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乳腺增生病辨证分型与雌孕激素受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亚玲  楼丽华 《河南中医》2009,29(4):361-363
目的:了解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相关性,以明确雌孕激素受体能否作为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标准。方法:对159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术前临床评估、中医辨证分型,术后标本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159例患者中,肝郁气滞型55例(34.6%),痰瘀互结型53例(33.3%),冲任失调型51例(32.1%),各证型之间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有显著差异,雌激素。受体(ER):冲任失调型高于肝郁气滞型和痰瘀互结型(P〈0.05),肝郁气滞型与痰瘀互结型无显著差别(P〉0.05)。孕激素受体(PR):冲任失调型和痰瘀互结型均高于肝郁气滞型(P〈0.05);冲任失调型与痰瘀互结型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雌孕激素受体可以作为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中医辨证分型与性激素水平关系。方法:144例乳腺肿瘤患者,其中痰凝血瘀型患者80例(痰凝血瘀组)、肝郁气滞型64例(肝郁气滞组),乳腺正常健康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特定时期患者静脉血的雌二醇、孕酮以及睾酮含量,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肝郁气滞组患者的肿瘤再发率显著低于痰凝血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发、多发、伴发增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期,痰凝血瘀型组与肝郁气滞型组患者的雌二醇、血清性激素孕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与睾酮、孕酮的分泌量有密切相关性,可以作为内分泌治疗的依据,但不能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乳腺癌辨证分型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癌蛋白C-erbB-2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新发乳腺癌患者,术前辨证分为肝郁痰凝、冲任失调、正虚毒炽3种中医证型,术后对各证型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其ER、PR、C-erbB-2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85例中,肝郁痰凝型53例(62.35%),冲任失调型21例(24.71%);正虚毒炽型114例(12.94%);各中医证型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I期、Ⅱ期乳腺癌患者以肝郁痰凝型居多,而Ⅳ期患者中正虚毒炽型所占比例高于肝郁痰凝型和冲任失调型。肝郁痰凝型ER、PR阳性率与冲任失调型及正虚毒炽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泸〈0.05)。各证型C-erbB-2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早期多为肝郁痰凝型,后期以正虚毒炽型为主。肝郁痰凝型ER、PR表达水平高于冲任失调型及正虚毒炽型,而C-erbB-2的表达与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李正岚  胡爱侠 《新中医》2022,54(6):148-15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乳腺癌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依据中医证型不同分为肝郁气滞证组(45例)、肝肾阴虚证组(32例)、血瘀证组(23例),比较3组TNM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及ER、PR、HER-2、乳腺癌抑癌基因(P53)、血管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3组患者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瘀证组TNM分期高于肝肾阴虚证组、肝郁气滞证组(P<0.05),肝肾阴虚证组TNM分期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5)。3组患者病理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瘀证组病理组织学分级高于肝肾阴虚证组、肝郁气滞证组(P<0.05),肝肾阴虚证组病理组织学分级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5)。3组ER、PR水平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肝郁气滞证组ER、PR阳性率最高。3组HER-2水平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瘀证组HER-2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78例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术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术后进行临床分期,手术标本行病理检查,并检测ER、PR及C-erbB-2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三个证型间比较,ER、PR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肝郁痰凝型TNM分期早,病理组织学分级低,C-erbB-2表达阳性率低,而正虚毒炽型TNM分期晚,病理组织分级高,C-erbB-2表达阳性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中医证型与TNM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以及C-erbB-2蛋白表达等预后因素之间有相关性,三个证型中,肝郁痰凝型预后最好,正虚毒炽型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方法:将260例乳腺增生患者运用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痰凝3种证型,分别予以疏肝理气、开郁散结;理气活血、化痰散结;益气温阳、化痰散结的中药进行调治和临床观察。结果:260例患者均有显著疗效。结论:乳腺增生中医辨证可分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痰凝3种,可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化痰来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女性乳腺增生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127例乳腺增生症患者按肝郁气滞型、痰瘀凝结型、冲任失调型、其它型归类。结果:20~30岁者肝郁气滞型多见(51.5%),30~40岁者痰瘀凝结型多见(33.3%),40~50岁者冲任失调型多见(38.5%)5,0岁以上者冲任失调型更多见(52.9%)。结论:年龄因素可作为乳腺增生症中医辨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鑫荣  曾理  明丽 《河南中医》2014,(9):1756-1757
