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症"或"风湿病"的范畴。本文在分析了毒的含义、毒的产生、毒邪致病的证候特点基础上,从古代文献、临床及现代医学研究寻找到从毒论治RA的依据,并结合临床系统阐述了从毒论治RA的治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近10年有关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期望为RA以后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借签。方法:全面检索中医药治疗RA的文献,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辅以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等,以题名为"类风湿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关"检索2001—2010年的文献,并追踪综述类文献后的参考文献,逐篇阅读检索到的文献,从中摘录临床从脾论治,或未明确提到从脾论治,但用药中包含归脾经药物的文献,分别从它们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文献类型、研究方法、中成药或院内制剂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近10年中医药治疗RA文献3074篇,对所检文献进行逐一整理,去掉重复的、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获得从脾论治RA有效文献820篇。结论:从脾论治RA渐渐成为中医药治疗RA的热点,但随机对照的研究质量或报告方法缺少规范,需要进行借鉴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从脾论治RA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自身免疫疾病,可导致患者关节畸形,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历史悠久,近现代医家认为,RA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脾胃气血亏虚、阳气亏虚、营卫不和等正气不足为RA发病之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痹阻等内外之邪阻滞经络为RA发病之标,治疗方面提出了"从五脏论治""从毒邪论治""从络论治"以及以现代中药药理为用药指导的论治思想。实验研究证实了中药复方治疗RA的有效性,并从缓解RA滑膜炎症,抑制滑膜增生和骨破坏等现代医学理论方面揭示了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总结梁清华从湿热毒瘀论治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经验。梁清华认为RA活动期以湿、热、毒、瘀为主要病理因素,强调湿热、毒瘀是活动期RA的重要病机,治以清热祛湿解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临证运用痹肿消汤治疗湿热内蕴、毒瘀阻络证之活动期R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临床可从“毒”论治帕金森病,通过对“毒”邪的认识、来源等讨论,提出帕金森病的解毒原则及治法,并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论证了帕金森病从“毒”论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谭旭仪  邝高艳  卢敏 《中医药导报》2019,25(19):127-130
阐述膝骨关节炎从"虚、瘀、毒"论治理论内涵;总结膝骨关节炎从虚论治、从瘀论治、从毒论治的研究进展。从"虚、瘀、毒"论治膝骨关节炎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原则,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减少关节液中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虚、瘀、毒"论治膝骨关节炎对临床选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临床可从"毒"论治帕金森病,通过对"毒"邪的认识、来源等讨论,提出帕金森病的解毒原则及治法,并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论证了帕金森病从"毒"论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张国恩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辨证思路。他从阴阳认识免疫机制,根据RA免疫反应亢进、免疫抑制功能降低的发病特点,认为本病为阳盛阴衰,治疗应抑阳扶阴,提出痹毒是RA的发病关键因素,根据病情顽固、血管翳高侵袭性等特征,认为RA为风寒湿燥火热痰瘀诸毒邪炽盛,治宜以毒攻毒、解毒化毒;指出本病为本虚标实,病理产物为热毒痰湿浊邪与瘀血阻滞,本虚为肝肾亏虚及脾胃受损,治疗以抑阳扶阴、清热化湿、解毒化毒、祛风除湿、化浊散瘀、补益肝肾、健脾护胃等为治疗大法,临证善用微观辨证,根据中药药理精选有效方药分期论治,急性期化浊解毒、活血化瘀、清热养阴为主,缓解期扶正为主,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较难治愈。本文中,作者以"毒邪致病证"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及体会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难治的原因,并提出了从毒论治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作者围绕失眠症的"从痰论治",从中医对痰的认识,以及痰致失眠的内涵及外延,结合临床病例探讨了从痰论治失眠症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对于"痰"的内涵深入剖析,为"痰"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过敏性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部分患者皮肤紫癜反复难愈,甚至有肾脏损害,从瘀、毒论治过敏性紫癜,临床多获良效。