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头痛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理不详。1938年Graham等[1]提出偏头痛的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是由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血管扩张引起的。虽然以后提出神经学说、体液学说及免疫学说等,但是最终均导致脑血管的异常舒缩反应引起头痛发作。有关偏头痛的...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患者脑电图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呈慢性反复发作病程,其发病率约5%~10%,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年以来,人们应用血管源学说、神经源学说以及神经血管反射学说等解释其发病机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满地解释偏头痛的发病机理[1]。为了探讨偏头痛患者脑电图的特点,我们对1  相似文献   

3.
麻继红  田军彪 《临床荟萃》2011,26(19):1715-1716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以头痛和自主神经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其患病率约为15%~25%[1]。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为认同的是血管源性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作与脑血管的舒缩异常有关。经颅多普勒是一种无创性检测颅内大动脉血流变化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血管源学说认为:典型偏头痛先有颅内动脉收缩,局部脑血流减少,引起视觉改变、感觉异常或轻偏瘫等先兆症状,继而颅内、外动脉扩张,出现头痛.笔者运用逍遥散加味治疗偏头痛49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是一种以间歇性头痛发作伴有自发性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1],对其发病有血管说、扩散性抑制说、5-HT说、三叉神经血管说、线粒体机体异常说、镁缺乏说等学说。[2]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发作时头痛剧烈,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血管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国内外尚未能建立一种公认的能完全模拟偏头痛发病过程的模型。目前,被大家认可的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包括血管源性学说、神经学说及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等,人们依据这些学说建立了离体及在体的血管性偏头痛模型、皮层扩布性抑制的皮层刺激模型、三叉神经离体培养模型、硬脑膜神经源性炎症模型以及硝酸甘油模型,此外还有5-羟色胺耗竭模型、基因相关模型等多种偏头痛模型。现就近年来常用偏头痛实验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归纳、探讨这些模型的造模方法、理论依据及模型特点,为今后偏头痛研究模型的选择、开发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7.
谢华  何丽丽  李小燕 《临床医学》2005,25(11):74-74
偏头痛是影响飞行员战斗力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年来一直是航空生理专家主要攻关课题之一,就其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定论。一般认为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疾病。偏头痛的血管原性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作与脑血管的舒缩异常有关。偏头痛的先兆期为颅内血管收缩,头痛期为颅内血管扩张,但是,血管原性学说难以解释偏头痛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TCD是一种简便、非损伤性可直接取得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动态信息的先进技术,对涉及颅内动脉血流状态改变的疾病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有资料报道利用TCD检查分析偏头痛患者发作期的脑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通常认为偏头痛是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引起的颅内血管及神经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慢性复发性头痛。我科近5年来采用氟桂利嗪合并内服中药治疗偏头痛236例,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搏动性头痛或胀痛。目前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其主要是血管、神经和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前认为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血管疾患,颅内血管收缩同时颅外、颅内血管扩张导致波动性的头痛产生[1]。检查可见颞动脉隆起,搏动增强,压迫后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神经紊乱性疾病,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其发病机制。近年来主要有3种理论:一是血管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与颅外血管扩张有关。二是神经元学说,认为偏头痛是由不同神经递质介导的脑内不同区域神经元活动所致。重点是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现象,用皮层神经元扩散性去极化解释偏头痛先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当前偏头痛的实验模型多是基于血管源性学说、皮层扩布性抑制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基因(遗传)学说等发病机制而建立,实验模型多选择大鼠,本文以发病机制学说为分类依据,对当前国内外偏头痛实验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硝酸甘油型偏头痛模型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之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影响因素多样,因此给研究带来很多困难。目前,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假说有几种,但无论哪种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其临床表现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尽管如此,人们为探讨偏头痛的防治方法,针对其发病机制,已设计出多种偏头痛动物模型,各有优点和缺点,其中硬脑膜神经炎症模型与目前较为完善的偏头痛发病机制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比较吻合,故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肯定,成为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首选。但该造模方法对手术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对动物的损伤较重,影响因素较多,在短期内不能大量复制。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原发性头痛,以单侧或双侧发作的中重度头痛为主要特征,偏头痛患病率高,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神经影像学为探索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起到了推动作用,多模态MRI以能综合分析检查部位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状况运用于偏头痛研究中。作者主要基于偏头痛的不同MRI研究方法,综述当前对偏头痛的MRI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以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或双侧头痛为特征。本病常由疲劳,情绪紧张诱发,饮酒,吸烟可加重,病状多变,每次历时几小时到几天,呈周期性发作,儿童发病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又称原发性帆管神经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头痛为特征。青壮年期患病率最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50%有家族史。偏头痛发病率高,反复发作,每因气候、精神因素、妇女经期、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本病属中医学“头风”、“脑风”、“少阳头痛”等范畴,针灸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辨证施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神经递质、免疫因素等有关。其特点为原发性,中或重度,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多见于年轻女性,可反复发作,自行缓解,随年龄增长有自愈趋势,可有家族史。本病虽不能危及患者性命,但发作期却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该病在中医学中属于头痛、头风、脑风、偏头风范畴。中医药对偏头痛的防治历史久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根据历代医家和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诊治经验,认为:偏头痛在发作期多以实证或本…  相似文献   

17.
近年偏头痛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一侧或两侧颞部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视觉紊乱等症状,中医学又称为偏头风,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尤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该病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西医除对症处理以外,目前尚无理想的根治措施.针灸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现就近几年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原发性疾病,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为10%~15%,我国发病率为5%~10%,2/3以上的偏头痛患者为女性。偏头痛的常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和畏光等,不少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达数天。该病病程久且呈反复、间歇性发作,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偏头痛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多数偏头痛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郁秀琴  任增贵  王美荣 《疼痛》1999,7(1):20-2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患病率占人口10%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发病时患非常痛苦。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很多.有中药,也有西药,但没有很特效的药物。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我院于1993年6月~1996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用中药复方羊角胶囊和西药西比灵联合治疗偏头痛,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病因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偏头痛可分多个型,其中无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80%,其头痛典型特征为偏侧分布、搏动性性质、中或重度程度、日常活动加重头痛,伴随恶心和(或)畏光、畏声。反复发生的头痛,每次持续4~72 h[1]。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有统一的理论解释,各国学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神经血管假说、皮层扩散抑制假说、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方面[2]。有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头部血管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