位置以及相对应时间的体重及身长。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及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与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移位呈负相关(r值为-0.432,-0.66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位置变化相关(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相关。当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每增加100 g,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33个椎体;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每增加1 cm,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55个椎体,若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过快,需要增加定位的频率。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总结127例新生儿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尖端位置,比较与胸部X线定位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127例经上肢静脉通路或颞浅静脉通路穿刺置管的新生儿,置管后采取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IC-ECG)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与胸部X线定位法共同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结果 127例新生儿中111例在IC-ECG下能够见到特异性P波(P波波幅增宽),其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5~7胸椎;16例IC-ECG下无特异性P波,16例中6例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5~7胸椎,其余10例发生导管异位;IC-ECG与胸部X线定位的一致性为87.4%。结论 IC-ECG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方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简易心电连接器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30例病人使用简易心电连接器,采取静脉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简易心电连接器在30例PICC置管病人中,在即将进入右心房全部显示高峰P波,有效帮助置管护士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论]通过心电图Ⅱ导联P波变化可以判断PICC尖端位置,简易心电连接器可以有效地帮助护士在置管过程中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尖端异位发生及自发矫正情况。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8年5月新生儿经上、下肢静脉置管PICC尖端异位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异位至不同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并分析原因。结果共425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72例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其中22例置管48 h内PICC尖端自发矫正至最佳的上、下腔静脉位置;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率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但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也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尤其是异位至颈内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高达71.4%。结论部分异位PICC尖端可以自发矫正,首次X线片定位结果显示尖端异位的PICC导管,不建议轻易退管或拔管,可以先当作外周静脉导管使用,置管后24 h内进行影像学导管尖端定位跟踪,确定其是否自行复位,如未能复位再重新置管或拔出部分导管后作为外周静脉导管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中心房颤动波(f波)的变化对心房颤动患者PICC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合并心房颤动且需行PICC置管的221例患者,在PICC置管过程中行腔内心电图,通过观察f波平均波幅的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定位,分析f波平均波幅改变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联性.结果 203例患者出现f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应用床旁B超定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1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应用了床旁B超定位PICC导管尖端最终位置情况:1002例(87.05%)导管尖端位于上腔位置;104例(9.04%)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45例(3.91%)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62例(5.39%)由于PICC置管时送管不顺,借助B超定位成功送达预定位置。100例患者PICC置管术后,同一患者用床旁B超定位和床旁X线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相同率为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术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可避免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避免了移动新生儿,是新生儿PICC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新生儿PICC置管术送管不顺时的B超引导下送管,可以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张丹  王燕  张琴 《全科护理》2022,20(12):1637-1639
