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针刺30名健康人不同穴位,观察针刺前后胃电平均幅值、频率的变化,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结果:胃电振幅均值针刺后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与针刺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足三里要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优于阳陵泉、曲池、外关、内关(P0.05,P0.01);对于胃电振幅变化率,针刺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变化率明显,高于曲池、内关、合谷、外关(P0.05,P0.01),足三里要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高于阳陵泉(P0.05,P0.01),其它穴位间未见明显差异;针刺前后对胃电频率无影响。结论: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具有不同影响,不同穴位对健康人胃电的影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健康人胃电、胃阻抗总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应用EGG动态频谱分析仪和胃阻抗频谱分析仪对50例健康人进行足阳明经针刺前后、胃电、胃阻抗总功率(PTP)的检测。结果:针刺四白穴能使胃电总功率明显增高,针刺足三里和四白穴均能使胃阻抗总功率明显增高。结论:说明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的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丰隆穴对胃电振幅调节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勤 《浙江中医杂志》1989,24(8):370-371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三阴交穴的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梳理与三阴交穴直接相连的肝、脾、肾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分析三阴交穴与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归纳心、肝、脾、肾、胞宫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探讨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的调治作用。认为刺灸三阴交穴可以调治心、肝、脾、肾、女子胞的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三阴交穴可对与其直接或间接相连的脏腑功能产生治疗作用,是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体现,说明三阴交穴与上述脏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且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作为媒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针刺手法对人体胃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文堂 《山西中医》1991,7(4):33-35
本文以胃电幅值和频率为指标,观察了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和循经感传4种手法对人体胃电的不同影响。实验证明:捻转和平补平泻手法均有抑制胃电作用,都可使胃电图频率减慢(P<0.05),同时,平补平泻手法还有明显降低振幅作用(P<0.001);提插和循经感传手法均有兴奋胃电作用,使胃电图振幅升高(P<0.01),同时,提插手法还可使频率升高(P<0.001)。据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表现为低频低幅的胃癌,宜采用提插手法或循经感传手法,而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高酸症等胃电图出现高频高幅的患者宜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或捻转手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影响及其传出途径研究.方法:选用足阳明经头面部四白、地仓穴,以及手太阳经颧髎穴及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比较观察电针对禁食24h麻醉状态下大鼠胃肌电的影响;并通过腹注阿托品、六烃季胺、利血平神经阻断剂,观察传出途径阻断后电针四白穴对大鼠胃肌电的影响.结果:电针四白、地仓穴对胃电振幅、时程及峰簇数的发放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效应以四白穴作用最为明显,地仓次之,与针刺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颧髎、四白旁开点,对胃电活动则无明显作用,与针刺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四白穴能部分取消阿托品、六烃季胺对大鼠胃电的抑制效应,部分增强利血平后大鼠胃电的兴奋效应.结论:电针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调整作用具有经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而电针对胃电的调整作用,与胆碱能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7.
