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逍遥丸加减联合心理疗法对大学生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运用逍遥丸加减治疗,每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4周;对照组30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100mg/次,3次/天,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治疗4周,两组患者均接受心理治疗,每周2次,治疗4周。观察大便性状评分,腹部综合征状等级评分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Bristol评分及腹部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随访2个月在改善Bristol评分及腹部症状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观察中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逍遥丸加减联合心理疗法能较好的改善大学生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口服自拟肠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口服肠宁方,对照组20例采用口服蒙脱石散。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5%,对照组有效率6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宁方口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安汤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行肠安汤联合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率为89.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9.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安汤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肠激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肠激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6例用自拟肠激宁、对照组31例用得舒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7%、对照组7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激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将9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温针组29例、中药组36例、针药组34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临床疗效、3个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温针组、中药组、针药组均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积分(P〈0.05),针药组优于温针组、中药组(P〈0.05),温针组与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针药组优于温针组(P〈0.05),温针组优于中药组(P〈0.05);复发率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三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疏肝健脾针法是一种高效、无不良反应、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以随机对照单盲法将8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中药疏肝健脾汤剂和思密达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症状评分及疗效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为60.0%,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在腹痛频率、腹痛程度、腹泻程度、大便性状积分和总积分方面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腹痛频率、腹痛程度方面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固肠胶囊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门诊和病房治疗的老年D-IBS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研究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研究组给予固肠胶囊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便频率、Bristol评分、胃肠道症状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生存质量表(IBS-QOL)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大便频率评分、Bristol评分和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96.43%,对照组有效率74.08%,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BS-QOL的各维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固肠胶囊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及帕罗西汀;对照组仅口服帕罗西汀。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感觉阈值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组痊愈率为30%,对照组痊愈率为15%;两组均可改善患者肛管静息压及直肠最大感觉阈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似。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帕罗西汀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黄芪汤治疗肺脾气虚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黄芪汤加减水煎口服,并联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枸椽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总体疗效及各种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P5.56%,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疲倦乏力及神疲懒言四个症状方面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ristol粪便评分、腹痛和腹胀三个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肺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黄芪汤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肺脾气虚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脾肾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背俞指针治疗)和对照组(附子理中丸)各40例,治疗3周后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背俞指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调整脏腑,平衡阴阳,使阳升湿散而达到止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方芳  龚燕 《中医药学刊》2014,(10):2323-2326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虚型便秘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虚型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30例和针刺对照组30例。针刺对照组和热敏灸治疗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便秘外,热敏灸治疗组采用艾灸热敏腧穴方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除外两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及功能康复治疗。2疗程后观察患者便秘症候评分、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近期疗效及疗程结束第10天观察远期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虚型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5.22±2.68),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6.35±3.05)(P〈0.05);2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组治疗后26例患者的大便性状正常,优于针刺对照组(19例)(P〈0.05).32个疗程治疗后,热敏灸配合针刺组的近期愈显率为63.33%,优于针刺组36.67%(P〈0.05);4疗程结束后第15天,热敏灸组与针刺组的好转率分别为66.67%与53.33%,均能改善中风后虚型便秘症状,两者疗效无差异(P〉0.05),但热敏灸配合针刺组的远期愈显率(46.67%),优于针刺组(20.00%)(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法治疗卒中后虚型便秘疗效肯定,且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照观察三伏灸以及安慰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三伏灸组28例(剔除2例)、安慰剂组26例(剔除4例)。观察两组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结果三伏灸组治疗后及随访各项症状与体征分值、症状总分、体征总分和临床表现总分均下降(P<0.05);与同组治疗后分值比较,三伏灸组患者随访时鼻痒、流清涕、鼻塞症状、鼻甲与鼻黏膜体征和眼部体征升高(P<0.05),打喷嚏症状和鼻黏膜颜色分值持续降低(P<0.05);安慰剂组患者随访时眼部体征分值降低(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除眼部体征外,三伏灸组治疗后各项症状分值与其他体征分值、症状总分、体征总分和临床表现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随访时打喷嚏、鼻甲与鼻黏膜体征、鼻黏膜颜色、体征总分和临床表现总分均下降明显(P<0.05)。结论三伏灸可以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的多数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温清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疏肝温清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多塞平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总体疗效及腹泻、腹痛、腹胀、大便性状等主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腹泻、腹痛、腹胀、大便性状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P〈0.01)。结论疏肝温清汤治疗D-IBS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特定穴隔姜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予中脘、天枢、足三里隔姜灸治疗,对照组(45例)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和胃复春片。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评分、起效时间,随访6个月观察病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84.4%;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胃痛、胀满、纳呆、泛酸、稀便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胃痛与胀满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纳呆、泛酸、稀便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和病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定穴隔姜灸对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起效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服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隔姜灸疗法于神阙、中脘、双足三里穴,均连续治疗10天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效果。方法:将60例亚健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治疗组则在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艾灸,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亚健康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亚健康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牵引、夹脊穴穴位注射配合艾灸与牵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牵引、推拿治疗;治疗组行牵引、夹脊穴穴位注射疏血通2ml和腺苷钴胺1mg的混合液配合温和灸,比较治疗一疗程后的数字疼痛评分(NPR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PRS疼痛评分、CASC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2项评分较常规组改善更明显(P<0.05),临床疗效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4.19%.结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透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给予透灸法治疗,采用JOA评分及疼痛分级指数(PRI)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R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灸法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功能及缓解腰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灸联合组和对照组,3组均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其中针刺组、针灸联合组均给予针刺治疗,针灸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结果:症状积分3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针灸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联合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针刺组、针灸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针灸联合组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