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0-201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开展16个监测点的疫情监测工作,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年16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89%和0.40%,2011年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55.06%;耕牛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41%和0.81%,2011年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42.55%;2010年渔民感染率最高,2011年农民感染率最高;2011年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2.44%、78.95%和62.71%。结论与2010年相比,2011年湖北省国家级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2.
2008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血吸虫病疫情,提供制定防治策略的科学依据,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开展螺情、病情监测及晚期血吸虫病人救助。2008年,全省54个县的438个乡(镇)3751个村开展查螺,投工163145工,在21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96.05hm^2,解剖钉螺8182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查病199379人,未发现本地患者,但查到输入性病人13例。全省共救助晚期血吸虫病人1060例。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残存钉螺面积居高不下,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今后血防重点是查灭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近十年广西新发现的残存钉螺的分布特点及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查到残存钉螺年份长短将广西原血吸虫病钉螺孳生地分成三类,针对不同螺区分类,对原螺区及毗邻地区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案。结合血清学方法及粪便检查方法,抽样检查当地居地、原血吸虫病人及流动人口的监测检查工作,对监测结果进行考核。结果近十年来,广西发现5处残存螺点,分别位于玉林、靖西、宜州、横县等地,其中隶属南宁市辖区的横县发现残存钉螺2处。广西未发现本地血吸虫病人,流动人口监测过程中发现输入性病例23例,病人分别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4省,除2例为女性外,其余均为男性。职业则以干部、商人、民工(农民)、学生及武警新兵为主。结论广西虽然保持阻断传播标准的成果,但由于不断新发现残存钉螺及输入性血吸虫病例,广西仍然面临血吸虫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分析清新县2006-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东省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方案》,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对清新县2006-2010年的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查螺13hm2,未查获活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2人,未发现慢性或晚期病例。低年龄组(中、小学生)监测1122人,血清抗体阳性者10人,未查到血吸虫病人。检查流动人口2456人,抗体阳性者80人,查获血吸虫病慢性病人13例,其中虫卵阳性者2例。检查耕牛1900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牛只。结论目前清新县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今后要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西省余干县驾湖村2007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方法人群以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免疫学筛查,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家畜以顶管孵化法检测;4月上旬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法查螺,对查获的钉螺全部用压碎法检查是否阳性。结果共检查常住人口906人。阳性155人.阳性率17.11%;粪检阳性9人,阳性率5.92%,推算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01%。耕牛粪检60头,阳性2头,阳性率为3.33%。共查螺238只,无阳性钉螺。结论江西省余干县驾湖村皿吸虫病疫情监测点人、牛感染率和螺情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万州段血吸虫病及其潜在流行因素,为制定库区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在2005-2007年间选择重庆市万州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区域内,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及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钉螺与家畜感染输入情况的监测。结果本地居民无血吸虫病例报告,居民血吸虫病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78%,外出疫区返乡人员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10%,疫区来万州人员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97%。在万州段港口码头、船坞、沟壑、洲滩以及水生动植物的饲养繁殖场所开展钉螺输入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库区存在钉螺输入因素,但暂未发现有钉螺输入。库区117份牛血清IH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重庆三峡库区万州段存在着潜在血吸虫病输入传染源和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三峡成库后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为血吸虫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提示应重点加强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本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设立国家级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万州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状况。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血吸虫病其他相关因素。结果 2005和2010年,2次调查当地人群血清阳性率均在0.61%左右;调查流动人口1530人,阳性率为1.63%,其中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95%与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点查螺总面积为604051m2,尚未发现钉螺;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868头牲畜,血清阳性率为零。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本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30%,耕牛感染率为1.64%,活螺平均密度为0.49只每0.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7只每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4%。结论 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大量耕牛敞放,传染源控制难度较大,为防止疫情反弹,必须加强耕牛管理,落实洲滩禁牧、以机代牛等政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疫情动态,探讨新形势下的防治措施。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1996—2006年共查螺7120.29万平方米.未发现活的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4893人,复治2747人,复治率为18.44%(2747/14893);外来人口调查:皮试检查2353人,阳性率为2.42%(57/2353),血清学检查7749人,阳性率为0.70%(54/7749);低年龄组人群调查:皮试检查9073人,阳性率为3.84%(348/9073),血清学检查11498人,阳性率为5.00%(575/11498),阳性者经粪检复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者。解剖野鼠1753只,检查耕牛18266头,均未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通过被动监测,2004年,2005和2006年分别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8例和36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报告病例数最多,占94.44%(82/90);年龄以15~55岁人群为主,占78.89%(71/90);职业以工人为主,占30.00%(27/90);其中急性感染病例2004年和2005年分别有1例和3例。结论目前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必须加强监测,重点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提供预警信息,防止钉螺的扩散与血吸虫病疫情的传播。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万州和支流上游开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固定危险地带和流动可疑环境开展输入性钉螺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情况。结果 2个监测点共调查当地居民2006人,血清阳性率为1.50%(30/2006),开县血清阳性率高于万州(2.29%vs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调查流动人员1970人,血清阳性率为2.39%,返乡人员血清阳性率高于疫区来渝人员(2.92%vs0.26%)(χ2=9.54,P〈0.01),万州区的流动人员阳性率高于开县(3.61%vs1.32%)(χ2=11.03,P〈0.01)。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的牛和羊血清均为阴性。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分别调查133875、545530m2,未发现钉螺。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潜在流行区的传染源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潜在流行区。  相似文献   

11.
