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为1983年1月至1984年7月374例次临床标本的脆弱类杆菌、产黑类杆菌与核粒梭状杆菌的荧光抗体法(IFA)与厌氧菌培养法的对比,并对二法的质量控制如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预示值、抗血清的保存期限作了比较。说明二法符合率良好(88.5~95.99%)。IFA有快速诊断的优点外,并有下列的特点: 1.IFA可检查厌氧菌培养法的质量,经对比,证明我们现用厌氧菌培养法宜于分离产黑类杆菌、核粒梭状杆菌,不宜于分离脆弱类杆菌,对后一种厌氧菌培养法有待改进。 2.国外已有压氧菌专用荧光抗体试剂出售,国内并无此项专用试剂,但可自制厌氧菌抗血清,向北京或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购买羊抗兔免疫球蛋白荧光抗体,可作IFA的间接法快速诊断之用. 3.经三年来(1982~1983年102例次,1983~1984年的374例次)三种厌氧菌的IFA与厌氧菌培养法对比,都证明IFA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并对二法存在的问题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2.
用1株SFMC 10012脆弱类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Bf)制备的荧光抗体应用于临床快速诊断该菌感染,共检140份临床标本,并与培养法比较。结果示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4.5%,阳性期望值83.3%,阴性期望值100%。我们认为:(1)该荧光抗体可用于临床Bf感染的快速诊断;(2)仅用1株Bf的荧光抗体即可取代过去多株Bf制备的混合荧光抗体,从而简化工艺便于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临床痰液标本留取质量对抗酸杆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已确诊的肺结核患者200份痰液标本,根据留取质量分为四类,A类为脓样、干酪样痰;B类为黏稠痰;C类为稀薄黏液痰;D类为口水样痰。用直接抗酸染色涂片法检查抗酸杆菌,比较不同性状的痰液涂片抗酸杆菌检出率及其菌量检出情况。结果不同质量的痰标本抗酸杆菌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46.88%)〉B(31.11%)〉C(11.29%)〉D(0.0%),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痰标本的质量对抗酸杆菌的检出起到决定性作用,痰检人员的检验技术水平与高质量的痰液标本是提高抗酸杆菌阳性检出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用脆弱类杆菌ATCC25285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得到一株能稳定分泌高效价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C)。经鉴定该单抗主要与脆弱类杆菌的菌体抗原LPS发生反应。玻片凝集试验和ELISA检测,该单抗只与脆弱类杆菌呈现阳性反应,而与其它厌氧菌和需氧菌均呈阴性反应。应用该单抗建立的ELISA夹心法快速检测脆弱类杆菌,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方法简便、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5株脆弱类杆菌。结果显示,标准菊株25285Br出现有2条明显的特异性条带,而多型类杆菌标本在相应位置未出现。表明PCR检测特异笥强,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且无放射性这虞,可在临床疾病的检测诊断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楼翔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3):48-49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痰液标本结核分支杆菌的检测效果,为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60份拟诊为肺结核患者的痰液标本分别用涂片抗酸染色法、结核分支杆菌培养法和荧光定量法(RT—PCR)检测,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检测时间及检测成本。结果RT—PCR检出率为95.0%,菌培养法检出率为70.0%,染色法检出率为55.0%。RT-PCR检出率高于菌培养法及染色法;菌培养法检出率高于染色法,染色法检出时间低于菌培养法及RT-PCR法,且检测成本低于菌培养法及RT—PCR法;RT—PCR法检出时间低于菌培养法,但检出成本高于菌培养法。结论不同的检测方法痰液结核分支杆菌的检测效果存在差异,应依据临床用途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结核病院近年来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菌株,利用MIC法对其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革兰阴性杆菌总株数2997株(88.04%),各年度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铜绿假单胞菌874株(25.67%)及肺炎克雷伯杆菌746株(21.92%)居各年检出率前两位,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属267株(7.84%),大肠埃希菌259株(7.61%),阴沟肠杆菌166株(4.88%),嗜麦芽寡养假单胞菌105株(3.08%)。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保持较高的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定、头孢吡肟、碳青酶烯类、氧哌嗪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基甙类表现出相对较低的耐药率,均小于20%。易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以碳青酶烯类、阿米卡星以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最佳,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对头孢类药物耐药率均超过30%,对亚胺培南则相对敏感。