经穴特异性与针刺效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针刺效应作用是反映经穴特异性存在的重要内容,也是针灸有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影响针刺效应的体内外因素来阐明针刺效应作用与经穴特异性理论密切关系及针灸治病的部分作用机制,以丰富经穴特异性理论,从而有利于将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单穴对健康人肠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生理状态下针刺不同单穴与肠电即时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4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天枢、大肠俞、曲池和上巨虚穴针刺,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肠电平均幅值、频率、节律紊乱率的变化,比较针刺不同单穴对肠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结果在对肠电平均幅值的影响上,上巨虚针刺前后比较对升结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肠电平均频率的影响上,穴位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大肠俞与曲池、上巨虚在横结肠段和升结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俞与曲池在直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肠电节律紊乱的影响上,曲池穴针刺前后比较对降结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大肠俞与上巨虚在升结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穴位针刺前后及穴位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肠电的即时效应的影响不明显,也不会造成机体"自稳态"的改变,针刺对机体状态平衡的健康人的调节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9.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在功能方面与非经穴人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功能及感受刺激的功能。穴位反映病证具有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反映病证的穴位大多在与其相关脏腑所属的经络上,穴位反映病证与脏腑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影响及其传出途径研究.方法:选用足阳明经头面部四白、地仓穴,以及手太阳经颧髎穴及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比较观察电针对禁食24h麻醉状态下大鼠胃肌电的影响;并通过腹注阿托品、六烃季胺、利血平神经阻断剂,观察传出途径阻断后电针四白穴对大鼠胃肌电的影响.结果:电针四白、地仓穴对胃电振幅、时程及峰簇数的发放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效应以四白穴作用最为明显,地仓次之,与针刺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颧髎、四白旁开点,对胃电活动则无明显作用,与针刺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四白穴能部分取消阿托品、六烃季胺对大鼠胃电的抑制效应,部分增强利血平后大鼠胃电的兴奋效应.结论:电针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调整作用具有经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而电针对胃电的调整作用,与胆碱能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失眠伴焦虑状态患者的经穴在低电阻抗性与电阻双侧平衡性上的病理变化特点,探讨失眠伴焦虑状态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三亚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同期接受中医JK-02-B型经络检测仪检测的39例失眠伴焦虑状态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十二正经原穴的电能量值和五大健康指标。结果:对照组双侧电能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单侧心经、心包经、脾经、胃经和双侧肝经、胆经、肾经、膀胱经的电能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对照组数值均高于观察组;2组体能状态、心肾状态、自主神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三者分布倾向于正常水平,观察组心肾状态、自主神经分布倾向于偏高水平。结论:失眠伴焦虑状态时,人体经穴导电量呈现双侧失衡现象,使经穴电阻抗显著增高,与心、心包、肝、胆、脾、胃、肾、膀胱的脏腑经络及体能状态、心肾状态、自主神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十二经脉经穴对健康成人体表胃、小肠电图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相对特异性关系。方法: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30例健康成人针刺不同穴位前后的体表胃、小肠电图,比较胃、小肠电图频率、振幅变化的差异。结果:针刺足三里、养老、曲池穴能使胃、小肠电振幅上升。针刺足三里、养老、通里、内关等穴位能分别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针刺足三里、养老、阴陵泉等穴能同时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促进二者协调运动。表现出与健康人胃相关的有曲池、太冲、外关、足三里、阴陵泉、养老;表现出与健康人小肠相关的有通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其中阴陵泉、养老与胃、肠两脏都有关系。结论:从体表经穴观察相应脏腑的功能变化发现经脉(穴)与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性关系,其效应规律可概括为"多经司控一脏"与"一经调节多脏"。  相似文献   

13.
胃黏膜损伤的穴位组方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足三里不同配方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寻求最佳处方。方法 用酶法测定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黏膜NO的含量,胃黏膜血管流量及损伤指数,分析足三里不同配方各组之间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足三里不同配方均可使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下降,胃黏膜NO水平、胃黏膜血流量明显升高,但以足三里+中脘+内关穴组改变量为明显,且与其他3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足三里不同配方均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但以足三里、中脘、内关3穴相配保护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近视取穴规律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荣  卢阳佳  黄泳  林仁勇 《中医杂志》2011,52(16):1413-1416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近视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1980年1月至2010年4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针灸治疗近视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将纳入文献中腧穴按其筛选方法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统计各穴位出现的频数,对最后纳入腧穴按照其所在十四经分布、所属部位、所属特性等加以分类,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82篇,使用腧穴几乎涉及所有经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率最大,其所属腧穴睛明、攒竹等作为主穴使用191次,占所有主要穴位的31.01%;所属腧穴胆俞等作为配穴共使用21次,占所有配穴的19.44%。