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调查单核样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onocytic 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 MDSCs)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患者外周血中的特点,探讨其与ALD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检测技术对79例ALD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m MDSCs的频率及其产生精氨酸酶的能力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分析m MDSCs频率与患者疾病进展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ALD患者外周血m MDSCs频率显著升高(P0.001),且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呈弱正相关(r=0.263,P=0.019)。进一步分析发现,ALD患者精氨酸酶阳性m MDSCs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同样与NLR呈弱正相关(r=0.305,P=0.015)。结论ALD患者外周血m MDSCs显著增多,且与ALD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m MDSCs在ALD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4.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由未成熟髓系细胞在病理条件下增殖产生的异质性细胞群,其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与癌症不良的临床结局密切相关。近年来,MDSCs在风湿病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且研究发现,MDSCs在RA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MDSCs起源及功能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6.
库普弗细胞(KC)是肝内定居的巨噬细胞,由于其细胞表面存在多种受体,可被多种配体和激活剂激活,通过产生反应氧、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贯穿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过程,控制KC的活化将有助于减轻或阻止酒精性肝病的肝脏病变。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肠道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与机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当某种原因引起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该平衡状态时,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可以促进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应用益生菌治疗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治疗慢性肝脏疾病带来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髓样抑制细胞(MDSC)在促进炎症发生和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可为以后探讨肝纤维化和肝癌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也将有利于未来寻找肝纤维化和肝癌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9.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来源于CD34+造血干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可以在没有抗原预敏的条件下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非限制性方式快速杀伤耙细胞而成为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库普弗细胞(KC)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4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给予乙醇灌胃以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分别于4周、8周、12周和16周处死大鼠,留取血清及肝组织,检测血清IL-1β、IL-6和TNF-α,检测肝匀浆ORF、ASOA、SOD及MDA含量,应用HE染色和苏丹Ⅳ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应用DPAS染色和流式细胞仪观察肝组织KC形态及数量变化.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细胞脂肪变性加重,乙醇灌胃16周大鼠肝脏呈现弥漫性小泡性肝细胞脂肪变、灶性坏死,流式细胞仪和DPAS染色显示肝组织KC数量明显增多,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KC荧光标记率与肝匀浆ORF、MD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74,均P<0.01),与ASOA、SO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O.66,均P<0.01).结论:KC和致炎类细胞因子增多在酒精性肝病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细胞凋亡在肝病发病机理中作用陆东东1.肝细胞凋亡与乙型肝炎Nagata在小鼠体内用抗Fas单抗引起广泛性肝坏死,认为其可能与暴发性肝炎发病有关,引起肝病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至于肝细胞凋亡在肝炎发病中的作用,特别是Fas抗原的作用,目前认识不一。Chis... 相似文献
12.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6)
目的: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不同阶段外周血髓系抑制细胞(MDSCs)的表达量,并探讨其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CD206+)、调节性T细胞(Tregs,CD4+CD25+)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30例初诊未治及完全缓解(CR)后外周血表型为CD33+/CD11b+/HLA-DR-/lin-的MDSCs比例,同时检测TAM及Tregs表达水平,并以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检测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1AML患者初诊未治期外周血MDSCs高度表达,显著高于对照者[(5.83±1.66)%∶(0.63±0.31)%,P0.05],经化疗达CR后其数值显著下降,均值为(1.03±0.20)%,CR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AML患者初诊未治期外周血表达CD206+的TAM高于对照者[(5.32±1.55)%∶(1.69±0.44)%,P=0.15],经治疗达CR后明显回落;3AML患者初诊未治期外周血表达CD4+CD25+的Tregs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者[(6.75±0.68)%∶(2.21±0.45)%∶(1.98±0.65)%),P0.01]。结论:MDSCs在AML不同阶段呈规律性表达,与TAM及Tregs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在AML发生、发展过程中MDSCs可能参与了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耐受及肿瘤逃逸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Kupffer细胞是肝脏的非实质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及吞噬、免疫等功能,并与多种肝脏疾病如肝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本文从脂质代谢、信号蛋白变化、活性氧、抗原递呈等方面对Kupffer细胞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1984年,铜代谢异常所致的肝病,除Wilson病外,尚需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其他类型的胆汁郁积综合征(CS)例如胆道闭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家族性肝内胆汁郁积症(FIC)、印度儿童肝硬化(ICC)、Menkes综合征和见于多米尼加蟾蜍、Orkney绵羊、 相似文献
16.
17.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5)
传统意义上,人们将细胞死亡分为凋亡和坏死两类,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坏死性凋亡是一种不同于坏死或凋亡的细胞死亡途径,并在多种疾病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坏死性凋亡是调节坏死的一种形式,可以被死亡受体的配体激活,或者在无凋亡状态下被能够诱导死亡受体表达的刺激激活。死亡受体配体对坏死性凋亡激活需要RIP1激酶活性,其进一步介导RIP3和MLKL的激活。RIP3和MLKL是坏死性凋亡下游重要的调节子。RIP1激酶是坏死性凋亡通路中的关键药物靶点,通过坏死抑制素阻断RIP1活性,可以抑制坏死性凋亡的激活,并且在死亡受体配体存在的情况下使得细胞生存和增殖。本文将对坏死性凋亡与凋亡和坏死的区别、坏死性凋亡产生机制及其在肝炎以及其他肝病发病中的作用作一介绍,以期对肝病治疗药物新靶点的发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