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丽水社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1997年5月和1999年5月在丽水城关镇社区8万人群中进行了2次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机抽样调查,并应用EPI-INFO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综合干预措施收到了一些近期效果。社区人群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的知识和态度出现了好的变化。对综合干预措施依从必表所提高。结论 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是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基础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林甸地区体检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发展趋势和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健康体检方法 ,调查2005和2009年度20~60岁企、事业单位人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脂肪肝五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发展趋势和分布特征。结果与2005年度比较,2009年度高血脂、高血糖、超重、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发病率没有显著性改变;并存2~4个危险因素的聚集现象有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继续坚持健康指导和干预措施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抽取广州市天河区沙河街的四个居委,每个居委抽100户共400户1004名社区成年居民的调查发现: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痛风、骨质增生等慢性病最为多见,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尤为高发.这里以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为主要讨论对象,>15岁调查人群吸烟率14 9%,男性吸烟率29 2%;饮酒率3 4%;调查人群的超重和肥胖占24 5%;26 4%缺乏锻炼;50%左右的高血压患者不定期看医生,不经常量血压和不遵医嘱服药.仅15 8%的调查对象知道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18 9%对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全然不知.67 4%的成年社区居民认为预防是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关键,但愿意参加防治活动者仅1/3,尤其是心脑血管病知识缺乏者.因此,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河南省原发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病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在原发高血压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就诊的原发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建立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原发高血压人群回顾性队列,完成新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心脑血管相关危险因素、服药及新发心脑血管病情况等信息。以"新发心脑血管病"为结局因变量,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原发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病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调查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4 777例,新发心脑血管病499例,发病率为10.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高血压人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长者,既往收缩压、舒张压高值高者,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均易发生心脑血管病。经常吸烟者(OR=2.23,95%CI:1.55~3.22)、偶尔吸烟者(OR=1.67,95%CI:1.10~2.54)、过去吸烟但现在不吸者(OR=2.79,95%CI:2.06~3.78)相比不吸烟者,均易发生心脑血管病。经常饮酒者(OR=0.34,95%CI:0.22~0.53)、偶尔饮酒者(OR=0.58,95%CI:0.42~0.80)相比不饮酒者,均不易发生心脑血管病;经常运动者(OR=0.64,95%CI:0.53~0.79)相比很少运动者,不易发生心脑血管病;睡眠很好者(OR=0.69,95%CI:0.56~0.84)相比睡眠较差者,不易发生心脑血管病;服用钙拮抗剂(OR=0.75,95%CI:0.61~0.93)相比不服用该药者,不易发生心脑血管病。结论:原发高血压人群中年龄大、收缩压和舒张压高值高、有心脑血管家族史、吸烟因素是新发事件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加强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病的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营养—卫生干预是预防心血管病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湖北专用汽车制造厂846名职工进行心血管病普查、营养-卫生干预和以降压治疗为主体的综合防治。1996年与1993年相比,该厂职工高血压患病率得到控制,临界高血压检出率明显减少,大量吸烟、大量饮酒和超重等三项危险因素得到较好的控制;高血压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显著提高,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人群防治实践证明:营养-卫生干预是心血管病预防的基本对策,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实施优化的综合防治方案,能够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中山横栏居民血尿酸水平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沿海居民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为当地代谢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在横栏医院参加年度体检的当地沿海居民3111例,进行(SUA)血尿酸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按血尿酸水平分高尿酸血症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相关危险因素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的差别.结果 ①男性血尿酸均值在(380.2±62.58)μmol/L,女性为(290.82±60.32)μmlo/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21.8%,女性17.6%,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血清尿酸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压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超重/肥胖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该人群中有聚集现象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结论 ①中山市沿海地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居民知晓率较低,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以降低患病率;②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控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可减少当地代谢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社区中高血压前期人群合并心脑肾血管危险因素的状况,并分析各种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社区中高血压前期人群300例(观察组)与血压正常人群100例(对照组),并建立健康档案,然后分组进行干预,观察2年后各组高血压病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对2年后出现高血压病和心脑血管事件的人群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条件分析法发现,肥胖、吸烟、年龄、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家族史是导致高血压前期患者出现心脑肾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年生活干预后,观察组中有63例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压发生率为21.0%;对照组中仅有6例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压发生率为6.0%。观察组有52例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7.3%;对照组有5例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5.0%。结论通过分析高血压前期人群出现心脑肾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可以针对性干预,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社区防治高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提供依据,减少高血压病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2011年柳州市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柳州市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现况,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基础性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柳州市区1000名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为9.54%,心脑血管病患病率与年龄、性别、高脂饮食、杂粮饮食、高血压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膳食制度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魏宏  唐开哲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237-237
