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沙热     
最近在德国和英国相继发生了拉沙热感染事件,拉沙热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汪,那么拉沙热究竟是什么?人们为何对此谈虎色变,以下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拉沙热的资料编译整理而成的,供同行们参考。 拉沙热是一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它是由拉沙病毒——一种沙拉病毒引起的,发病持续1周至4周不等。该病自20世纪50年代被首次发现以来,直到1969年才分离出病毒(在拉沙地区发现,故此命名)。它的临床表现差别很大,从不发病的无症状  相似文献   

2.
多乳鼠仅出现在热带非洲,是传播拉沙热的重要媒介。拉沙热是由拉沙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记载,但直到1969年在尼日利亚的拉沙镇首次分离出病毒而得名。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主要在中非、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刚果、几内亚、马里和塞内加尔等国有暴发性流行。近年来英国、德国、荷兰等也多次发现输入性病例。目前,它已成为新的国际性传染病,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洲诸国已对其采取卫生检疫措施。为防止该病传入我国,笔者从多乳鼠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传播疾病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致命性拉沙热最重要的病变在肝脏,病死率约为20%,目前对其发病机理了解甚少。虽然患者的多器官感染十分明显,但组织学上却未见足以导致死亡的病理变化。作者在5年中对19例拉沙热患者进行了死后肝活检,发现在这些致死性病例中有严重、广泛及进展性拉沙病毒性肝炎。作者在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发热和出血的疾病.病原体为人兽共患及节肢动物携带传播的RNA病毒,包括丝状病毒科(如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沙粒病毒科(拉沙热)、黄病毒科(如登革出血热、黄热病)和布尼亚病毒科(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1978年李镐汪等首次分离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以来,近几年在国内外均有重大突破,为本病在病原学、血清学及防治工作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病原学、血清学研究上更为显著。就这方面简要介绍如下。一、病原学研究:动物方面:首先由李镐汪等采用EHF病人恢复期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查疫区黑线姬鼠脏器组织冰冻切片标本,发现肺、肾组织细胞浆中呈现荧光颗粒,将此阳性组织感染非疫区黑线姬鼠,反复传代,获得了能稳定传代并能增殖的毒株,经特异性检查确认分离到KHF病毒。我国于  相似文献   

6.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强致死性病原体,可引起类似于感染性休克的严重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在2014年西非地区发生历史上最大的大流行疫情,其临床特点为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和休克。迄今为止尚无针对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本文从病原学、感染途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特点等方面探讨埃博拉病毒病的机制和诊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被WHO列为优先研究的10种人兽共患病毒病之一.该病20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于尼日利亚,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出现拉沙热输入性病例的报道.近年来尼日利亚连续暴发拉沙热疫情,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随着"一带一...  相似文献   

8.
拉沙(Lassa)热、马尔堡(Marburg)病、埃波拉(Ebola)出血热都是病毒性的急性、全身性的热性病。在日本把这三种疾病称为国际传染病,并作这样的定义:“在日本国内不存在、其预防法和治疗法尚未确立、死亡率高、传染力强、对患者以及其检查物的处理需有特殊设施的特定疾病”。日本于1976年3月10日已把拉沙热作为法定传染病。本文就此三种疾患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9.
拉沙热是由拉沙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血热,该病属人兽共患病,在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里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中流行,美洲、欧洲也曾发现输入性病例,目前我国未发现拉沙热。据McCormick等的研究报道,每年约有100000~300000感染此病,死亡人数更高达5000人/年。  相似文献   

