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慢性牙周炎相关菌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刚  吴坚  陈月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239-3240
目的:通过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分析,为慢性牙周炎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普通细菌培养和厌氧菌培养,通过涂片染色、菌落形态、生化鉴定进行微生物学分析。结果:8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检测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患者多为厌氧菌感染且多数为厌氧菌和需养菌的混合感染,其中最多见为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福赛类杆菌(Bacteriodesforsythus,Bf)、核梭杆菌(ubacteriumnucleatum,Fn)、产黑色素普氏菌(Prevotellamelaninogenicus,Pm)。结论:临床诊断与治疗慢性牙周炎,应更多开展厌氧菌的检验,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群分析对探索早期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牙周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色素菌群在成人牙周炎龈下区的分布特点,为选择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厌氧培养技术对30例成人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进行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2例牙周健康为对照者,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成人牙周炎龈下区产色素菌群中,除公认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以及产黑色素普氏菌外,还有一定的其他非解糖卟啉单胞菌,阳性率达70%,而健康者阳性率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药敏试验表明,产黑素杆菌群中,95%以上的菌株对氯洁霉素、红霉素、甲硝唑敏感。结论为治疗牙周炎提供了选择药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感染和细菌性阴道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48例细菌性阴道炎和47例阴道健康患者.采集其阴道分泌物和牙周龈下菌斑,通过DNA提取和二步PCR的方法检测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sdenticola,T.d)、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nigrescens,P.n)、微小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P.m)、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和直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rectas,C.r)在其中的分布情况.同时记录社区牙周指数规定牙位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结果 实验组的牙周病患病率、PLI、BOP和CA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在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均检测出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T.d在实验组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7种微生物在2组之间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牙周病患病率较高;8种牙周致病菌可能是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的常驻菌群.T.d感染可能与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的细菌学特点及其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应用细菌学厌氧培养、PCR检测技术 ,对 42例 2型糖尿病慢性牙周炎患者和 2 1例健康人的龈下菌斑进行专性及兼性厌氧培养并计数。发现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的龈下细菌中牙周优势菌为产黑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 ;产黑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数量随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而增加。提示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的龈下菌群以厌氧菌为主 ,龈下菌斑中致病菌数量与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3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中3种厌氧微生物(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并探讨唾液中3种微生物的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48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患者和25例非牙周炎者的非刺激性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应用PCR技术检测两种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结果:3种微生物在AgP组、CP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牙周炎组(P<0.01)。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AgP组100% vs 100%,CP组93.8% vs 93.8%,非牙周炎组为32% vs 48%。福赛坦氏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6% vs 88%,CP组97.9% vs 89.6%,非牙周炎组为32% vs 24%。齿垢密螺旋体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4% vs 86%,CP组89.6% vs 70.8%,非牙周炎组12% vs 16%。3种微生物在同一患者两种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高。唾液中存在3种微生物均与牙龈出血指数密切相关,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OR值高达13.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广泛存在于AgP和CP患者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唾液样本可以用于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一)疾病概述 1.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牙周炎曾被称为成人牙周炎、慢性成人牙周炎、边缘性牙周炎、单纯性牙周炎. 病因:始动因素为菌斑微生物,主要为龈下菌斑中的大量毒力强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中间普氏菌、核梭杆菌及螺旋体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牙周炎患者的唾液、龈下菌斑中三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唾液样本用于检测微生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40例,慢性牙周炎(CP)患者36例,非牙周炎者30例,在非刺激性情况下取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对两种样本中的福赛坦氏菌(Tf)、牙龈卟啉单胞菌(Pg)、齿垢密螺旋体(Td)进行检测。