目的:探讨以农三师农牧团场基层卫生人员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防治模式。方法:在14个团场进行高血压患者筛查、患病率调查和相关指标的调查。在干预区内对一般人群进行健康促进,对高危人群进行强化干预.对患病人群进行系统管理。结果:通过农牧团场社区综合干预,提高了人群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率和血压控制率;多种高血压危险因素得到进一步控制。结论:以农牧团场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对减少人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水平,增加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不仅有效,而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辽宁阜新农村女性居民血压正常高值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相关的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辽宁阜新7个乡镇≥35岁14 848名农村常住(≥5年)女性进行调查。由培训过的医师对调查对象进行血压测量和资料的收集。结果辽宁阜新农村女性居民血压正常高值率为42.6%(标化率为42.2%)。随着年龄的增高,血压正常高值率呈下降趋势。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年龄、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及高盐饮食是血压正常高值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辽宁阜新农村女性居民血压正常高值率高,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应积极开展宣教工作,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如减轻体重、限盐等,以防止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潜伏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患者的高血压发病年龄、合并症、生活方式和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时间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潜伏期的发生与高血压始发年龄呈线性负相关。血压无明显波动者的潜伏期明显长于血压有明显波动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方式及合并症等也会影响潜伏期,危险因素越多,潜伏期越短(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预防除了要对高血压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外,还必须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得到延缓。因很多患者不能有效监测自己的血压,所以,进行高血压普查与防治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整群随机法抽取北京市崇文区及石景山区10万例非脑卒中正常人群,共纳人1350人,分析两城区人群对脑卒中危险因素水平及卒中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差异。结果示崇文区组人群对高血压诊断标准、降压药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肥胖标准知晓率分别为71.3%、87.3%和22.9%,显著高于石景山区组(均P〈0.05);性情急躁易致心脑血管病一项知晓率低于石景山区组(P=0.000)。两组人群对是否应监测血压、戒烟及改变不良性格等脑卒中防治信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崇文区组吸烟、肥胖等脑卒中防治危险行为显著低于石景山区组(均P〈0.01),但血压测量行为方面低于石景山区组(P=0.000)。提示脑卒中防治应更侧重于将知识转化为良好行为,或直接有效地强化于行为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社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长期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评价社区对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长期干预对人群全死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1987年在北京市崇文区和西城区分别选择个不相邻、人口和社会经济学构成相似、框架人口约为1万的自然人群作为研究社区,崇文区为干预社区,西城区为对照社区。1987年5-7月从2个社区35岁人群中分别选取约2700名既往无脑座中病史的居民作为队列人群,对其进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检后开始干预,随访队列人群并收集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离退休老年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目的.方法 对601例离退休老年人群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合理膳食的宣传教育,定期随访5年.结果 吸烟率下降30.6% (P<0.0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的达标率分别提高112.14% (P<0.01)、68.28% (P<0.01)和13.29%(P<0.01),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提高13.40% (P<0.01).同2007年相比,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44.5% (P<0.05).结论 对老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能够达到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按标准化方法调查了银川市区居民5160人(≥35岁)的血压情况。结果表明确诊高血压患病率为19.0%,临界高血压患病率为2.9%。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对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超重或肥胖、饮酒量大、高血脂、有高血压阳性家族史人群中患病率显著增高,并有统计学意义。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本文资料选用中国七城市“七五”攻关项目《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试验及脑卒中人群监测》1987年银川市区的基线调查资料。共调查≥35岁5160人(男2399人,女2761人),占本市同龄人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昌平区慢性病示范点超重及肥胖的流行学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昌平区慢性病示范点15-69岁人群采用三阶段抽样方法,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1179人,超重及肥胖现患率50.68%,现患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超重和肥胖是慢性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的危险因素。结论 示范点超重及肥胖现患率高,自我保健差,应提高人群的防病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铜陵市鹞山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情况,探索铜陵市社区心脑血管病一体化防治模式。 方法 以方便抽样方法确定铜陵市铜官区鹞山社区为筛查点,40岁以上常住居民列为待筛查和干预对象,确定筛查与综合干预人数为6 182例,并对该社区2015—2017年度的所有常住居民进行了心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32 487人次。 结果 铜陵市鹞山社区40岁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者占24.44%;高脂血症患者占7.78%;糖尿病患者占6.94%;吸烟人群占24.20%;超重人群占11.36%;有脑卒中病史者占1.78%;心房颤动患者占0.26%;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占0.10%。2015—2017年脑卒中发病率低于所在的铜陵市铜官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4,P=0.002);脑卒中死亡率与铜官区相近,发病率及死亡率无逐年递增或递减现象;2015—2017年心脏病死亡率与铜官区相近,心脏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0,P=0.002)。 结论 铜陵市鹞山社区4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点与铜官区总体人群比较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通过一体化筛查可以针对不同社区制定不同的防治方案,最终形成全市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某社区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杜区调查分析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特征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个居委,对年满20岁以上的城市常住居民调查一般情况、高血压危险因素和体格检查。结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4.30%,男性与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有显著差别(P<0.01);随着血压分类级别的升高患病率逐渐降低,Ⅰ级和Ⅱ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人数的90.22%;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超重者和肥胖者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增高。结论:在社区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加强对中老年、文化程度低、超重、肥胖以及轻、中度高血压人群的健康教育,对防治高血压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科医生如何在社区开展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崧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30-530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降低人群生活质量的社区常见病,全科医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应做好防治结合的三级预防工作。 1社区调查 要全面了解、掌握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及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然后在社区调查中查找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即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顺德市容桂地区中年农业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顺德容桂地区中年农业人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 1997—1999年以本地区小王圃等六个村委会35—59岁有农业户口的常住人群共4083人为调查对象,对其询问病史并测定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糖、血脂。结果 中年农业人群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4.8%;血脂异常率为41.3%;超重率为20.8%;饮酒率为36.7%;吸烟率男为58.4%、女为4.7%。影响中年农业人群血压的因素依次为年龄、性别、超重、腰臀比、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经多元回归分析,腰臀比和体重指数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本地区中年农业人群多项高血压危险因素水平较高,特别要注意腰臀比、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的测定,应予重视并进行干预,以期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