其次为足少阳胆经,其所属腧穴风池作为主穴使用52次,占主要穴位的7.18%。82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睛明(65)、攒竹(62)、风池(52)、太阳(47)、承泣(45)、四白(40)、合谷(33)、鱼腰(32)、丝竹空(30)、肝俞(24)、瞳子髎(22)、肾俞(21)。结论针灸治疗近视经脉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多以眼周腧穴作为治疗主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对其取穴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使用腧穴分布于所有十四条经脉,其中足厥阴肝经的使用频数最大(52次),其次是足阳明胃经(50次)。80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太冲(46次)、曲池(33次)、风池(30次)、足三里(28次)、太溪(24次)、三阴交(18次)、丰隆(18次)、肾俞(17次)、肝俞(1 4次)、内关(13次)、涌泉(13次)、百会(11次)。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脉多选用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多选用太冲、曲池、风池等,取穴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但在穴位选取上表现出多样性,而穴位的选取与针灸疗效密切相关。因此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选穴基础的实验研究概况加以总结,以期为研究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异性效应提供实验资料,为临床针灸取穴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疗效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脐内环针刺治疗对失眠症的焦虑、抑郁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心理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为评定标准,并以西药安定片治疗为对照组,观察针刺脐内环针刺治疗对失眠症心理量表的影响。结果:1脐内环针与安定片两组有相当的改善原发性失眠HAMILTON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的临床评分疗效;2二者有相当的改善原发性失眠HAMILTON焦虑量表评分、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的作用;3在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总评分比较上,虽然治疗前、治疗后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脐内环针刺组不及安定片组。结论:壮医脐内环针刺有较肯定的改善失眠症患者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量表评分的作用,但在睡眠质量指数上不及安定片的稳定作用,提示临床上也宜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以脐内环为基础的失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子宫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电针不同穴区对子宫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共79只Wistar大鼠,包括40只正常未孕和39只已孕18~19 d的临产大鼠,用1.5%氯醛糖(50 mg/kg)和25%乌拉坦(420 mg/kg)混合液腹腔麻醉。前者随机分为对照、内关、合谷、三阴交组,每组10只;后者随机分为对照、内关和三阴交组,每组13只。腹壁切开后,于左侧中段子宫浆膜下埋藏一对针式不锈钢电极,记录子宫平滑肌肌电活动。电针取双侧"内关"合谷"三阴交",刺激参数为:频率2/15 Hz,强度1~2 mA,持续20 min。结果:1)在正常非孕鼠上,与对照组比,电针"三阴交"后,子宫肌电爆发波的频率及幅度、慢波的幅度明显增加(P<0.05);电针"合谷"对爆发波的频率有类似"三阴交"的作用;而电针"内关"穴后,爆发波的频率及幅度和慢波的频率明显降低(P<0.05)。与内关组比较,"三阴交"合谷"电针期间和停电针后0-5 min大多数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2)在妊娠后期大鼠上,与对照组比,电针"三阴交"后,子宫肌电的爆发波频率和幅度及慢波的幅度增加(P<0.05)且持久;电针"内关"穴后,子宫肌电爆发波、慢波的频率明显减低(P<0.05);两组相比,爆发波的频率和幅度、慢波波幅电针期间和停针后许多时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和"合谷"穴可兴奋子宫平滑肌的电活动,"三阴交"穴的作用更强,而电针"内关"穴则抑制子宫肌的电活动,不同穴位的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口服稀盐酸组(50只)和口服生理盐水组(10只)。采用空腹口服稀盐酸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当天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当天(口服稀盐酸5h后)以及第2、3、4、5天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呈一定的节段性,分布的节段从胸2-腰4(T2-L4),主要分布在胸6-腰1(T6-L1);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膈俞"(相关百分比为47.5%)、"脊中"(相关百分比为58.82%)、"脾俞"(相关百分比为88.23%)、"胃俞"(相关百分比为82.35%)、"中脘"(相关百分比为17.64%)、"上脘"(相关百分比为5.88%)。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口服稀盐酸组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P0.05。这些渗出点和疾病的过程相关,呈现动态分布,自造模后的2~3d渗出点最多,随着疾病的自愈渗出点消退。结论:急性胃黏膜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呈现神经节段分布并与"脾俞""胃俞"等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典型病例对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论述,认为针灸治疗此病效果较好,临床取穴多侧重于头面部,根据面神经麻痹的分期和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远端取穴,可以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