结果:AgP患者、CP患者检出Tf、Pg、Td率高于非牙周炎者(P<0.05),有显著性差异。Td在CP患者龈下菌斑样本的检出率高于唾液样本(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福赛坦式菌、牙龈卟啉单细胞、齿垢密螺旋体三种微生物在AgP和CP患者的龈下菌斑以及唾液中广泛存在,并且他们的检出状况与受试者牙周指标存在相关性,因此唾液样本同样可用于三种微生物的检测,并且可在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取样时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与慢性牙周炎患者(chronic periodontitis,cP)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 收集50例CP患者及50例CP合并CHD患者的龈下菌斑,提取细菌DNA以巢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法检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ficola,Td),并比较6种微生物在CP及CP合并CHD患者物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结果 CP组细菌检出率为:Pg 98%,Pi 92%,Fn 88%,Aa6%,Tf92%和Td98%;CP合并CHD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 100%,Pi 94%,Fn 80%,Aa 14%,Tf96%和Td98%,2组间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组及cP合并CHD组的龈下菌斑中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唾液取代龈下菌斑采集牙周致病菌样本的可能性。方法选择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各36例,应用16SrRNA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福赛斯坦纳菌(T.f)。以21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a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0%,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在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0%,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91.67%,与对照组的30%和51.7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f在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91.67%、91.67%和85.71%;在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67%和71.43%;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是龈下菌斑样本的集合,可以取代龈下菌斑用于采集细菌样本检测牙周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王多艺 《吉林医学》2024,(4):820-822
目的:探究妊娠糖尿病(GDM)孕妇龈下菌群的分布情况、牙周健康指数与牙周病的关系。方法:选取甘州区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GDM患者作为试验组,并且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龈下菌群分布、牙周健康指数的差异,同时评价GDM孕妇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附着丧失水平、牙周袋探诊深度、牙周炎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中间普氏菌(Pi)、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塞斯坦纳菌(Tf)、齿垢密螺旋体(Td)、伴放线聚集杆菌(Aa)、具核梭杆菌(Fn)等龈下菌群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5%、91.25%、87.5%、83.75%、81.25%、7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i、 Pg、Tf、Td、Aa、Fn等龈下菌群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75%、17.5%、21.25%、23.75%、33.75%、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孕妇牙龈指数(GI)(1.52±0.21)、龈沟出血指数(SBI)(1.91±0.15)、附着丧失水平(AL)(0.75±0.12)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GI(1.13±0.14)、SBI(1.3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分析P. gingivalis的生长特性。方法 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临床龈下菌斑标本并行厌氧培养,采用PCR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P. gingivalis,分析检出率;观察P. 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菌落特征和生长特点,分析生物学特征。结果 从35名采样对象的146个龈下菌斑标本中分离获得6株P. gingivalis临床菌株,分别命名为L2、L3、L4、L5、L11、和L12;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的检出率为27.4%,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部位的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86.7%,探诊深度为4~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5.6%,探诊深度>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6.0%。L2、L5、L11和L12在BHI平板上培养1周后均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而L3和L4在培养1周后形成灰色菌落,10 d后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L2、L4、L5和L12在传代30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期,L3和L11则在传代6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结论 P. gingivalis是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优势致病菌之一,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位点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且随着牙周探诊深度的加深,检出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 gingivalis各临床菌株的生长存在差异,提示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不同牙周状态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唾液酸酶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唾液酸酶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Clustal W将PG0352编码的氨基酸与已知功能的氨基酸做同源比对,明确编码唾液酸酶的基因,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例,PCR检测唾液酸酶基因,RT-PCR法比较不同条件下唾液酸酶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同源比对结果显示PG0352含有3个唾液酸酶基因特有的功能基序.