韶关市1998—2007年流感流行与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韶关地区1998-2007年流感流行情况,探讨流行特征,提供防治建议。方法 根据韶关地区流感监测和疫情资料进行流感流行分析。结果 1998-2007年共采集流感样患者标本5062人份,经分离鉴定流感病毒阳性303株,分离率为5.99%。在303株流感病毒株中,H3亚型流感病毒245株(80.86%),B型流感病毒34株(11、22%),H1亚型流感病毒20株(6、60%),首次发现禽H9流感病毒感染人,并检出禽H9亚型流感病毒4株(1.32%)。10年内共报告疫情128起,以3~7月份为爆发高峰,以中、小学校居多,以H3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见多,其次为B型流感。监测中采集一般人群血清596份,流感病毒川、H3、B1、B2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7、72%、69、30%、40、77%、27、68%;采集职业暴露人群血清366份,流感病毒H5和H9抗体阳性率分别是0.27%和33、08%。结论 韶关市近10年的流感流行优势株为H3亚型,流感流行高峰在3~7月,进入2000年后流感活动有所加强,一般人群血清流感抗体均有下降趋势,对此应做好加强监测及措施,防范流感在本市的大规模流行。首次在本市发现禽H9亚型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建议继续加强禽流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市近年来蠕虫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本市各区的地理分布,连续4年分期分批选择不同职业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粪检蠕虫卵。结果共粪检4200人,总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8.00%,其中肝吸虫感染率为6.98%,钩虫感染率为0.50%,蛔虫感染率为0.31%,鞭虫感染率为0.26%。近年来市区感染率不断增高,职业中以工商人员的感染率最高,其次是农民、医务人员及干部;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肝吸虫及农村的土源性线虫仍是今后重点防治的寄生虫。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防护意识,可降低人群蠕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开展有效的麻疹病原学监测,分离麻疹病毒,了解广东省2005-2007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Veto/Slam细胞从暴发和散发麻疹疑似病例的咽拭子和尿液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并对所有分离到的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出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其产物测定基因序列以定型.结果 2005-2007年共收到380份标本,包括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共分离到82株麻疹野病毒.2005年病毒分离率为23.58%,2006年病毒分离率为17.11%,2007年病毒分离率为39.13%.病毒分离成功率与病例出疹天数和标本的采集质量有密切关系.结论 我省已经掌握了麻疹病毒的分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分离率较高;我省多年来流行的麻疹毒株均为H1基因型,与国内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狂犬病的疫情形势,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病例数据调查犬只密度变化及犬伤人等因素,分析疫情变化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4—2007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病例227例,病例数由2例增加至191例,发病率和死亡率由0.0065/10万上升至0.6161/10万,逐年显著上升2。5.8倍,病死率为100.0%;1—85岁之间均有病例发生,以25~64岁居多(48.9%),其次是学龄儿童(17.2%)和65岁以上人群(15.9%);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57.7%),其次是学生(21.1%);发病区县由1个增加至30个,疫情由东向西蔓延,由农村进入城区。调查了6个县8470户2004—2006年的犬密度,由1.0只/户显著上升至2.3只/户,免疫犬仅占20.0%;犬伤人率由0.97%显著上升至4.44%。结论重庆市狂犬病病例不断增多,疫情地区不断扩大,疫情形势严峻。周边省份疫情、犬密度增大、犬伤人率增加等是狂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犬的“灭、管、免”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三明市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年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每年于10-12月在三明市监测点采集3岁以上常住居民粪便样品,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检测土源性线虫虫卵;应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3~9岁儿童蛲虫卵.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2016-2020年三明市累计监测调查8470人,其中男性4005人,女性4465人;检出感染者513例,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6.06%,以轻度感染为主.2016-2020年感染率分别为10.90%,9.75%、5.37%、1.12%和2.5%.检出钩虫卵感染者318例、鞭虫卵感染者33例,感染率分别为3.75%和0.38%,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4.14%,未发现蛔虫感染.男性感染率为5.00%,女性感染率为7.01%,不同性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9,P>0.05);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46,P<0.05);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0,P<0.05);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98,P<0.05).结论 三明市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呈低水平状态,但钩虫和蛲虫为重点防治虫种,仍需继续开展监测,加强对农民和老年、儿童群体的健康教育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三明市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年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每年于10-12月在三明市监测点采集3岁以上常住居民粪便样品,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检测土源性线虫虫卵;应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3~9岁儿童蛲虫卵.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2016-2020年三明市累计监测调查8470人,其中男性4005人,女性4465人;检出感染者513例,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6.06%,以轻度感染为主.2016-2020年感染率分别为10.90%,9.75%、5.37%、1.12%和2.5%.检出钩虫卵感染者318例、鞭虫卵感染者33例,感染率分别为3.75%和0.38%,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4.14%,未发现蛔虫感染.男性感染率为5.00%,女性感染率为7.01%,不同性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9,P>0.05);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46,P<0.05);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0,P<0.05);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98,P<0.05).结论 三明市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呈低水平状态,但钩虫和蛲虫为重点防治虫种,仍需继续开展监测,加强对农民和老年、儿童群体的健康教育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3—2007年中山市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山市2003—2007年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山市疟疾的监测数据和疟疾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5年来确诊疟疾80例,其中间日疟76例,恶性疟4例,年平均发病率0.0615/万。输入病例占总病例数78.75%,发病为散在分布,病例波及90%镇区。结论近年来,疟疾呈平稳下降态势,病例以外来输入为主。提示应加强发热病人血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同时应加强对来自重点疟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20754例,年均发病率79.02/10万,死亡35例,年均死亡率为0.13/10万。乙肝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80.44%.年均发病率为63.78/10万。丙型肝炎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为4.03%,至2007年已升至10.67%。南宁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县(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结论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形势严峻。在做好新生儿和低年龄组儿童甲、乙肝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病毒性肝炎预防的健康教育是控制肝炎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