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睡眠理论,笔者经过总结,将《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归纳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卫二气的运行出入为枢机,阴阳跷脉的气血流注为动力,五脏生理功能(藏精化气)为根柢的重要生命活动。其中“心藏神”功能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贯穿于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睡眠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考察从《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到《黄帝内经太素》五神脏理论的演变过程。选取"六朝形神之争"为视角,认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神是否是气,而目的是论证神灭还是神不灭。持神灭论者从认为神是气逐渐演变为神以气为物质基础;持神不灭论者则认为神不是气演变而来,亦无需以气为物质基础。受此影响,《黄帝内经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由《黄帝内经》时期的五脏藏神理论转变为五神脏理论。五脏藏精气的目的是为了舍五神,五精气变为了神的物质基础,而非《黄帝内经》中的神即精气。这段时期医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演变趋势相一致,都是在来自异域思想的佛教的冲击下完成,明确这一过程为中医理论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刘强 《河南中医》2011,31(11):1322-1323
传统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为枢机,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而现代中医将"脑"与失眠联系起来,认为脑主宰生命活动与失眠,脑统司五脏之神志与失眠。睡眠与失眠的关键在于五脏之神是否守舍,脑神是否安宁。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治神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中五脏藏神理论是《黄帝内经》情志理论的核心,基于该理论辨治情志疾病对于中医临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述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思想的认识,并阐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太素》,唐初医学家杨上善所著,是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版本。该书以唐初哲学为指导,开分类研究《内经》先河;延续《内经》脏为库藏、藏天地间精气的基本功能,突出并论证五脏藏神为五脏核心功能。其中,肝为库藏,应春,储藏天地之间少阳之气、五行木气;肝藏血,血是肝所储藏的精气;肝舍魂,舍魂为肝的核心功能,主藏血是为舍魂。《太素》对《内经》肝理论的发展:1)分类整理,使知识同一系统;2)以肝舍魂为核心功能协调并论证了肝所藏精气、血及魂的结构关系;3)以佛教理论指导,论证神、魂内生。明确《太素》肝脏象理论结构,对于明确肝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对当代中医肝脏象理论的深入认识,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黄帝内经》"心主血脉"理论浅析,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使血液循行于脉中,通达全身,无所不至,如环无端,滋养着全身的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关系密切,结合临床运用"养心、治血、通脉、调摄神志"之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睡眠是以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为机枢的生理过程,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多个篇章阐述有关睡眠的生理病理机制,其对于睡眠的描述,多与营卫之气的循行相关。现将《黄帝内经》之相关内容分论如下:1营卫与睡眠生理机制营卫二气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此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营为水谷精气所化,其性精专而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剽悍滑利,故充实于皮肤分肉为卫。人体中阴阳平衡的条件之一就是营卫之气的正常循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黄帝内经》“气”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中患者机体“气”的失调,从调气出发,总结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思路、方法。方法:围绕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治疗,通过查阅前辈医家的著述及经验,浅述对《黄帝内经》“气”理论相关内容的理解,总结归纳《黄帝内经》“气”理论对桥本甲状腺炎防治的意义。结果:《黄帝内经》“气”理论包罗万象,在外可包括天地自然之气、药食之气、化生贼邪之异气等;在人体内可包括脏腑藏化之精气、御邪守正之神气、周流不息之脉气等,各气之间脉脉相通,“百病生于气”,百病治于气。近年来,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率日益攀升,该病患者周身存在着各种广义上的“气”失调,故而从“气”的角度论治桥本甲状腺炎,包括谨和药食五味、顺应时令天气、平调五运脏气周流、扶正气逐邪气、调摄脉气、怡养神气等。结论:中医调气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的动态调节稳态的方法,结合《黄帝内经》中“气”的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的预防调护,对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值得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是古人对人体的切实体察和认知,也是指导先人养生的重要理论。本文依据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中医生命观,探讨《黄帝内经》养生思想,较好地揭示了《黄帝内经》形气神三位一体的养生内涵。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发病率呈渐增趋势。由于长期服用镇静剂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副作用,使很多病人寻求中医治疗。张智龙教授依据《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的理论提出失眠的本质在于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依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灵活运用,以安其神、复其性,使神凝、魂藏、魄静、意安、志宁,治疗失眠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1.
“神”是中医学一个重要概念,内涵丰富,《黄帝内经》曾系统论述神、魄、魂、意、志内涵,同时提出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强调脏腑与情志之间的关联。临床诊治神志相关疾病,根据“五脏藏神”的理论,判断其与病变相关的脏腑,注重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兼顾血瘀、痰湿、火热等。《黄帝内经》对于“神”的认识奠定了中医神志相关疾病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理论探讨祖国医学以“心藏神”和“心主血脉”作为心的基本生理功能活动。如《内经》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充在血脉”,“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神气舍心……乃成为人。”这两节经文指出了“心神”与“心血”的密切关系,而其含义则认为“心主血脉”的功能活动,是以“心藏神”为前提的。《内经》又说:“经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黄帝内经》原文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理论。通过对原文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形气神三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三者之间的生理联系可以概括为:形为神气之宅、气为形神之充、神为形气之主三个方面。较好的揭示了《黄帝内经》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生理。  相似文献   

14.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15.
以《黄帝内经》神志理论为起始,论述了神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必要性。以《黄帝内经》重阳思想为突破点,结合古代医家"阳主阴从"理论,论述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作用,以及阳气与神的相通性。基于抑郁症临床表现及神与阳气的相关性,将抑郁症的发病部位集中在心(脑)、肝、脾(胃)、肾;并通过这些脏腑与神的相关性,论述抑郁症的发病病机。  相似文献   

16.
人体必须不断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命。祖国古医籍《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其意为人体五脏之气,气血津液的生成,神气的健旺,完全依赖天地间五气、五味的供养。  相似文献   

17.
正不寐亦称失眠,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历代医家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有诸多描述,涉及心、胆、胃、肝等多个脏腑,而"心主神明"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不寐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不寐的辨证论治,均离不开"心"。1 "心主神明"理论释义《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五脏,但主  相似文献   

18.
逆从思维是《黄帝内经》考察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视角,涉及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诊疾病之逆从是逆从思维在《黄帝内经》诊法应用中的特色体现,尤以色诊和脉诊为重。文章首先探讨了色、脉诊逆从的原理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通过色、脉的常变与奇恒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否顺应自然界及人体自身的变化规律,其次总结了色、脉诊逆从的原则分别是以阴阳四时为纲,遵五行生克之理,以神和胃气察正气之所在,同时还要色脉合参以保完全,最后讨论了《黄帝内经》色、脉诊逆从的具体应用方法和应用案例,阐释了《黄帝内经》诊逆从的临床意义,旨在突出中医经典原创思维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拓展中医思维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诸多脉法中四时五脏脉法地位尤为突出。《黄帝内经》《难经》《脉经》《千金要方》等经典均对四时五脏脉法格外重视,论述翔实。我们探索四时五脏脉法的理论渊源及其传承演变,得出以下结果:四时五脏思想在《黄帝内经》时期已经成熟完备;《黄帝内经》中论述以四时脉为常脉,五脏脉为病脉;《难经》中论述将《黄帝内经》中的四时五脏脉法与胃气脉法结合;《脉经》中论述为《黄帝内经》四时五脏脉法尚不成熟的早期雏形;《千金翼方》中论述以四时五季脉为常脉非其时而出现的即为病脉。四时五脏脉法开启了中医通过四时常脉与五脏病脉生克关系以判断疾病的先河,并为后世“独取寸口”脉法体系以及《难经》“五邪相干”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