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调理脾胃验治肿瘤病案体会本院附院中医科袁淮平中医认为肿乃肿大有形,瘤是留滞难去;癌则坚硬如岩.其病理机制多由情态失调,过度劳伤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以致气滞血停、成淤成积,为肿为瘤为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气不足则脾胃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2.
马骏运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为神之使,又为血之帅。人以气为主,息息相运,连续不断。气盛则盈,气衰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乱。气病即气机的逆乱和功能的盛衰。脾胃为中焦枢纽,气病每多。如脾胃气滞可见脘腹痞满疼痛,脾胃气逆可致呕吐呃逆,痰气交阻可见噎膈反胃,抑或是脾胃虚弱者,亦多夹胃纳呆滞、气...  相似文献   

3.
一、在认识脾胃病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同时要注意有方有守。脾为多气少血之脏,脾阳主气,脾阴为血,阳为用,阴为体,气血随阴阳消长而变化。气多于血,则脾之升运正常。若劳倦伤脾,反致血多,则以阴从阴,阳为之不足,此时脾  相似文献   

4.
明代医家周慎斋所著的《周慎斋医旨》等书,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五行学说,脾胃内伤学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对脾胃内伤学说,慎斋用五行学说阐释阴火病机,认为阴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调、五行生克制化失常而引动肾中元气所致。阴火上冲为脾胃内伤发热之因。重视脾胃气机升降、气血、阴火三者之问的内在联系,强调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之气的升发,气虚、气陷不但可致阴火上冲,而且可使阴血干枯、痰血凝滞。针对脾胃不足、气血亏虚、阴血炽盛的轻重,酌情选用升阳泻火、补气、补血、气血并补之剂治疗脾胃内伤发热。提出病后调理脾胃,立甘淡平补之法补脾阴。  相似文献   

5.
血是循行于脉管中的赤色液体,它富含营养,对全身各脏器起濡养作用,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的化生是否充足,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读阅有关血之生成的论述,多言营气和津液为其主要成分,而急略了血这一精华物质复杂的化生过程。本文旨在从五脏功能的角度,谈谈血的生成。文中引经据典,结合临床,充分阐述了五脏在血之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血之本在肾,血之充在脾胃,肺调节血的生成,心阳化赤成血,肾精归肝化血。进而提出,血的化生靠五脏的协同作用,血的生成充足与否,与五脏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悦脾汤为来作民教授积50年临床经验,用以调理小儿脾胃而创制。伤者,喜也;悦脾者,即使脾悦,乃今呆滞之牌上喜悦而行正常之升清、运化、统血等功能。悦牌汤专为调理中焦脾胃而设,是调脾之基础方剂。本方加减可治疗多种疾病。祖国医学认为:牌为后天之本,胃万水谷之海。胃气现则受纳如意,脾气旺则运枢自如。脾胃协调,则清气得升,水谷精微格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浊气得降,糟粕下行大肠,沙滚下输膀眈。诸多病因损伤脾胃,脾胃炎调,枢机不利,百疾顿生。因此,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常人及患者均是十分重要的。悦脾汤即为调理中焦际…  相似文献   

7.
浅谈营卫之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营卫之气对血的固摄作用牛阳1李熳2时银英1血在脉管中流布全身,环固不休,全赖气之推动与固摄作用。对气的这种固摄作用,一般多高度地概括为“脾统血”[1]。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气的这种固摄作用,正是通过脾胃化生的营气、卫气的直接作用而实现的。如《灵枢...  相似文献   

8.
脾胃湿热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湿热的产生是以水湿为基础的。水湿可以自外而入,亦可以由内伤而生;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热与湿合,而成湿热之证。脾胃功能在三焦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肾脏病形成来看,由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湿热者为多,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多见有中焦湿热之象;在肾功能损害以至肾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多因湿热之邪留于三焦,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而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调理脾胃是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血瘀这一病理愈来愈引起医家的重视。对与血瘀有关之脏腑,人们多重视心、肺、肝等脏,因心主血,肺主气,而气为血帅,肝藏血而主疏泄。若心肺之阳气不足,或肝失疏泄而气滞等,均可致血行不畅而瘀。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流经脾胃的血液十分丰富,若脾胃发生病变,亦极易影响血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脾胃病变与血瘀的关系进行浅论。  相似文献   

10.
西医学谓之"胃病",一般可以归人中医学之脾胃病证进行辩证论治.而脾胃共处中焦,为升降之枢轴.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而主升;胃为阳土,得阴自安而喜降.因此,脾胃病证之治疗,当以调理升降为重心.本文之标题"胃病理血",看似标新立异,实则新瓶陈酿,何哉?<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言脾胃之生理也,有生理必有病理.证诸临床,胃病之血证并不鲜见,则胃病理血之治法,自有其实用价值矣.  相似文献   

