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ezary综合征(SS),又名T细胞性红皮病,是一罕见的皮肤病,国内仅有个案报道,是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其特征为剥脱性红皮病伴剧痒,浅表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白细胞增多,并有S细胞。我们见到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Sezary综合征。患者男,70岁,反复躯干四肢红斑伴痒1年,加重半月。入院查体:双侧腹股沟各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皮肤专科检查:躯干、四肢红斑,脱屑,干燥,红皮样改变;双手掌、足底角化,脱屑,皲裂。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核不规则;免疫组化示:CD45RO(+)、CD3(+)、CD4(+)、CD8(-)、CD20(-);外周血涂片见异型淋巴细胞10%;淋巴细胞免疫分型CD4+/CD8+为13.44,诊断:Sezary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Sezary综合征。患者男,70岁,反复躯干四肢红斑伴痒1年,加重半月。入院查体:双侧腹股沟各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皮肤专科检查:躯干、四肢红斑,脱屑,干燥,红皮样改变;双手掌、足底角化,脱屑,皲裂。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核不规则;免疫组化示:CD45RO(+)、CD3(+)、CD4(+)、CD8(-)、CD20(-);外周血涂片见异型淋巴细胞10%;淋巴细胞免疫分型CD4+/CD8+为13.44,诊断:Sezary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表观遗传学主要是研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基因表达水平可遗传的变化,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皮肤的T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蕈样肉芽肿和Sezary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近年来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不仅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改变表观遗传达到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目的.  相似文献   

5.
Southern印迹分析(SBA)和取和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早期(IA)和组织学上未确诊的蕈样肉芽肿(MF)皮肤损害的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TCRGR)阳性率分别为50%以上和19%,有助于诊断。IIA期MF患者特别是伴浅表淋巴结肿大(组织学上大都是反应性增生)的外周血中TCRGR阳性率较高(65%-80%),支持MF早期即为一系统性疾病的理论,但外周血中克隆T细胞和预后相关性则难于确定。Sezary综合征(SS)的TCRGR的发生率在皮肤、淋巴结和外周血中分别为70%、100%和86%。非MF/SS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皮肤 损害和外周血中TCRGR亦较常见。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皮肤损害和外周血中也可见TCRGR。  相似文献   

6.
Alibert在1806年首先使用"蕈样霉菌病"(MF)的病名.1870年Bazin提出该病的自然进程是从非特异的蕈样前期发展到斑块状病变,最后成为肿瘤.1885年Vidal等认识到存在着暴发型,该型不经过前面两期就出现肿瘤.以后,Besnier等描述了红皮症型.Sezary等于1938年报告了由①红皮症,②具有折叠核的单一核细胞白血病,③在肿大的周围淋巴结中含有同样特点的细胞所组成的三联症.23年后Taswell等在美国文献中正式承认"Sezary"综合征.1968年Lutzner等在Sezary对血液中异常细胞的光学显微镜分析基础上,用电子显微镜证实高度扭曲的细胞核.  相似文献   

7.
3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3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患者外周血染色体分析。MF23例、非向表皮性T细胞淋巴瘤8例、Sezary综合征1例。其中26例外周血细胞有异常核型,受检细胞共320个,有异常核型为48个(15%)。结构畸变略多于数量畸变,前者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缺失;后者主要表现为非整倍体。畸变率与CTCL之类型、病期及皮损范围无明显关联,但在MF肿瘤期畸变率显著升高,提示染色体畸变与病情、预后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归纳、分析S啨zary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S啨zary综合征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59岁,以全身皮肤潮红伴瘙痒为主要特征,外周血淋巴细胞达171.9×109/L,骨髓中异常淋巴细胞达33.5%,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缓解。1994年至今国内共报道11例S啨zary综合征患者,男性10例占90.9%,平均年龄56.9±19.1岁,以红皮病、剧痒为显著皮肤表现。结论S啨zary综合征是一种较罕见的T细胞淋巴瘤,多见于老年男性,早期皮肤损害显著但不典型,易被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等。  相似文献   