结论 结核病院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离菌株耐药率较高,碳青酶烯类仍是临床用药的首选,阿米卡星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较低,部分抗菌素耐药率表现为逐年下降,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防止细菌耐药的蔓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感染灶中的脆弱类杆菌进行快速检测。方法 首次使用抗脆在杆菌单克隆抗体池体为诊断试剂,采用免疫荧光法直接检测感染灶中的脆弱类杆菌。结果 对临床82份感染标本的检测,用厌氧培养检测阳性者,此法检测均为阳性,其一致性85.7%。厌氧培养法阳性率为48.7%,此法阳性率为57.3%,统计不处理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此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简便,避免了因细菌表面抗原变异而致单一单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聚合酶链反应(PCR),细菌培养,抗酸染色,荧光染色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PCR检测43例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支杆菌(MTB)DNA,并与常规细菌学检测作对比。结果:PCR检测法敏感性为48.8%,荧光染色法为44.2%。细菌培养为32.6%,抗酸染色法为25.6%。结果表明,PCR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较抗酸染色法更敏感。结论:PCR法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对结核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对感染性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统计分析。结果从各种标本中分离出637株革兰阴性杆菌,排在前6位的是大肠埃希菌214株(33.6%)、阴沟肠杆菌94株(14.8%)、枸橼酸杆菌属93株(14.6%)、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78株(12.2%)、铜绿假单胞菌66株(占10.4%)、产气肠杆菌64株(10.1%)。结论抗菌药物的滥用给临床多重耐药菌带来治疗上的困难,应加强细菌培养及药物检测。  相似文献   

11.
将经正常人的精子细胞免疫的 BALB/c 鼠脾脏取出,使此细胞与 NS1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等方法检测抗体,得到12个孔抗人精子阳性的杂交瘤。经过2~3次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后建立了分泌抗人精子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B_4及7C_4。其染色体数目为86~88对,它对人精子有制动、凝集作用并有种间交叉反应,对人 LDH 活力有明显的消耗作用。证明该抗体有特异性。这些生物学特性对男性避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具有中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作用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方法用HCMV抗原免疫Balb/c小鼠5、6次后,取致敏的脾脏B淋巴细胞和HGPRT-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培养2周,间接ELISA法筛选克隆.挑取分泌抗体的杂交瘤株,再用间接ELISA进行鉴定,最终获得抗HCMV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用Ouchterlony法鉴定McAb的亚类.小鼠腹腔内接种杂交瘤细胞,取腹水经盐析法提纯IgG.Lowry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在第6代HF细胞株及原代培养新生乳鼠脑神经细胞上进行微量中和实验.结果获得了4株杂交瘤细胞株,制备的F9McAbs盐析后蛋白质浓度为11.2 g/L,血清学试验证明该McAbs能和HCMV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制备的IgG具有高度特异性.且体外实验已证实,该McAb具有中和抗体的性质.结论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的HCMV单克隆抗体能在体外中和HCMV致病变效应,为该McAb作为抗人巨细胞病毒治疗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白念珠菌单抗的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实抗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存在,为保护机制以及保护性工程抗体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观察单抗影响珠菌感染动物存活时间、感染动物重要脏器的组织病理变化,相应组织中白念珠菌cfu等。结论1B5和3E8皆是具有保护作用的抗念珠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建立和鉴定甲型肝炎(HAV)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细胞株的方法,为临床提供抗体来源.方法 通过McAb杂交瘤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甲型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培养后,选取实验培养的具有稳定性的McAb杂交瘤细胞后编号,对各细胞株进行特异性、效价的测定,并进行比对.结果 McAb杂交瘤细胞与甲肝病毒抗原的结合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人直肠癌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 (HM 93- 4McAb)的特异性 ,为生物导向诊断、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 (HM93- 4McAb)与 85例人直肠癌标本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  (1)DukesC期 (HM93- 4McAb)体阳性率 96 .2 %明显高于A期、B期 (47.6 % ,6 0 % ) ,与D期 88.8%比较无明显差异性。 (2 )中分化腺癌阳性率 10 0 %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及粘液癌 (P <0 .0 1)。 (3)直肠癌相关抗原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有明显的关系。结论 HM93- 4McAb可用于直肠癌的临床免疫病理分型诊断、药物标记生物导向诊断与治疗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抗猪囊虫单克隆抗体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用自制的抗猪囊虫单克隆抗体建立I-ELISA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泼:用低温无水乙醇沉淀法分离纯化单抗IgG(腹水抗体效价l:3200);用改良的过碘酸钠法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标单抗;用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法(I-ELISA)检测患者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囊虫特异性抗体。结果:检测63例确诊为脑囊虫病的患者脑脊液,抗体阳性6l例,阳性率为97%;血清60例,抗体阳性53例,阳性率为88%;其他颅内感染疾病患者脑脊液标本240例,血清标本240例,肝肺包虫病患者血清10例,正常脑脊液25例(阑尾炎手术腰麻患者),健康志愿者血清32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抗囊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用常规鼠源B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该单克隆抗体具有相当高的特殊性和检出率,对诊断脑囊虫病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肛周脓肿细菌感染菌群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探讨肛周脓肿厌氧与需氧茵的菌群分布。②方法选择31例肛周脓肿患,对其脓液中的厌氧茵和需氧菌进行培养鉴定。③结果肛周脓肿感染患中男27例,女4例;感染中共分离出51株细菌,其中厌氧菌30株,需氧菌21株。厌氧菌总检出率为96.8%,需氧菌总检出率为67.4%。单纯厌氧菌感染检出率为32.3%,单纯需氧菌检出率为32%。、厌氧和需氧菌混合感染捡出率为64.5%。在所分离出的30株厌氧菌中,脆弱类杆菌占80%,消化链球菌占13%,普通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各占33%21株需氧菌中,大肠杆菌占71%,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各占9.5%。④结论肛周脓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细菌感染菌群分布以脆弱类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感染类型以厌氧和需氧菌混合感染居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变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抗-HCVNS3单克隆抗体和地高辛标记的HCV全基因组cDNA探针,对19例伴单一HCV感染的肝细胞癌石蜡组织切片进行了HCAg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9.5%(17/19)和57.9%(11/19)。HCAg主要分布于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呈局灶或弥漫型分布,癌旁组织表达较癌巢显著,核型分布在癌旁组织中常见;HCV RNA仅见于癌或癌旁肝细胞的胞浆中,呈散在及局灶分布,弥漫型分布少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HCV感染可能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观点。HCAg在癌旁肝细胞和癌细胞核中的存在提示其可能对肝细胞核产生基因调节作用,这是否是HC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变的可能机理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变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抗 - HCV NS3单克隆抗体和地高辛标记的 HCV全基因组 c DNA探针 ,对 19例伴单一 HCV感染的肝细胞癌石蜡组织切片进行了HCAg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89.5 % (17/19)和 5 7.9% (11/19)。HCAg主要分布于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 ,呈局灶或弥漫型分布 ,癌旁组织表达较癌巢显著 ,核型分布在癌旁组织中常见 ;HCV RNA仅见于癌或癌旁肝细胞的胞浆中 ,呈散在及局灶分布 ,弥漫型分布少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 HCV感染可能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观点。 HCAg在癌旁肝细胞和癌细胞胞核中的存在提示其可能对肝细胞核产生基因调节作用 ,这是否是 HC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变的可能机理之一 ,值得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20.
人红细胞血型糖蛋白A单克隆抗体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制备高效价的人红细胞血型糖蛋白A单克隆抗体(GPA McAb),为研制快速全血凝集试剂提供关键的双功能抗体成分。方法:首先用MNGP亚型GPA,经SPDP与小鼠血清白蛋白连接后,常规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GPA McAb;用ELISA和血凝方法对克隆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4次融合共获3个可分泌高效价GPA McAb细胞株(3F6、5C7和5G3)。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与GPA发生特异性反应,但均不引起人A、B、AB和O型红细胞凝集,属于人红细胞GPA的特异性非凝集抗体。在3株抗体中,2株为IgG1亚型,1株为IgG2亚型。结论:小分子GPA经与同种动物(免疫用动物)血清白蛋白连接后用作免疫抗原,研制的2株IgG1亚型抗体可用于全血凝集试剂中双功能抗体的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