对X线片、腔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尖端位置方法的优缺点、准确率、并发症及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PICC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不同人群PICC体外测量方法、PICC尖端理想位置、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由于各种改良方法中PICC尖端位置不统一无法比较其准确性,尖端导航结合心房内心电定位将成为PICC尖端定位的金标准,现阶段在我国采用超声检查来排除导管尖端位于颈内静脉,置管后行胸部X线正位片拍摄也是一种简单、可行性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科室行PICC置管的206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协助PICC尖端定位,置管完成后两组均行X线胸片定位,确认导管的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PICC尖端到位的成功率及到达最佳位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心电图Ⅱ导联 P 波的波幅变化指导PICC尖端定位,可有效提高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和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符合PICC置管要求的新生儿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将0.9%氯化钠溶液作为探测电极,拾取PICC穿刺的新生儿心腔内心电信号,根据心腔内心电图P波的特征性变化来实时定位导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并用胸片结果评价定位效果。结果对照组一次到位率为85.0%、穿刺点出血(1.87±1.7)ml,观察组一次到位率为95.0%、穿刺点出血(1.20±1.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精确性为87.5%。结论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指导新生儿非导丝PICC导管尖端运行方向,该技术安全性高、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14.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尖端位置与潜在并发症的关系、肢体活动与尖端位置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出了肢体异常活动是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导管移位又导致了PICC非计划拔管.由此提示护理人员不但应重视穿刺点的选择、置管长度的测量,也应加强PICC置管病人的健康教育,加强置管肢体康复的相关量化研究,完善健康教育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例新生儿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后发生腰背部脓肿的原因,并探讨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原因分析,发现穿刺静脉的选择、送管方法、导管尖端位置及患儿PICC日常维护等与新生儿下肢PICC致腰背部脓肿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后发生腰背部脓肿与穿刺静脉选择不理想、导管尖端位置未完全到达下腔静脉、送管困难、长时间持续输注高渗透性营养液及未严格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 新生儿下肢静脉置管时,需合理选择穿刺血管、采取正确的送管方法,将导管置入最佳位置,并对导管进行规范的维护,才能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盐水水注法引出腔内心电图对带PICC导管入院患者导管尖端位置的判断。方法 选取2017年8—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结肠肛门外科131例带PICC导管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盐水水注法引出腔内心电图通过观察P波有无变化及变化情况来判断导管尖端有无发生移位,同时行常规X线定位。结果 采用盐水水注法引出腔内心电图定位正确122例,移位9例;X线定位尖端位置正确122例,移位9例,2种定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盐水水注法耗时和费用显著低于X线定位法,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带PICC导管入院患者采用盐水水注法引出腔内心电图能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有无发生移位,操作简单,安全;同时有利于缩短患者定位检查时间,减轻其经济负担及放射暴露,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17.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尖端位置与潜在并发症的关系、肢体活动与尖端位置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出了肢体异常活动是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导管移位又导致了PICC非计划拔管。由此提示护理人员不但应重视穿刺点的选择、置管长度的测量,也应加强PICC置管病人的健康教育,加强置管肢体康复的相关量化研究,完善健康教育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概念及现状,并对PICC导管尖端异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操作步骤和要点进行综述,分析其操作原理和干预机制,总结成功率和临床应用效果。对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提出了展望,包括制订系统化的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应对策略,加强新生儿PICC专科护士的培养及团队建设,旨在促进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标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住院且具有PICC置管指征并经上肢或头部置管的新生儿108例,置管后先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变化,引导尖端置入在最佳位置,术后再行X线胸片定位,前后比较导管尖端是否达到理想的位置。结果:X光摄片定位显示,导管尖端处于第 5~7胸椎之间的有97例,处于第3~4胸椎有3例,处于第8~10胸椎的有4例,有P波出现但幅度与导管深浅变化不明显的2例,无特异性P波显示的2例,但胸片显示其导管尖端在位(假阴性)。一次置管到达理想位置的成功率为89.8%,PICC置管耗时平均为(20.5±4.2) min。97例位于第 5~7胸椎之间的患者,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特异性P波,其中P波增高的波幅≤R波波幅的50%有37例,P波为R波波幅的50%~80%有60例。经计算,心电监护仪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特异度为77.8%,敏感度为97.9%。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能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依据新生儿期骨化特点及经周围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超声显影特点,探讨运用超声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新生儿60例进行PICC置管,分两组,组1:上腔置管30例,组2:下腔置管30例,先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技术盲穿置管,再运用超声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对导管尖端位置矫正。计算导管尖端显示率,评估导管尖端位置矫正后置管效果。结果采用盲穿法对60例早产儿进行PICC置管,全部将导管送达进预设长度。经超声尖端定位技术对导管尖端位置矫正,导管尖端均无异位,置入过深6例,过浅10例,盲穿后尖端位置不当率26.7%,矫正16例至正常位置,成功率100%;导管后期维护发现组1尖端移位至锁骨下静脉7例,移位率23%,组2至脐下下腔静脉内8例,移位率26%,矫正15例至正常位置,成功率100%。结论应用超声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对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较传统体外估测法精准、更实用,为导管后期维护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