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7%),后壁4例(29%),外侧壁2例(14%).I、aVR和aVL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2.
对15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18例,室性早搏(PVCs)135例。成功率95.42%。有效消融靶点的表现形式:①激动顺序标测PVCs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领先30ms以上成功率高;②起搏时QRS波形态与体表心电图PVCs的QRS波12个导联上的形态相同成功率高,且有3种特征;③放电时PVCs或VT很快消失或出现同形PVCs增多或VT持续时间延长,频率增快,随即消失。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20例IVT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0.4±12.419~40岁。病史1~8年。心动过速频率146~240bpm。所有病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并行靶点消融。结果20例病人中,右室IVT9例,其中右室流出道VT8例,成功7例;希氏束下方VT1例,消融成功;左室IVT11例,其中间隔部VT10例,成功9例,左室游离壁VT1例,成功1例,总成功率90%(18/20)。18例术中成功诱发出VT,2例左室IVT患者术中未诱发出VT,采用起搏标测,记录到与自发VT心电图12导联完全一致的起搏心电图,消融3个月后,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室IVT应以激动标测为主,记录到最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P)或异常电位(AP)提示为成功的靶点,且术中能否诱发出VT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室IVT应以起搏标测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静脉系统(CVS)心外膜起源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和标测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49.08±15.26岁。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示频发PVCs或短阵VT。12例术中均先行心内膜标测,均未标测到理想消融靶点,考虑PVCs/VT源自心外膜,置入冠状静脉窦(CS)电极至心大静脉(GCV)、前室间隔静脉(AIV)。确定PVCs/VT起源于CVS后,应用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以15~30 W放电(温控43℃、盐水速度17~30 ml/min)。分析体表ECG特征。结果 10例即刻消融成功,消融靶点分别位于GCV(7例)、AIV(2例)、后侧支静脉(PLV)(1例),局部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早28.67±5.35 ms,消融部位阻抗212.8±45.2Ω;2例因消融导管无法到达AIV中段靶点,消融失败;无标测与消融并发症。PVCs/VT的QRS波时限为148.33±18.09 ms,起始部见"delta"波4例,最大偏差指数(MDI)0.67±0.27。PLV消融成功病例Ⅰ导联QRS波呈R型,另外9例PVCs/VT时的Ⅰ导联QRS波以负向波为主,其中5例GCV消融成功患者的Ⅰ导联QRS波起始部见q波(QWLⅠ)。GCV消融成功的PVCs/VT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胸前导联R波移行较早,移行于V1导联;AIV消融成功PVCs/VT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胸前导联R波移行于V3导联。随访1~10个月,1例PVCs 24 h 3 982个,余病例未见复发,成功率75%。结论QWLⅠ、MDI≥0.6是GCV起源的PVCs/VT重要诊断标准之一;约75%CVS起源的心外膜PVCs/VT可以经CVS安全、有效地进行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ASC)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和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学。方法 15例频发PVCs/VT患者经右股静脉进右室流出道行最早激动顺序和起搏标测,消融不成功或失败的病例,采用经右股动脉途径行电生理检查,于心室及主动脉窦内标测PVCs/VT时最早心室激动(EVA),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电生理检查特征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结果 15例PVCs/VT患者,1例患者PVCs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其体表心电图I导联为顿挫的R波,aVL为rSr波,消融靶点局部心室激动提前体表QRS波18ms,放电1次4s终止PVCs;余14例于左冠窦内标测到EVA,其体表心电图呈不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电轴右偏,I导联为QS、rsr、rs或rS波,II、III、aVF导联为高振幅R波,V6均无S波,胸前导联R移行区12例位于V1~V3导联,仅2例位于V4导联,V1或V2导联R波时程指数≥50%者10例(71.4%)、R/S波幅指数≥30%者11例(78.6%)。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左冠窦内标测到的EVA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VA-QRS时间)(45.1±8.0)ms,而5例消融未成功者EVAQRS时间为(26.4±5.9)ms(P0.05)。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PVCs/VT QRS波之前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1),窦性心律时于上述相同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QRS波之后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2),于消融靶点处放电1~3次,3~10s内终止PVCs/VT,消融后9例P2电位均延迟;5例消融未成功者,2例于标测到EVA部位记录到P1电位。随访6个月至8年,10例即刻消融成功患者无复发;另5例消融未成功者1例服用倍他乐克心悸症状明显改善,1例服用心得安,心悸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余3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于左冠窦内消融患者术后24h出现严重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经药物治疗5天症状消失,余患者在围术期及长期随访中无手术相关合并症发生。结论起源于ASC或其邻近组织的PVCs/VT,其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的特点,ASC内经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部分患者此类心律失常,应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3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12%,ILVT为92.9%,IRVT为98.4%,复发率为2.9%。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室后间隔部32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流出道9例,右室流出道60例、流入道1例。结论:IVT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估计其起源位置。IVT的RFC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采用激动标测寻找“最早”心室电位结合起搏标测(至少11/12导联相同)进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往往有效,然而少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PVCs/VT采用上述方法寻找“最早”心室电位结合起搏标测进行消融无效,而在激动相对延迟处,且起搏标测匹配并不理想或起搏标测不能夺获心室的情况下却可消融成功,现将4例消融成功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43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39.2±15.1(13~67)岁。经血液生化、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8例,室性早搏(PVC)35例。38例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VT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的。结果①间隔部起源40例,游离壁起源3例。42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7%,9例复发,再次标测消融后成功。②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③1例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其心电图虽具有RVOT起源的特征,但Ⅱ、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异常增高。结论RVOT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典型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aSO起搏标测软件(CARTO3,美国强生公司)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PVC)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RVOT PVC患者共21例,入选患者同时行激动标测和PaSO起搏标测。将激动标测最早点定义为A点,PaSO起搏标测相似度软件评分最优点定义为B点,消融有效点定义为C点。比较两种标测方法指导RVOT PVC射频消融治疗的准确度。结果患者术中激动标测取点数为(11.0±5.0)个,激动顺序标测显示最早激动部位电位提前体表QRS时限15~36 ms(27.3±5.6)ms。PaSO起搏标测取点数为(10.0±5.0)个,起搏标测最优点与自发PVC QRS相似度为94.3%~99.2%[(97.4±1.5)%]。激动标测和PaSO起搏标测在判断PVC内膜靶点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间距(5.9±3.1)mm比BC间距(5.1±2.7)mm,P=0.320]。激动标测最早点与PaSO起搏标测最优点之间的中位距离为7.7(2.6,16.7)mm。结论 PaSO自动匹配起搏标测软件指导RVOT PVC射频消融靶点的准确度不劣于激动标测。基于自动匹配运算的PaSO起搏标测软件不受术中PVC负荷的限制,可以客观、准确、快速地定位PVC起源点,从而实现PVC精准消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动脉窦(PSC)标测与消融在射频消融治疗形似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s)中的价值。方法入选70例体表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向下的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右股静脉进RVOT行电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证实为PSC或RVOT起源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电生理检查特征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结果 PSC起源VAs在体表心电图形态表现上与RVOT起源者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QRS形态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下壁导联R波直立。各PSC起源VAs体表心电图表现略有差异。60例(86%)患者激动标测最早激动点在PSC内,且成功在PSC内消融。约93%的患者于PSC内获得较好的起搏标测结果。其余10例患者最终消融成功靶点位于肺动脉瓣下RVOT后间隔部6例,前间隔4例。PSC内靶点电位领先体表QRS波(26.2±2.5)ms,远大于RVOT处标测结果(20.2±2.4)ms。结论 PSC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确定PSC内起源VAs约90%可在窦内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