病变重部位、病变轻部位及健康部位P.gingivalis的检出率分别为85.70%、76.19%和40.00%,唾液酸酶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1.67%、87.5%和87.5%.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唾液酸酶表达水平高于病变轻部位和健康部位(P<0.05).结论 PG0352编码唾液酸酶,P.gingivalis唾液酸酶的表达水平与牙周状态有关,推测P.gingiwlis唾液酸酶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Fimbrilline(fimA)基因分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高原人群(海拔3700m,高原组)和平原人群(海拔400 m,平原组)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16S rRNA PCR法分别检测高原和平原组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应用fimA基因引物特异性的PCR方法对P.gingivalis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高原组检测出P.gingivalis 77例,平原组检测出70例,高原组检出率高于平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组牙周炎P.gingivalis各fimA基因型总检出率:Ⅰ型27例(35.1%),Ⅰb型24例(31.2%),Ⅱ型66例(85.7%),Ⅲ型10例(13.0%),Ⅳ型16例(20.8%),V型未检出,其中,ⅡfimA型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组样本中,Ⅰ型13例(18.6%),Ⅰb型21例(30.0%),Ⅱ型39例(55.7%),Ⅲ型8例(11.4%),Ⅳ型19例(27.1%),V型未检出,其中,ⅡfimA型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原组ⅡfimA型基因的检出率比较,高原组的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高原组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的fimA基因型以Ⅱ型为主,且检出率高于平原组,但同时存在多态性,可能与高原地区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感染与NLRP3、L-1β及IL-18在牙周膜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选取诊治慢性牙周炎需进行拔牙治疗的患者50例及50例牙周健康人群,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龈下菌斑Pg,慢性牙周炎患者拔牙后取得牙周膜组织进行牙周膜细胞培养,取部分细胞用Pg标准株感染,部分不做感染处理,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NLRPS蛋白表达,以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IL-1β及IL-18表达。 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Pg阳性率为84.00%,高于牙周健康者的22.00%,探诊深度5、6、7 mm慢性牙周炎患者Pg浓度分别为4.38±0.81、4.79±0.76、5.47±0.63,高于牙周健康者0.38±0.12、0.46±0.15、0.72±0.20(P<0.05);Pg感染牙周膜细胞中NLRP3及IL-1β、IL-18表达量分别为(1.25±0.12)、(1 820.42±425.57) pg/ml、(311.55±45.70) pg/ml,明显高于未人工Pg感染牙周膜细胞(0.74±0.08)、(1 138.65±350.76) pg/ml、(124.70±42.54) pg/ml (P<0.05)。 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Pg感染率及感染菌量均较高,Pg感染可引起牙周膜细胞中NLRP3、IL-1β、IL-18表达的上调,这可能是Pg引起慢性牙周炎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我国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P.gingivalis 16S rRNA和5种五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PCR法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P.gingivalis的分布;记录取样牙六个位点(近颊、颊正中、远颊、近舌、舌正中、远舌)的牙周临床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结果16S rRNAPCR,P.gingivalis检出率为88.1%。大多数受检牙龈下菌斑只检测出一种fimA基因型(65.1%),ⅡfimA的总检出率最高为43.8%,其次为Ⅳ fimA,检出率为40.4%;ⅡfimA型和ⅣfimA型P.gingivalis在轻中度和重度牙周组的检出率均最高。结论ⅡfimA型和ⅣfimA型P.gingivalis是我国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优势菌株,表明Ⅱfima型和ⅣfimA型P.gingivalis与我国人群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福赛类杆菌在牙周健康者龈沟液中、慢性牙周炎病人牙周袋内、种植体周围炎病人种植周围袋内的含量及其与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58名牙周健康者、60例慢性牙周炎病人、56例慢性种植体周围炎病人龈下菌斑,采用免疫荧光定量16S RNA PCR方法检测福赛类杆菌的含量与分布。结果牙周健康者龈沟内福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为8.62%,平均Ct值为0.0122±0.0000;慢性牙周炎病人龈下菌斑福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为81.67%,平均Ct值为0.0356±0.0018;慢性种植体周围炎病人龈下菌斑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为85.71%,平均Ct值为0.0563±0.0021。结论:种植体周围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与福赛类杆菌的感染有相关性,种植体周围炎、慢性牙周炎的发病机理可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替硝唑口腔贴片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白介素(IL)-6、8、1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等牙周基础治疗,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替硝唑口腔贴片5 mg/(片·牙),连用7d.对照组除不使用替硝唑口腔贴片外余同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d后龈沟液中IL-6、8、10水平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7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龈沟液中IL-6、8水平[(2.25±0.64)、(7.12±1.74)、(3.71±0.91)、(9.13±2.19)ng/L]较治疗前[(5.03±1.45)、(12.65±2.92)、(5.11±1.61)、(12.27±2.84)ng/L]均明显下降,IL-10水平[(6.92±1.54)、(4.16±1.26)ng/L]较治疗前[(2.61±0.62)、(2.84±0.71)ng/L]明显上升(t=3.34、2.89、3.75、2.18、2.14、2.31,P<0.05或P< 0.01),且观察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1.64、1.28、1.66,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8.57%)明显优于对照组(65.71%)(x2=5.19,P< 0.05).结论 替硝唑口腔贴片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慢性炎性破坏,降低龈沟液中IL-6、8水平,提高龈沟液中IL-10水平,从而减轻牙周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