10.
现将近来新认识或需要重新强调的感染性疾病列表如下。病原体病释轮状病毒(Rotavirusos) 腹泻.主要发生在婴儿和S岁以下的儿童1.直接依靠电镜诊断芬状病毒(C,、lie气、irus)冬季呕吐病(winter vomi-ting disease)的病因之一直接用电镜检测粪便中病毒38拉沙热病毒(Lassa fever virus)呼宁病毒(Junin virus)(阿根廷出血热)马休波病毒(MaehuPa virus)(玻利维亚出血热)马尔堡和埃波拉病毒(Marburg&Ebola viruses)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伴有或不伴有出血热的严重发热性疾病1.主要的受威胁者是医疗和护理人员中的 接触者以及实验室工作…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对病毒性出血热的全面情况仍很模糊,今天即使还有一些病毒的奥秘尚未阐明,但已能肯定地说,某些病毒可引起出血热,如沙粒病毒引起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和拉沙热;本杨病毒(bunyavirus)引起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披盖病毒引起登革出血热、Kyasanur森林病、鄂木斯克出  相似文献   

12.
<正> 我省自1981年发生家鼠型出血热以来,疫情蔓延很快,其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与野鼠型出血热有很大差别。为从病原学方而区别二者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不同疫区和不同宿主所携带病毒的特性,为制备疫苗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利用长爪沙鼠进行了家鼠型出血热的病原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来源及制作:褐家鼠捕自我省东部和北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先绎间接免疫荧光  相似文献   

13.
《首都公共卫生》2008,2(6):241-250
拉沙热(Lassa fever)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埃博拉病毒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病原体和生物恐怖袭击的毒种之一,WHO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和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其病原学、宿主免疫反应及实验室诊断研究是病例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的关键点。本文对其进行综述,为埃博拉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原体1976从黑线姬鼠体内首次分离出后,到1978年又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来。这种病原体可在人源细胞培养系内繁殖,由于是从横贯朝鲜半岛与北纬38度线靠近的汉坦河流域的姬鼠体内分离的,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通过抗体的研究发现,本病和苏联的HFRS、斯堪的纳维亚的流行性肾病以及中国和日本的流行性出血热之向具有密切的病原学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沙粒病毒(Arenaviruses,下称沙病毒)是一组RNA病毒,包括10种形态相似、血清学相关的病毒,现已发现有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表1)。由于沙病毒引起的疾病与流行性出血热有些相似,尤其是拉沙热尚可在人群中传播,因此对沙病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将近年来有关沙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自1976年南朝鲜李镐旺成功地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病毒以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原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经形态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研究,目前已将 HFRS 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一个新属,称为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本文仅就近年来有关 HFRS 病毒抗原研究的部分文献作一综述。一、HFRS 病毒纯化与抗原制备1982年 McCormick 等将汉坦病毒适应于 Veto-E6细胞并获得了高滴度病毒,从而使进一步浓缩和纯化 HFRS 病毒成为可能。目前多采用高速、超速离心、聚乙二醇沉淀、  相似文献   

18.
1976年在南朝鲜、1981年在我国相继成功地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这一突破性进展使我国也使全世界对这种疾病的研究和防治跨进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已有对世界不同地区从不同宿主动物以及从病人分离的相关病原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组的不同毒株的抗原分析。以及对其中几个代表株病毒进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已初步确定这类病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燕  王俊  李芙蓉  刘红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1):524-525,527
[目的 ] 通过病原学研究为出血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 用病原学、血清学、RT -PCR、序列测定技术对我省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地理流行病学、疫区类型及新型新亚型进行分析。  [结果 ] 我省共分离出血热病毒 3 2株 ,涉及 9种宿主动物 ;气溶胶可传播实验动物型出血热 ;山林地区存在新型出血热病毒。  [结论 ] 我省是多宿主多传染源的出血热疫源地 ,以姬鼠型为主 ,流行季节以秋冬季为主 ,呈单峰型 ;山林地区存在新型出血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20.
尼帕病毒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于1999年分离自马来西亚的Nipah镇,属于亨尼帕病毒属成员。尼帕病毒病是由尼帕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最早于1998年在马来西亚暴发,之后在新加坡、孟加拉国引起流行,2018年印度尼帕病毒病疫情暴发,再次引起关注。尼帕病毒病对人和动物致死率较高,可引起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本文主要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致病机制、病理学表现、实验室诊断和防控等方面对尼帕病毒及尼帕病毒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