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中医对于肾的概念比较广泛,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肾,除了包含了泌尿生殖系统,又有藏精、主管命门之火,主持生殖、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是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和元阳,与骨、髓、脑、耳、齿、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以及补肾方药的疗效验证,发现存在"肾髓系统""肾脑系统""肾骨系统""肾生殖系统"等围绕中医"肾"为主的一系列理论基础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波 《江苏中医药》2008,40(12):10-11
1藏象学说的内涵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的概念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  相似文献   

3.
殷海波  王海南  刘宏潇  樊蕾 《中医杂志》2012,53(14):1192-1194
骨关节炎(OA)发病与肾脏关系尤为密切,肾虚骨衰是OA发病的病机关键.肾为先天之本,在体为骨,藏精生髓,肾虚是衰老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认为,OA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是衰老的一种表现.因此,衰老可能是OA发生的核心机制,把中医的整体论与系统生物学联系起来,阐释衰老、肾虚与OA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认识与治疗OA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藏象学说起源、藏象学说内涵、藏象学说与科学、藏象学说研究现状和藏象学说研究方向等5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藏象学说的科学观.认为藏象学说研究应从概念的重新界定、建立系统藏象学和具体构想3个方面进行,以藏象学将人体藏象分为5个基本系统,完全对应于传统藏象理论的五脏.  相似文献   

5.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哲理的具体和集中体现,也是中医临证的基础。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与之相表里,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把人体分为含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五体、五志、五液的5个相生相克、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并与天地自然  相似文献   

6.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本文以"五行藏象"模型为例,认为五行藏象体系是一个基于人类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是基于"可能世界"的类比;是一种"隐喻重描";是一个"信念系统"。本文提出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的重点不是寻找其客观物质基础,而是要对其特有的语言进行分析,要注重揭示中医脏腑概念在那些层面是可核实的,以及隐喻认知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之二--"肾"与染色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续讨论中医之“肾”与染色体的相同之处,以期证明染色体是中医之“肾”,而染色体中DNA贮存的遗传信息,即是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细胞通过“DNA→RNA→蛋白质”的信息流,把遗传信息翻译成的具有各种生命功能的蛋白质,即为“元气”和“元阴”、“元阳”。染色体DNA的复制和转录,即是中医之“肾”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微观实质。肾所主的器官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器官组织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细胞都是染色体DNA时刻在高度复制和(或)转录表达的细胞,其亚细胞结构都有明显的特点——细胞核较大(高复制、高转录)和(或)核糖体数目众多(高表达)。所有抑制DNA正常功能的药物都有损伤“肾”的副作用,所有补“肾”中药都有保护和增进DNA正常功能的功用。  相似文献   

