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PLC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腔镜组34例和开腹组34例,分别在不同方式下行肝肿瘤切除术。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清IgG、IgA、IgM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比。结果 术前,两组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 d,腔镜组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7.2±5.6) %、(46.9±7.2)%和(28.4±5.3) %,与开腹组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51.9±3.2) %、(41.2±6.4) %和(33.6±2.3) %,P<0.05】;血清VEGF、aFGF和bFGF水平分别为(18.4±5.1) ng/ml、(5.3±4.2) pg/ml和(6.5±4.3) pg/ml,显著低于开腹组【分别为(31.9±5.7)ng/ml、(8.7±5.2) pg/ml和 (8.4±6.9) pg/ml,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PLC患者比,可能因为创伤小而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2月间于我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7例,按照TACE术后是否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将患者分为联合组52例和TACE组4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67.31%,显著高于TACE组的40.00% (P<0.05);联合组疾病控制率为90.38%,显著高于TACE组的73.33%(P<0.05);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分别为(68.40±10.20)%、(45.76±6.83)%和(1.96±0.31),均明显高于TACE组【(56.14±6.75)%、(33.27±5.16)%和(1.21±0.22),P<0.05】,联合组CD8+T细胞百分比为(22.08±2.55)%,显著低于TACE组【(28.42±3.97)%,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129.45±67.14) pg/mL、(0.49±0.13) ng/mL和(134.78±88.20) pg/mL,均明显低于TACE组【(165.30±65.91)pg/mL、(0.72±0.20) ng/mL和(200.43±84.02)pg/mL,P<0.05】;联合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为55.77%,显著高于TACE组的40.00%(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3.08%,与TACE组的71.1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椎旁阻滞对肝癌切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科治疗的110例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椎旁阻滞麻醉55例和硬膜外阻滞麻醉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肝叶切除术治疗,监测阻滞前(T0)、阻滞后20 min(T1)、阻滞后60 min(T2)、术毕(T3)循环参数,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结果 椎旁阻滞组T1、T2和T3时相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显著快于或高于硬膜外阻滞组(P<0.05);椎旁阻滞组术后48 h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9.57±7.12)%和(1.24±0.22),显著高于硬膜外阻滞组的 【(36.83±6.63)%和(1.09±0.19),P<0.05】,CD8+细胞百分比和循环肿瘤细胞数分别为(32.29±5.81)%和(18.61±3.35)×10-5,显著低于硬膜外阻滞组的 【(34.61±6.23)%和(20.59±3.70)×10-5,P<0.05】;椎旁阻滞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或短于硬膜外阻滞组(P<0.05)。结论 椎旁阻滞可以保证肝癌切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进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可能降低了肿瘤侵袭或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辅助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PBC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常规应用UDCA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维生素D联合UDCA治疗。使用美国Roche E-602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reg和Th17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外周血25(OH)D为(18.2±6.8)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5.0) ng/ml,P<0.05】,Th17细胞占比为(1.4±0.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5)%,P<0.05】,CD4+Treg细胞占比为(3.5±0.8)%,明显高于对照组【(3.1±0.4)%,P<0.05】,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41.8±31.5)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8±33.5) U/L,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37.5±30.7) U/L,明显低于对照组【(68.2±35.3)U/L,P<0.05】,碱性磷酸酶(ALP)为(131.7±62.8) U/L,明显低于对照组【(237.7±105.8) U/L,P<0.05】,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为(71.8±35.8)U/L,明显低于对照组【(121.7±41.2)U/L,P<0.05】;治疗前后血清25(OH)D水平与CD4+Treg细胞占比呈正相关(P<0.05),而CD4+Treg细胞与GGT和AL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PBC患者病情,可能与其对CD4+Treg细胞的激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5例,被随机分为移植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接受护肝、降酶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另48例患者再接受自体PBSC经肝动脉移植治疗。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使用Fibroscan扫描仪检测肝脏硬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在治疗后6 m,移植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16.4±1.2)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2.6) μmol/L(P<0.05),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为(35.2±4.0)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6±3.7) g/L(P<0.05);移植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比为(67.9±6.