9.
皮肤CD8+T细胞淋巴瘤罕见,常见于成人.皮肤损害可表现为蕈样肉芽肿(MF)样、Sezary综合征样、全身性银屑病样、播散性湿疹样网状细胞增生病(PR)、限局性PR和皮肤结节等.约半数病例为侵袭性或惰性.瘤细胞常示向表皮性和主要浸润于皮肤附属器周围,示CD8+、CD7+、CD3+,但常丢失CD2和CD5,不常表达活化抗原(CD25、CD30、Iα).此瘤需与富于CD8+T细胞的疾病如皮肤红斑狼疮、银屑病等鉴别,以及与MF之反应性CD8+细胞区别.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1岁.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半年余/支皮肤潮红,鳞屑伴瘙痒20余天,于2006年10月24日来我院就诊。2006年2月,颈部3~4个淋巴结肿大,后来波及多处浅表淋巴结.9月存某医院诊断为:①淋巴结结核?②结节病?回当地抗结核治疗,疗效小佳.近日病情加重来诊,以红皮病(原因待查)入院既往健康。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杏仁至鹅卵大,质韧,活动尚可.无压痛,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5年 Edelson 根据肿瘤细胞的起源提出皮肤 T 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Lymphoma,CTCL)以来普遍受到重视。1978年美国国立癌肿研究院召开了皮肤淋巴瘤国际会议提议用 CTCL 这个名称来代替蕈样肉芽肿(MF)及 Sezary 综合征(SS)等皮肤淋巴瘤。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辅助 T 细胞机能和表现型特性的 T 细胞的单克隆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IFN-α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探讨IFN-α治疗CTCL的机制。方法分别用3000,5000,10000,20000U/mL的IFN-α作用Hut78细胞24,48,72h后,利用MTS法检测Hut78细胞的生存率;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IFN-α作用细胞24h后,Hut78细胞的凋亡情况。运用Real-time PCR检测不同时间点IFN-α作用后,BCL11B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IFN-α作用后BCL11B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IFN-α不同时间点作用后,BCL11B蛋白在Hut78细胞表达程度和分布情况。结果 IFN-α能明显抑制Hut78细胞的增殖,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其抑制效应在48h达到峰值。IFN-α还能显著诱导Hut78细胞的凋亡,其作用亦呈浓度依赖性。10000U/mL IFN-α作用细胞3,6,9,12h后,BCL11B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其中在6h时间点BCL11B的mRNA表达下降到最低点,10000U/mL IFN-α作用细胞6,12,24h后BCL11B的蛋白也明显降低,在12h时间点,BCL11B的蛋白表达量下降至最低。结论 IFN-α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对CTCL起到治疗作用,并可通过降低BCL11B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并提高CTCL细胞对常规化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性,皮肤转移罕见,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患者,右侧季肋区皮下结节4个月余。组织病理学联合免疫组化检查符合转移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完善相关检查后提示多发转移,遂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规律服用靶向药物,现随访中。  相似文献   

14.
胰岛细胞增生症(Nesidioblastosis)可引起持续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成人罕见,而糖尿病合并胰岛细胞增生症引起低血糖的病例更为罕见,目前全球仅2例报道[1,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一例使用皮下胰岛素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胰岛细胞增生症的患者,现将相关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原发于发下脂肪组织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1994年由国际淋巴瘤研究协作组正式命名。临床上易与结节性脂膜炎相混淆,近的来陆续有报道,但同时合并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者罕见报道,我科于2003年7月确诊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个病人患有皮肤T细胞淋巴组织瘤[或称淋巴肉芽肿病(Lymphogranulomatosis)也称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在采用放疗与化疗联合疗法,获得成功之后两年里、临床上出现了塞沙利氏综合征(Sezary syndrome)。经临床组织学、电子显微镜观察之后、发现此病人为一个典型的塞沙利氏综合征的病例,其恶性细胞(塞沙利氏细胞)已侵犯到周围血液并有渗出,这种细胞很像T细胞。对该病人测定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NK/T细胞淋巴瘤属于外周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肿瘤的一种,鼻部NK/T细胞淋巴瘤是少见的致面中线进行性破坏的恶性淋巴瘤生性疾病。现报道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蕈样肉芽肿(MF)和Sezary综合征(SS)患者淋巴细胞DNA的不稳定性。方法 采用彗星测定或称为单一细胞凝胶电泳研究受X线引起MF和S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皮肤损害的淋巴细胞培养建立的T细胞系的DNA损伤和修复。以正常人淋巴细胞为对照组。结果 MF和SS患者淋巴细胞DNA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且很难修复,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MF和SS患者淋巴细胞的DNA表现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修复障  相似文献   

19.
Merkel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Merkel细胞癌,患者女,46岁,左臀部皮下肿块月余,直径2cm,质硬,边界较清,无压痛,表面皮色正常,免疫组化证实为Merkel细胞癌,手术后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尖锐湿疣(CA)病理改变特点提示,其皮损中部分角质形成细胞存在增殖和分化状态的异常.CD147是一新的角质形成细胞低分化和高增殖状态的标志物,其在CA中的表达情况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