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猝死的院外急救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
徐亦男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11-1612
猝死是在很短时间内患者发生意料不到的、非创伤性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是貌似健康或病情已稳定的情况下[1]随时随地发生。大多数猝死者发生在院外,且多在症状发生后2 h内死亡[2]。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内[3],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 h内死亡者为猝死[4-5]。因此,重视猝死的院前急救,提高院外急救水平,具有重要的社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3岁。因心悸、气短4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天入院。患者近4年来常感心悸、气短,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房颤动、冠脉供血不足。于1988年3月、6月、8月先后三次入院,平均入院64天。心电图检查均为持续性房颤。平素以胺碘酮、地高辛、扩冠药治疗未能转复。近3天来,心悸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于1988年9月1日入院。入院查体:脉搏84次/分、血压20/12kPa(160/90mmHg),心界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心音强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院外猝死与急救实施时间的关系,对124例院外猝死患者、由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前、后进行心肺复苏(CPR)效果对比。结果:由现场目击者实施的CPR的13例中,8例有效,有效率达61.53%,而111例由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才实施CPR的,4例有效,有效率为3.60%,结果差异显著(P<0.01)。结论:猝死发生后,越早得到CPR,其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6.
<正>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接诊心脏骤停患者459例,其中来我院已死亡(dead on arrival,DOA)293例(家属不认可死亡,强烈要求抢救),来我院即将死亡(near on dead on arrival NDOA)或入院后再死亡166例,共459例,其中院前复苏成功9例,占1.96%,院内复苏成功22例,占4.79%。文献探讨复苏成败的因素。1临床资料DOA 293例男性163例,女性130例,男:女=1.26:1。NDOA或入院后再死亡:男性87例,女性79例,男:女=1.1:1。年龄NDOA组复苏成功者40岁以下者19例,40岁以上者为12例,40岁以下组成功率高于40岁以上组。发病原因见表1.DOA与NDOA相加,发病原  相似文献   

7.
院前急救时的心室纤颤和电击除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简称“室颤”,是心脏骤停的最常见类型,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一旦发生,说明患者已经处于临床死亡状态。室颤多在严重疾病患者的临终期出现,也见于无心脏病或较轻心脏病的患者,它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2种。室颤发生之前患者如无心力衰竭、低血压或休克等循环障碍者称为原发性室颤,如有则称为继发性室颤。继发性室颤的预后较差,即使复苏成功,住院病死率仍为50%~70%。据统计,院外心源性猝死中80%的患者是由于心律失常死亡,其中仅有18%的患者死  相似文献   

8.
112例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益民  魏威 《吉林医学》2010,31(17):2651-2652
目的:探讨提高猝死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我院急救中心112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现场复苏有效率为4.5%,成功率1.8%。结论:院前猝死抢救有效率及成功率很低,应从各方面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不断提高猝死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死亡的病因,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四川六市急救中心调动,对46家医院参加的院前急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心病和脑卒中仍是猝死原因中最常见的疾病。猝死的患者中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结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是防止猝死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0.
猝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由于大多数猝死发生在院外,因此对该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多种原因,该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范围内抢救成功率低.因此,重视猝死的院前急救,提高急救水平,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现将2005-2009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猝死患者42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猝死病人在院前急救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制约,目前国内抢救成功率还比较低。本文对经我中心医生院前抢救的521例猝死病人进行分析总结。①猝死病人抢救成功与否与复苏开始时间早晚有重要关系。②早期电除颤和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院前复苏成功的重要手段。③要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才能使猝死病人得到及早救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295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急救措施,为提高猝死院前现场复苏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区急救中心2000年1月-2004年12月295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措施。结果所有患者经现场复苏无效死亡279例(94.6%),有效16例(5.4%),成功2例(0.7%)。结论(1)建立专业化的复苏小组,缩短呼救至到达现场问期;(2)早期启动生存链;(3)确保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等措施可提高猝死院前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张蕾蕾 《海南医学》2007,18(3):143-150
基础生命支持(BLS)包括识别突发心脏骤停(SCA)、心脏事件、卒中和气道异物梗阻(FBAO)的表现;心肺复苏(CPR);利用体外自动除颤仪除颤.本章BLS指南为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作出概述.  相似文献   

14.
院外猝死的特点与救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乃远福 《右江医学》2004,32(4):336-337
目的 分析院外猝死发生的特点及现场心肺复苏 (CPR)成败的原因 ,以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 ,降低院外猝死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8~ 2 0 0 3年院外救治的猝死 2 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 71.3 6% ;猝死高发年龄为 60~ 79岁 ,占 62 .44 % ,且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 ,占 83 .0 9% ;先由目击者 (包括医务人员 )进行CPR的2 7例中 7例复苏有效 ,有效率 2 5 .93 % ,而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才由医生进行CPR的 186例中 5例复苏有效 ,有效率为 2 .69% ,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①及时、正确地进行CPR是提高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现场急救知识十分必要。③对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 ,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院前急救猝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丽梅 《北京医学》2007,29(8):509-510
我院于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院前出诊救治7978例患者,其中明确猝死诊断者158例,现对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及救治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及生命支持的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将护理程序应用于院前急救中,迅速了解病人的主诉、神志及生命体征,对病情做出及时评估,并进行必要的生命支持及安全转运。结果运用护理程序后,院前急救生命支持的时效显著提高。结论护理程序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及生命支持的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将护理程序应用于院前急救中,迅速了解病人的主诉、神志及生命体征,对病情做出及时评估,并进行必要的生命支持及安全转运。结果运用护理程序后,院前急救生命支持的时效显著提高。结论护理程序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猝死患者院前急救与临床分析,探讨预防猝死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对78例猝死患者发病前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救护车到达现场半径与复苏成功关系、现场急救措施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现场复苏有效率为7.69%,成功率2.56%。结论:院前猝死复苏有效率及成功率均较低;心肺复苏开始越早,猝死患者的抢救效果越好,成功率越高;应提高患者家属及非医务人员认知度,才能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院前猝死的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以及惠州市院前急救现状,提出防治对策,以便对院前猝死特别是心源性猝死进行有效的救治,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0月院前猝死患者434例的临床特点及院前急救状况。结果434例猝死患者61~85年龄段220例,构成比为50.69%;41~60年龄段81例,构成比为18.66%。全年以冬春季发病率高,有心血管基础疾病301例,占69.35%,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占最多数,构成比为67.44%(203/301),直接死亡原因多为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构成比大于72%。呼叫等待时间(11±4.2)min;急救半径(6.2±3.1)km。结论院前猝死是院前急救的主要急危重症之一,早期电击除颤是救治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措施。必须重视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的卫生指导和规则治疗,改善惠州市交通状况以缩短急救半径、减少呼叫等待时间,成立独立自主的“120”急救指挥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对公众普及CPR技术及相应的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