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3±5.5) %,P<0.05】,CD4+为(42.7±3.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2±3.5) %,P<0.05】,CD4+/ CD8+细胞比值为(1.5±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1),P<0.05】;移植组肝硬度值为(7.1±0.1)kPa,显著低于对照组[(7.9±0.1) kPa,P<0.05],Child-Pugh评分为(5.5±1.5),显著低于对照组[(7.4±2.3),P<0.05];移植组血清TNF-α水平为(28.0±8.7)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6.2±8.6)pg/mL,P<0.05], IL-6水平为(6.0±2.2)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8.7±3.5) mg/L,P<0.05], hs-CRP水平为(18.9±5.6)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25.2±7.9) pg/mL,P<0.05]。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近期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应用维生素D辅助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2-D3)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70例PB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给予UDCA或UDCA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25-(OH)2-D3,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在治疗1年末,观察组血清25-(OH)2-D3水平为(24.5±4.2) ng/ml,外周血CD8+细胞百分比为(29.0±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2±3.6)ng/ml和(26.3±4.8) %(P<0.05),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1.8±5.9)%和(1.1±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2±6.4) %和(1.4±0.3),P<0.05];应用巴塞罗那标准考核,观察组对UDCA应答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9%(P<0.05);观察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为(3.5±0.6) U/ml、(8.2±1.5) μg/ml、(62.3±11.2) U/L和(317.5±57.3) 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0.7) U/ml、(9.4±1.7) μg/ml、(76.9±13.9) U/L和(355.4±64.2) U/L,P<0.05]。结论 应用维生素D辅助治疗PBC患者可以提高对UDCA的应答率,纠正免疫功能紊乱,保护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以及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与血清HBsAg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8年4月~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其中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清除期28例,非活动期20例,再活动期20例,另选择健康人20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结果 健康人与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6.1±3.5)%和(26.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40.1±4.7)%,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非活动期和再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0.3±2.2)%和(26.1±2.2)%,显著低于健康人(P<0.05);外周血HBsAg低、中、高三组人群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4.0±7.5)%、(28.4±8.9)%和(33.2±8.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病程阶段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病毒长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有关,而这种失调可能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CT引导精准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对30例患者行TACE治疗,另30例在行TACE治疗后7天接受CT引导下精准微波消融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在治疗3个月后,TACE治疗患者临床有效率为50%(15/30),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83.3%(25/30,P<0.05);联合治疗患者2 a生存率为70.0%,显著高于TACE治疗组的43.3% (P<0.05);联合治疗患者2 a复发率为10%,显著低于TACE的36.7%(P<0.05);治疗后,联合组外周血CD4+、CD8+、CD4+/CD8+比值、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水平分别为(39.05±4.07)%、(21.35±3.24)%、(1.67±0.21)、(17.91±2.98) u/L,较TACE组的(28.63±3.61)%、(35.12±4.62)%、(0.96±0.11)、(26.03±4.75) u/L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在TACE术后出现一些轻症反应,如腰酸、腹胀、恶心等,予以对症治疗及护理后均消失。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精准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效果确切。与单用TACE治疗比,可提高长期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联合胸腺素-α1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观察组于术后皮下注射胸腺素-α1 4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和两组肿瘤复发或转移及3年生存情况。结果 在治疗4周时,观察组外周血CD3+、CD4+、CD4+/CD8+比值分别为71.49±6.57%、43.12±2.89%、15.89±3.