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钛网加强的BMSC/珊瑚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钛网加强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 /珊瑚复合物对下颌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体外培养兔BMSC,经扩增、诱导分化后复合角孔珊瑚,植入自体下颌骨缺损区,修复骨缺损,并采用钛网固位和加强,植入 6、12周后进行X线观察和组织学检查,观察骨形成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 (BMSC) /珊瑚复合物有很强的成骨作用。实验组X线观察有骨形成,组织学染色证实有新骨形成,骨磨片显示钛网和新骨获得良好的骨愈合。结论:钛网 /BMSC/珊瑚复合物可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活性胶原基纳米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HAC)及活性胶原基纳米骨(AnHAC)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依据。方法:犬下颌骨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分别采用植入nHAC、AnHAC、自体牙槽松质骨及不植入任何材料4种不同方法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术后6周、12周,采用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结果:两组实验动物中,除空白对照组外,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1)nHAC组:术后6周已有新生骨小梁形成,术后12周修复骨缺损,种植体边缘可见较多新骨形成;2)AnHAC组:成骨过程较早,术后6周即有较多新生骨组织出现,术后12周新骨组织与宿主骨完全融合,并与种植体表面形成广泛的骨性结合。结论: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可良好地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复合rhBMP-2后效果更佳。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钛网加强的BMSC/松质骨基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钛网加强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松质骨基质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方法:体外培养兔BMSC经扩增,诱导分化后复合同种异体松质骨基质,植入自体下颌骨缺损区,修复骨缺损,钛网固位和加强,植入6周、12周后经X线,组织学检查,观察骨形成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BMSC)/松质骨基质复合物有很强的成骨作用,实验组X线观察有骨形成,组织学染色证实有新骨形成,骨磨片显示钛网和新骨获得良好的愈合。结论:钛网加强的BMSC/松质骨基质可诱导修复兔下颌骨缺损,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证冷冻自体下颌骨复合髂骨移植后延期种植的可行性。方法16只成年雄性杂种狗,制备下颌骨双侧骨缺损,左侧行冷冻自体下颌骨骨块的原位再植并结合髂骨松质骨移植,即复合移植组(composite transplantation group,CTG),右侧缺损行自体髂骨块移植即髂骨移植组(iliac transplantation group,ITG),术后3个月分别在两类骨块上植入IMZ TPS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3、6、9、12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取材,采用数字化X线片对种植体与颌骨结合界面进行灰度定量分析,组织学观察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各期种植体周围均未见吸收性骨质密度减低影像。骨一种植体界面灰度定量分析显示,种植体植入两类移植骨3、6和9周时,其界面骨质密度改变差别明显,复合移植组明显优于髂骨移植组;种植体植入12周时,两组界面骨质已无明显差别,两类移植骨均与种植体有良好的骨结合,其骨愈合方式基本相同。结论冷冻自体下颌骨复合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并延期植入牙种植体后,二者可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5.
异体部分脱矿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异体部分脱矿骨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在实验动物成年犬的双侧下颌骨下缘造成连续性骨缺损。实验侧的骨缺损上植入异体部分脱矿骨,对照侧植入自体新鲜皮质骨。在术后1、2、4、6、12月取出下颌骨,进行大体、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异体部分脱矿骨被新生骨取代,未见吸收。结论 异体部分脱矿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诱导能力和较高的机械强度,能取得与新鲜自体骨移植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即刻种植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植骨与否对骨结合的影响,建立一种符合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特点的动物模型。方法:以成年Beagl e犬为实验动物,拔除犬双侧下颌P2、P3、P4牙。于远中根拔牙窝的远中距牙根间隔5-6mm处预备种植窝,即刻植入种植体。植入种植体后保证沿下颌骨长轴向骨缺损范围达3-4mm。骨缺损区不植入骨粉,直接用胶原膜覆盖为实验组。骨缺损区植入骨粉并覆盖胶原膜为对照组。于术后3个月末处死动物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缺损处到3个月时均被新生骨充填。组织切片染色镜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处可见大量骨细胞,骨改建基本完成。结论:种植体与拔牙窝内壁之间的3-4mm范围骨间隙即使不植骨,也会有新骨生成、并且可以与种植体表面发生骨结合。成功构建了与临床即刻种植骨缺损相似,并可作为研究即刻种植骨界面骨性结合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钛网加强的珊瑚/成骨细胞复合体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情况。方法:在羊下颌骨上造成3.5cm×1.5cm大小的骨缺损,缺损中植入钛网/珊瑚/成骨细胞,并设单纯珊瑚颗粒植入作为对照组。术后4个月取材,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X线观察示实验组骨密度增加,大体观察见下颌骨下缘连续性恢复。4个月时,羊下颌骨缺损完全修复,组织学检查见支架中有大量新骨形成,并与钛网相融合。对照组X线检查示透光增加,组织学检查见吸收明显。结论:利用钛网加强的方法可以有效修复下颌骨矩形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及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PRF)、海奥生物膜联合骨粉用于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缺损处早期引导骨生成的能力。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大白兔9只,在其双侧下颌骨下缘上2mm做圆形骨缺损,A组植入骨粉后覆盖PRF,B组植入骨粉后覆盖海奥生物膜,C组植入骨粉。术后2,4,8周分期分组处死动物,取下颌骨缺损植骨区标本。标本行大体观察、CT及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大体观察,骨缺损区早期骨愈合坚硬度A组>B组>C组。CT观察,骨缺损区骨密度早期A组>B组>C组,统计学分析,2周、4周时A组B组C组之间骨密度值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8周组A组B组无统计学差异,与C组分别存在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同期比较A组新生骨组织及再生血管化均优于B组、C组,新生骨排列较B组、C组规则。