目的:观察乳腺增生病高频超声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乳腺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高频超声诊断影像学表现进行分类,并与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统计。结果:乳腺增生病高频超声影像学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P〈0.05);液性肿块者多见于冲任失调证(P〈0.05);实性肿块者多见于肝郁痰瘀证;豹纹征者与中医辨证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高频超声分类与中医证型存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在重度乳腺增生及癌前病变阶段中医辨证分型与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高频钼钯BI-RADS分级的相关性;分析影像学在中医辨证及癌前病变筛选中的应用,建立健全对乳腺增生病尤其重度乳腺增生及癌前病变阶段中医微观辨证指标。方法针对局限性腺体增厚、临床手检不能检出的亚临床病灶的高危人群301例进行辨证分型,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BI-RADS分级、病理组织学分级等微观指标能否客观反映出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中医辨证特点和病机演变规律。结果病理进展到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中医证候分布集中于痰瘀互结(偏肝郁气滞、偏冲任失调)型,与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型比较:CDFI示Vmax、RI增高,BI-RADS分级Ⅲ、Ⅳ级比例增高。结论 BI-RADS分级及血流动力学指标Vmax、RI改变符合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病机由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日久痰瘀互结的演变进程,可反映乳腺病变的恶性倾向,可作为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的微观指标和中医治疗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全国名中医林毅运用辨周期与辨证相结合方法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经验。林毅认为,乳腺增生病病机以冲任失调为本,肝郁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根据乳房经前充盈经后疏泄的特点,以中医周期疗法的思路,分期论治。月经前期疏肝活血、消滞散结以治标;月经后期温肾助阳、调摄冲任以治本。同时兼顾发病过程中出现的痰凝、血瘀、阴虚内热、湿热内蕴等证,辨证施治,达到识病为本、辨证为用、病证结合、标本兼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中医体质和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判别分析。结果:2组人群的体质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的气郁质、瘀血质、痰湿质构成比高于正常人群组,是乳腺癌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主要影响体质类型为气郁质、瘀血质、痰湿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660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两组,汉族384例,维吾尔族276例。结果维吾尔族早发CHD组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超重等方面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汉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阴寒凝滞、阳气虚衰。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中医证型(维吾尔族67.8%,汉族63.0%),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早发CHD患者超重、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高LDL-C、Fib水平等与汉族早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有多种危险因素。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NAFI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ID患者的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阻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组、湿热内阻证组T3、rT3、FT3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痰瘀互结证最少;NAFID中医证型与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磁共振成像(MRI)参数的对应关系,提高LIDP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准确性。方法:分别对190例LIDP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MRI检查,简单对应分析二者的关联性。结果:(1)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最靠近MRI诊断为无椎间盘退变的点集合,风寒湿滞证和湿热痰滞证的点集合与轻度退变的点集合最近,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与重度退变的点集合最近,χ2=88.053,P=0.000。(2)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最靠近外侧型突出的点集合,风寒湿滞的点集合最靠近偏旁型突出的点集合,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最靠近中央型突出的点集合,湿热痰滞证的点集合未显示出与突出部位类型的明显对应关系,χ2=17.056,P=0.009。(3)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投影最接近脱出型的点集合;风寒湿滞证、湿热痰证点集合与突出型点集合的投影位置接近,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最靠近膨凸型的点集合,χ2=15.954,P=0.014。结论:LIDP中医证候分型与MRI影像学参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MRI显示的椎间盘无退变、外侧型脱出多倾向于气滞血瘀证,椎间盘轻度退变、偏旁型突出多见风寒湿滞证或湿热痰滞证,椎间盘重度退变、中央型膨凸者偏重肝肾亏虚证,MRI显示的影像参数可作为LIDP中医辨证施治的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SCAD)及其不同合并病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用现况研究方法调查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研73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男546例,女190例,年龄28~75岁,平均(61.87±8.74)岁。常见合并病是高脂血症(475例,64.54%)、高血压(454例,61.68%)、糖尿病(239例,32.47%)和脑卒中(94例,12.77%)。常见证候是血瘀(501例,68.07%)、痰浊(363例,49.32%)、气虚(344例,46.74%)。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多见气虚证(49.3%vs 42.1%,P=0.038),合并高血压病多见气滞证(10.4%vs 6.0%,P=0.027),合并脑卒中多见气滞证(17.0%vs 7.5%,P=0.004),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血瘀证(78.5%vs 63.8%,P<0.001)。结论:血瘀、痰浊、气虚是稳定性冠心病的主要证候,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合并病有符合自身的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10例COPD患者进行体质调查。结果:1在210例患者中,单一体质139例(66.19%),兼夹体质71例(33.81%),其中气虚质出现64次(22.78%)、阳虚质85次(30.25%)、阴虚质12次(4.27%)、痰湿质38次(13.52%)、湿热质14次(4.98%)、血瘀质25次(8.9%)、气郁质18次(6.41%)、特禀质25次(8.90%)。2患者体质同时受到不同病情程度、体重指数、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结论:COPD患者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同时受到病情程度、体重指数、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肾阴虚型与非肝肾阴虚型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optica,NMO)患者临床特点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NMO患者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并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将其分为肝肾阴虚组和非肝肾阴虚组。将两组性别比例、发病年龄、年复发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肝肾阴虚组NMO患者49例,非肝肾阴虚组24例。肝肾阴虚组患者均兼夹痰热瘀,非肝肾阴虚组证型以气虚、气血亏虚、痰瘀为主。与非肝肾阴虚组相比,肝肾阴虚组患者女性多,年复发率较高(P〈0.05),首次发病累及视力或视力、脊髓同时受累者居多(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NMO患者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