从过敏性紫癜由瘀毒论治的依据,治疗方法及预防调护等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黄褐斑从浊毒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浊毒致病机制、特点,以及黄褐斑从浊毒论治的理论依据、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指出临床上从浊毒论治黄褐斑,运用芳香化浊、利湿泻浊、清热解毒之法清除热毒、瘀血、湿浊,临床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毒邪"理论为切入点,对中风病中"毒邪"的概念、致病特点、发病机制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中风病的解毒原则及解毒的8种具体方法,强调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择具有特异性与针对性药物以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突破了传统的风、火、痰、瘀等病因论治观点,论证了从"毒邪"论治的可行性,认为中风毒邪学说是提高中风病临床疗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随着致病因素、社会环境、饮食结构等的改变,毒的物质基础已然发生了变化,从毒论治相关疾病有了较大发展.高血压发病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从痰瘀毒论治高血压,为临床提供新思路,且疗效显著.我们认为痰瘀毒作为高血压毒的重要致病因素,临床上以活血化痰为基础,佐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浊、通腑泄浊为基本治疗原则,在顽固高血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从"络"辨治的理论体系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李梢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02,43(2):85-88
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新病入络”的代表病证,RA的病变染道在于“病络”。并初步构建了RA从“络”辨治的理论体系:“外邪入络、伏邪逆攻入肢节脉络”的发病学特点;“毒损肢节络脉,络道亢变,络脉虚滞”的主要病机特点;分证论治(如散寒、清热)、截毒防变(强调早期治疗)、通畅络脉(强调矫正病理)的主要治则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浊毒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发生、发展及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其病机总属虚实夹杂,邪实为主,浊毒相干为致病的关键,化浊解毒、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为其基本治则,从浊毒论治是治疗HPAG的关键环节,创制验方"化浊解毒清幽方"成为HP相关性胃炎治疗之专病专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骨质与软骨的修复与保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风湿病的重难点。风湿病多属于痹证范畴,以"毒痹论"为指导思想,从毒论治此类疾病临床疗效确切。首先围绕"毒"这一核心,从痹证(风湿病)病因、病机关键、主要证候、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了痹证的因机证治要点;其后,从骨与关节软骨破坏的病理机制、影像特点、基础研究进展等方面简述了修复和保护骨与关节软骨在风湿病临床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为代表病种,分别论述了"毒"在其发病与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从毒论治该病的辨证用药方案,具体阐述从毒论治风湿病骨与软骨损害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从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制的炎症学说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认为AS的发生、病理演变过程正是中医毒邪致病,因毒而成痰成瘀过程,毒的致病特点与AS致病特点相合。而AS发病的毒邪本质,正是引发AS的各种炎症作用因素。临床从毒论治冠心病、脑血管病亦收显效,提出对AS从毒论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中药戒毒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毒品成瘾后戒断的证候、治则及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为从风论治、从痰论治、从毒论治、从瘀论治、从寒论治、从气论治、从虚论治6个方面。由于病因存在风、痰、毒、瘀、寒、气、虚多端,病机虚实夹杂、标本俱病,病位涉及五脏六腑、三焦,病理基础为气血津液受损,故其辨证分型亦较复杂,提出了攻补兼施是立法的基本准则。强调应深入了解和掌握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治疗中需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从毒论治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思路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即DN早期应警惕毒邪,扶正祛毒,以免正虚邪盛,久病入络,使治疗棘手。从毒论治DN的思路,受其发展时间的影响,仍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1)由于从毒论治DN的病机尚未完全统一,中医学者各持己见,某些概念尚未标准化定义,"毒""浊毒"等概念极易混淆,存在医学用语不规范的问题,不利于中医学术之间的交流;(2)从毒论治DN的辨证分型尚未完善,且临床用药多为医家经验方剂,缺乏具有前瞻性、多中心、大数据的临床研究;(3)开展的基础研究较少,不利于从毒论治DN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上3个方面的问题,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DN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