8.
分类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在现代中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构架,上及哲学文化下达形神体魄,包罗脏腑、形体、官窍、精神活动以及气血津液等物质,与古代社会学以及多种自然科学的成果密切相关,因此其名词术语涵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成分又极其复杂.所以,对藏象学说名词术语的分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但是也决非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在不脱离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依照语言文字学标准,认真分析每个名词术语的语义及形成来源,辨别其内涵与外延,可找出其归类的客观规律.在尚无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意在举一反三,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生命的过程中,健康、长寿是永恒的追求,养生则是满足这一愿望的手段。藏象学说是中医独特的解剖、生理、病理学说,反映了中医以整体、恒动为基本观念的人体生命观。二者无论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藏象学说不仅在整体性、恒动性等方面与中医养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是将中医养生在针对不同脏腑、不同个体、不同环境所使用的方法和目的做了进一步的精细化,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内经》“藏象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还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优势突出,具有鲜明的诊疗特色。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近年来在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记载,提示糖尿病的发生与五脏皆有关。通过收集整理消渴相关古籍文献,按照中医理论框架“集成-归真-纳新”的基本构建原则,基于中医脏象理论,分析五脏虚损致消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脏虚弱,失于疏泄,情志失常郁而化火;心脏虚弱,心阴耗伤,内生燥热;脾脏虚损,失于健运而运化失常;肺脏虚弱,燥热之邪伤肺,津液失于输布;肾脏虚弱,肾阴亏虚,固摄无权,气化无力不能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总的来说为阴虚热盛。以五脏为空间维度构建消渴治疗框架。总结出消渴的治则治法主要有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清泻心火、滋阴润燥,升补脾阳、健脾除湿,清肺润燥、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温肾助阳等。通过构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框架,旨在搭建起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期为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新思路,为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医古籍对肾与齿关系的论述,围绕二者的关系从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随着肾中精气由弱到强的变化,我们的牙齿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肾精亏乏则牙齿松动易脱落;在临床中从补肾立法治疗牙齿疾病取得良好疗效;对单味补肾中药(如川续断)及复方(如补肾固齿丸)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它们对改善患齿症状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刘洋 《世界科学技术》2007,9(6):102-106,110
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和参与下,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相关影响的系统理性认识。其主要理论范畴有道、气、阴阳、五行等,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及其影响关系,指导中医临床养生防病治疗实践,并且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支撑着中医学的特色和传承。中医学理论具有医学、科学、文化等多重价值意义。本文概要地论述了中医学理论的概念、范畴、意义和现代化等问题,并就有关中医理论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和参与下,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相关影响的系统理性认识。其主要理论范畴有道、气、阴阳、五行等,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及其影响关系,指导中医临床养生防病治疗实践,并且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支撑着中医学的特色和传承。中医学理论具有医学、科学、文化等多重价值意义。本文概要地论述了中医学理论的概念、范畴、意义和现代化等问题,并就有关中医理论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与IBS有关的情志因素、情志因素在IBS发病中的可能机制、IBS患者的精神心理(情志)治疗、中医对情志因素与IBS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对中西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肾主骨”理论的认识,发现“肾”与“骨”之间存在紧密的生理关联和病理联系,且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性。从基因、分子、细胞及器官发育等方面的物质实证,汇总当下学者对“肾主骨”的理论延伸,论述“肾主骨”理论与肾性骨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究“肾主骨”理论对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林棋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2):2610-2615
从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讨论了中医心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同时也讨论了中医心理论中脏腑关系与现代医学的联系。尝试用现代医学的证据来加强医学生对中医心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肺癌转移与中医五行理论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不同转移部位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与中医五行理论的相关性。方法:既往临床晚期肺癌病例为对象,对其临床证候进行收集,并按照气虚痰湿、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和热毒炽盛5种证型评分、归纳。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对不同转移部位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肺癌转移与中医五行理论的相关性规律。结果:①肝、骨、脑为转移部位的肺癌中医证型均以气虚痰湿型最多见,与其它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②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型中骨转移最多见,与其它转移部位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五脏生克关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规律,肺癌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的中医证型可提示其转移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医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西医理论的区别入手,通过分析两者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的差异.提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观点符合现代的认识论—系统论。并提出要解决中医的缺陷和推进中医的发展,必须以整体兼容还原的方法,来研究出中医理论特别是五脏实质的微观本质,以探索中医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医补肾药方(A方)对老龄SD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把1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灌服补肾A方药液,90天后处死动物,摘取脾脏,提取RNA。同时采用3月龄的SD大鼠作为年轻对照组。采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RayBio大鼠细胞因子抗体芯片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15月龄大鼠比3月龄大鼠的IL-10表达增加,而CNTF、β-NGF、TNF-α、IL-1α、IL-1β、IL-6的表达下调;灌服补肾A方的大鼠比同龄对照组大鼠上调了CINC-3、IFN-α、LIX、TNF-α、VEG和Leptin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论:机体细胞因子的表达随着增龄而变化,中医补肾治疗可以调节随增龄而变化的细胞因子表达,这可能是中医补肾抗衰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