结论:PRF在骨缺损的修复中能够促进新骨的形成,提高新骨形成的时间和质量,对引导成骨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PDLLA/TCP复合物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探讨该复合物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在60只大鼠一侧下颌骨体部形成下颌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PDLLA组,PDLLA/TCP组及空白对照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第2、4、8、12、16周分批处死各组大鼠,取下颌骨观察缺损部位愈合情况,并行X线检查、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创口观察显示术后第1周,各组大鼠伤口愈合良好,创周皮肤无红肿,无脓肿形成.术后第2周,空白组1例在手术部位出现炎性包块,后自行吸收,未形成瘘道.后期各组大鼠伤口均正常愈合.组织学观察显示PDLLA/TCP组和纯PDLLA组早期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随后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将材料分隔成块状,缺损区出现大量新生骨岛,同时可见丰富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PDLLA/TCP组新骨形成速度快于纯PDLLA组,空白组新骨形成数量明显少于各材料充填组.结论:PDLLA及PDLLA/TCP复合材料均有较强刺激成骨的作用,PDLLA/TCP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效果好于纯PDLLA,更适合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0.
骨基质明胶和壳聚糖复合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基质明胶 (BoneMatrixGelatin ,简称BMG)对骨诱导形成作用影响 ,评价骨基质明胶与壳聚糖 (Chitosan简称CH)复合修复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在 80例Wistar大白鼠的下颌骨缺损内植入BMG/CH复合材料 ,并设空白对照。植入后 1周、2周、4周、8周行X线摄片 ,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区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BMG/CH复合移植是较为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其成骨方式为软骨化骨。结论 :BMG/CH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诱导作用 ,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并观察牙髓干细胞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骨再生能力。方法:将实验兔分为2组,分别拔除兔双侧下颌前牙,并在拔牙窝颊侧建立2 mm ×3 mm大小骨缺损区,即刻植入种植体。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实验组植入Bio-oss骨粉与牙髓干细胞( 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通过扫描电镜和HE染色观察评价植入后4周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结果:扫描电镜观察见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可见编织骨及骨小梁形成,种植体与牙槽窝间隙基本消失且与龈方间隙减小,周围松质骨密度增高。实验组HE染色切片见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牙槽骨部分胞质呈空泡状,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分布于骨小梁上,骨小梁致密且排列规则。结论:建立的兔下颌骨前牙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可为即刻种植方向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聚乳酸、自体血、rhBMP2复合体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寻找一种适合临床应用促进骨再生的新型材料。方法:家兔6只,随即分为2组,在每只兔的双侧下颌体部各形成一个方块形骨缺损,随机在一侧骨缺损处填塞rhBMP-2、自体血、聚乳酸复合体材料,另一侧骨缺损处不填任何材料作为对照,于2周、6周和10周行X线检查,于6周和10周分别处死动物,取缺损处标本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两组成骨状况及植入材料在组织内的反应。结果:X线检查及病理结果显示试验组骨缺损愈合快,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自然愈合的骨缺损,电镜显示该材料组织相容性好,无炎性刺激反应,可降解。结论:聚乳酸、自体血、rhBMP2复合体是一种促骨再生的新型生物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实际应用的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3.
Bio-oss结合Bio-gide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通过制作带有种植体的硬组织磨片,评价无机牛骨(deproteinized natural bovine mineral,Bio-oss)结合可吸收性胶原膜(bioresorbable collagen mambrane,Bio-gide)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引导骨再生作用及效果。方法:在免股骨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BLB种植体,并在其外侧壁制造标准骨缺损,A组在骨缺损处植入Bio-oss颗粒并在其表面覆盖Bio-gidt,膜,B组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1、2、4、6个月取样品,通过带种植体的硬组织切片进行骨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Bio-oss颗粒表面有新骨形成,随时间延长Bio-oss发生降解吸收,新生骨量增加,并与种植体表面形成骨性结合。结论:可吸收性胶原膜Bio-gide结合Bio-oss应用于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可以引导骨组织再生,重建缺损的骨组织,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评价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阳性对照(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骨缺损部位的影像学检查,次要评价指标为: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排异反应、骨代谢变化、骨感染征象。安全性评价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临床试验共入组40例受试者,完成试验39例,脱落1例。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影像学检查有效率:试验组89.47%、对照组95.00%。次要疗效评价2组材料植入后伤口愈合时间均小于12 d,2组均无排异反应、无骨代谢变化、无骨感染征象。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5.00%,对照组:0.00%。结论: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应用于拔牙术后牙槽骨缺损修复的疗效和安全性非劣效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  相似文献   

15.