11.
女子以血为本,血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血来源于脾胃。因此,脾胃与女子月经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在月经的生理、病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调理脾胃在月经病的治疗中尤其重要。本文就脾胃与月经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调理脾胃在治疗月经病方面的应用,略谈个人粗浅的认识。一、脾胃与月经的生理、病理关系脾胃共居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分工合作,化生气血,内灌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女子的经水是血所化生,而血的生成、统摄和运行,有赖于气的生化和调节。因此,在产生月经的机理上,血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运行血的动力,而气血的化生均源于脾胃。脾又统血,脾气健旺则统摄有力,血循常道,维持正常的月经。所以古人曰:“妇人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调治冲脉古方,分析用药规律特点,探讨冲脉与阳明的隶属关系。方法筛选调治冲脉古方,统计高频药及药组,分析性味归经、功效等规律,结合冲脉的中医经典理论探讨冲脉与阳明的隶属关系。结果收集方剂415首,涉及中药274味,以调补气血为主,归经以脾(胃)经为最;药性偏温;药味以甘为主,甘入脾胃,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等理论较为一致;而冲脉为一身气血之要冲、为血海,诸药以气血为中介经由阳明奏效于冲脉,说明冲脉与阳明的关系密切。性味归经直接说明了与脾胃的直接关系,且胃为阳府,五行属土,而喜甘温,说明调治气血、脾胃对冲脉疾病有重要作用。结论冲脉隶属阳明,通过阳明胃气血充盛,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或调治冲脉病。  相似文献   

13.
白茅根在眼科热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茅根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简称茅根,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清热,原血、止血、利尿之功。本品味甘而不腻隔,性寒而不防胃,利水而不伤阴。《本经》有“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之说。《本草求原》谓“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本草纲目》载“止吐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胆,解酒毒。”笔者认为:大凡眼科用药不可太偏寒凉。白茅根是眼科较为理想的清热、止血之品。在临床上常用本品为主,辨证配伍它药,治疗多…  相似文献   

14.
脾胃系统疾病,大多由中焦滞郁失畅所致,病机多为气机不畅,因脾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于经络则为络属关系。脾胃共成生化气血之功,以共同完成饮食消化,吸收及水谷精气之输布。脾胃之间阴阳相和,润燥相济,显示出其“升降相因”的气化关系。其生理相互联系,亦使病理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清新之气不能上升,致使胃之受纳与和降受到影响,而见之脘腹胀满,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燕 《中原医刊》2005,32(12):61-61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和黏膜均可出现瘀点、瘀斑,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的改变。病因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与感染、药物、食物、花粉、尘埃有关,临床上多见于儿童,但也可见于青壮年和成人。中医多将其归属于“血证”、“紫斑”、“肌衄”的范畴,认为多由外感风湿热毒之邪,内伏血分,迫血妄行或禀赋不足,素体气血亏损,脾胃气弱,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而致。我院病区于2002年3月-2003年9月收治过敏性紫癜患者4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二、和脾胃、益气血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人之一身所需供给的营养物质,大都要依靠脾胃运化输布,不断补充。脾胃的运化功能强,则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如果脾胃虚弱,运化不良,则营养缺乏,气血不足,精神疲乏,易于衰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以升为常,胃气以降为顺;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这是脾胃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脾胃失和,上逆则为呕吐、恶心;下陷则为泄泻、脱肛。长期脾胃气虚,营血生成不足,或者统摄功能失常,出血不止,可见血虚之证。又有情志抑郁,也会影响脾胃气血不和者。遇有这些情况,当以和脾胃、益气血为主要治疗方…  相似文献   

17.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经云:"谓之肠癖,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本病多由于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18.
湿热病为温病常见类型,由外感湿热邪气所致。因湿土之气,同类相求,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所以,湿热病易造成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症状而以脾胃为中心。因此,对本病的治疗,明以前医家多从脾胃论治,至叶天士始开分消湿热之法,将宣肺法引入湿热证治,后经薛生白、吴鞠通等温病大家的临证总结发挥而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9.
赵清理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举隅刘永业,赵安业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赵清理,/中医师,胃脘痛/中医药疗法,医案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州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有病,多由气血、阴阳、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治疗当宜调整,使之归于平衡即可。胃脘痛一证,...  相似文献   

20.
万全《幼科发挥》重视脾胃思想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略述万全重视固护小儿脾胃之气。万全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故提出“调理脾胃,医中之王道”的观点。万全强调:强脾胃宜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并取中和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