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21±3.74%、24.56±2.36%、5.42±2.13 (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ALB)为39.84±2.56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12±1.87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FP水平分别为34.87±3.08 U/L、43.39±2.08 U/L、85.42±10.42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39±3.64 U/L、56.74±3.46 U/L、164.29±14.35 μg/L;随访3年,观察组肿瘤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30.8%和15.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和32.7%(P<0.05),观察组生存率为23.1%(12/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3/52,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后继续接受α-1胸腺素治疗PLC患者效果显著,可降低肿瘤复发或转移,延长生存时间,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右美托咪啶联合丙泊酚麻醉对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T细胞亚群和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在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对照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在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啶0.5 μg·kg-1静脉滴注,在10 min内输注完成,再给予0.4μg·kg-1·h-1静脉滴注维持至术毕。其他麻醉方法两组相同。麻醉诱导前30 min(T0)、术后即刻(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和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10、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醛固酮水平。在插管即刻(Ta)和拔管即刻(Tb)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 在Ta、T1和Tb时,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中心静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T1、T2和T3时,观察组外周血CD3+、CD4+和NK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和T3时,观察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和T3时,观察组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醛固酮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呛咳评分和躁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右美托咪啶联合丙泊酚麻醉可以改善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并且能够提高术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病毒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的关系,为临床治疗CHB患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CHB患者60例,被分为A组、B组和C组。给予A组服用柴胡解毒汤治疗,给予B组服用阿德福韦酯片,C组在B组基础上,服用柴胡解毒汤治疗。3组均观察12 m。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记物和血清IL-2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使用贝克曼库尔特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结果 在治疗12 m末,C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85.00%、80.00%和80.00%,均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50.00%、65.00%和45.00%)或B组(分别为65.00%、55.00%和50.00%,P<0.05);C组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65.2±9.6)%、(28.4±7.2)%和(1.1±0.3),与A组【分别为(57.5±8.7)%、(45.7±5.4)%和(1.8±0.6)】或B组【(55.7±6.3)%、(23.2±9.5)%和(0.9±0.1)】比,差异显著(P<0.05);C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为(25.3±4.1)%,显著低于B组[(28.7±4.3)%, P<0.05];C组患者外周血NK细胞与A组或B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清IL-2水平【(3.6±0.8) ng/mL】显著高于B组【(2.8±0.5) ng/mL,P<0.05】;A组CD4+T细胞增加与HBV DNA载量减少呈显著正相关(P<0.05);C组CD3+T细胞增加、CD8+T细胞减少、NK细胞增加与HBV DNA载量减少呈正相关(P<0.05)。结论 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调节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失调,打破免疫耐受,恢复肝功能,提高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胆囊病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PBC患者超声检查胆囊病变情况。结果 83.6%PBC患者发现胆囊壁毛糙,42.7%有胆囊炎,40.0%有胆囊壁增厚,22.7%有胆囊结石,19.1%有胆囊息肉,18.2%有胆囊壁水肿;44例伴胆囊壁增厚的与66例不伴胆囊壁增厚的PBC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3±1.8)×109/L和(5.2±2.3)×109/L,P<0.05】,血红蛋白为【(96.4±25.8) g/L和(122.1±18.2) g/L,P<0.05】,血小板计数为【(122.3±101.7)×109/L和(178.2±81.8)×109/L,P<0.05】,总胆红素为【(71.1±81.1) μmol/L和(26.4±34.3) μmol/L,P<0.05】,白蛋白为【(31.2±6.1) g/L和(41.2±6.1) g/L,P<0.05】,胆碱酯酶为【(3247.8±2058.9) U/L和(6829.3±2698.9) U/L,P<0.05】,总胆固醇为【(3.6±1.4) mmol/L和(4.8±1.5) mmol/L,P<0.05】,门静脉内径为【(11.9±1.8) mm和(11.3±1.6) mm,P<0.05】;不伴胆囊壁增厚组腹水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伴胆囊壁增厚组的68.2%(P<0.05);前者胆囊炎占4.5%,显著低于后者的100.0%(P<0.05),前者无胆囊壁水肿,后者为45.5%(P<0.05),前者胆囊壁毛糙占100%,显著高于后者的59.1% (P<0.05),前者肝功能B/C级占19.7%,显著低于后者的68.2%(P<0.05)。结论 胆囊病变为PBC患者的常见表现,胆囊壁毛糙、胆囊炎和胆囊壁增厚为最常见的3种胆囊病变类型,应加强临床分析,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