柳麟翔  唐丽琴  陈键 《口腔医学》2012,32(10):625-627
[摘要] 目的 应用锥束CT(CBCT)评价引导骨再生术(GBR)在上颌前牙骨缺损病例位点保存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颗上前牙拔除后存在骨缺损的病例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其中A组9例拔牙窝及骨缺损处填充Bio-oss;B组9例填充Bio-oss,骨缺损处置Bio-Guide生物膜;C组10例自然愈合。术后6~8周、20~22周2次复诊,摄CBCT测量缺牙处唇舌向牙槽嵴宽度,行不同组间及组内的前后比较。结果 各组牙槽嵴宽度前后测量存在差异(P<0.05);A组与B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A、B组与C组间前后差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GBR术促进颊舌向骨组织再生,有利于骨缺损的恢复。通过位点保存技术能为拔牙后存在明显骨缺损的病例后期种植提供良好的种植条件;CBCT能为临床提供精确的术前术后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 Bio-Oss骨粉和齿贝骨粉修复拔牙窝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评估齿贝牙科骨粉在拔牙窝骨缺损修复中的可靠性。方法:以引导骨再生术(GBR)为基本原理,在小型猪拔牙区制造骨缺损,分别植入齿贝牙科骨粉及Bio-Oss骨粉。术后12周进行肉眼观察、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影像学检查测量骨缺损的成骨密度,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分析组织切片中新生骨在骨缺损区域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得出新生骨百分率,比较2种不同材料骨粉修复拔牙窝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12周,CT显示不同组的拔牙窝骨缺损完全被新生骨填充,2种骨粉修复骨缺损效果无显著差异。组织学切片显示,与Bio-Oss骨粉相比,齿贝骨粉填充骨缺损区成骨量略有减少,但两者差异不显著。结论:齿贝牙科骨粉在拔牙窝骨缺损修复中具有可靠性,有必要做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IL-6抑制剂在控制种植体愈合期炎症性骨吸收中的效果,为临床种植体炎症性骨吸收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牙,3月后于下前牙区常规植入登腾微型种植体(2.5×12 mm)一枚,随机分为4组。A组种植后不做处理,另外3组用两根4-0丝线栓丝在种植体颈部;其中B组栓丝后不做处理,C组栓丝后即刻在种植体颈部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D组在种植后即刻及1周后按8 mg/kg静脉注射IL-6抑制剂Tocilizumab。8周后处死动物,收集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行X线片及micro-CT扫描。结果:X片可见A、D组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骨吸收,B组垂直吸收约3~4个种植体螺纹,C组吸收约1~2个螺纹。Micro-CT分析可见界定范围内D组骨体积率最高,A组与C组次之,B组最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6抑制剂Tocilizumab可控制种植体愈合期炎症性骨吸收,可增加种植体周围骨体积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植入兔拔牙窝对牙槽骨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成实验组5只,阳性组5只,阴性组5只,拔除右侧上、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植入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阳性组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骨粉),并以自然愈合拔牙窝为阴性对照,用X线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价兔上下颌切牙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2、4周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为:实验组〉阳性组〉阴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均好于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和阳性组剩余牙槽嵴的相对长度变化及骨组织修复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PRF独立做为移植充填材料能够有效保存拔牙窝牙槽嵴长度,促进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牙槽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牙移动时压力侧的牙周改建情况,为组织工程技术在正畸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并扩大拔牙窝,建立双侧牙槽骨的超临界骨缺损,分别以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复合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单纯β-TCP支架进行右侧和左侧骨缺损修复。术后8周,选取6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评价2组的成骨效果。对剩余兔进行下颌两侧第二磨牙加力,近中向牵引4周。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2、3、4周各处死6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组织学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植骨术后8周,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牵引4周后,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大于对照组。牵引第2、3、4周时,实验组移动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s复合β-TCP支架能够良好地修复牙槽骨缺损,邻牙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再生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有加速牙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颌骨囊肿术中使用牛骨粉(Bio-Oss)/人工生物膜(海奥)联合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下颌骨囊肿患者12例病例,囊肿摘除后,分成2组,1组骨粉填塞,并用生物膜覆盖,另1组不作处理。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评估囊肿术后骨缺损处的骨质再生和改建情况。结果 骨粉/生物膜联合治疗组术后患者骨缺损区成骨较好。结论 下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使用骨粉/生物膜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