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AFP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癌诊疗方案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瘀湿互结、肝肾阴虚5种基本证候,比较各证型构成比情况,以及各证型在不同临床分期(Ⅰ、Ⅱ、Ⅲ期)的分布情况,统计各中医证型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与AFP的相关性。结果: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肝郁脾虚证比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湿热蕴结证比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气滞血瘀证最少;Ⅲ期患者36例,5个证型例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其次是湿热蕴结证。在肝郁脾虚证患者中,Ⅰ期、Ⅱ期的患者较多,Ⅲ期患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患者中以Ⅲ期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5个证型中AFP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总体上肝郁脾虚证多见,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AFP的阳性率与肝癌中医证型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97例A、B期原发性肝癌( PLC)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分期辨证论治 PLC 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通过让97例 PLC 患者填写《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应用 SPSS 17.0软件进行证候、症状分布统计,并初步探索证候分布与相关理化指标的对应关系。结果A、B期 PLC 单一证候以脾虚证(41.9%)、气滞证(23.2%)及湿热证(22.3%)为主,2种单一证候构成的复合证以脾虚+湿热证(24.7%)、气滞+脾虚证(20.6%)为主,3种单一证候构成的复合证以气滞+脾虚+湿热证为主,其症状评分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甲胎蛋白(AFP)数值均高于脾虚+湿热证、气滞+脾虚证。结论 A、B 期 PLC 以复合证候多见,形成以脾虚为本虚,气滞与湿热为邪实的基本病机,随着邪实的加剧,病情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原发性肝癌术后中医证候问卷调查表,对219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收集,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常见中医症状和辨证分型。结果在51个中医临床症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3个为倦怠乏力、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在中医证候方面,脾虚证142例、血瘀证126例、气滞证104例、血虚证98例、湿热证92例、阴虚证56例、阳虚证25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复合证候以气滞脾虚血瘀61例、脾虚气滞兼有湿热52例、脾虚血瘀兼有阴虚39例为常见证候。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临床证型复杂,以脾虚、血瘀、气滞为主要基础证候,单证少、复证多,多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儿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为探讨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中医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收集胆道闭锁Kasai术后的临床资料51例,对常见中医症状频数、中医证候(虚证、实证)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胆道闭锁Kasai术后主要症状有:疲倦乏力发生的机率最高(74.5%),其次为腹胀痞块(68.6%)、纳差(60.8%)、黄疸(58.8%)、腹部青筋暴露(52.9%)、面色晦暗或黧黑(50.9%)、便溏(45.1%)、大便浅黄(35.3%)、畏寒肢冷(31.4%)、尿黄(27.5%)、易感冒(25.5%)、自汗盗汗(21.6%)等。(2)胆道闭锁Ka-sai术后患儿主要舌质表现为舌质淡(82.4%),或舌体胖有齿印(27.5%);舌苔多见白、厚、腻苔为主(62.7%),或有灰黑苔(13.1%);指纹表现多为淡(74.5%)、红(84.3%)、达气关(67.7%)。(3)胆道闭锁术后患儿的中医单一证候以脾虚证、气滞证多见,分别占86.3%、84.3%;复合实证分布以气滞血瘀证,气滞寒湿证,血瘀寒湿证多见,分别占66.7%、56.9%、52.9%,虚实复合证中出现较多的是脾虚+气滞证,占54.9%。结论:胆道闭锁Ka-sai术后中医证候主要集中在脾虚证、气滞证、寒湿证、血瘀证;各种证候常相兼出现,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532例功血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功血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功血证候分布以阴虚血热证多见占19.2%,其次依次为气滞血瘀、肾阴虚、气血两虚、脾肾两虚、肝郁化热、脾虚、肾虚血瘀、气血两虚兼血瘀、气阴两虚、湿热。功血证候要素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内热(实热、虚热)、血瘀、气滞、血虚、阳虚、内湿。功血发病率育龄期占69.2%、围绝经期为21.4%、青春期为9.4%。青春期功血以肾阴虚证多见占48%,育龄期功血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占23.9%,围绝经期功血以脾虚证多见占24.6%。结论用客观的方法分析功血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可为功血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沙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长沙市3家医院中随机抽取6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录入"文锋中医诊疗软件",建立SPSS数据库,对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623例患者中男428例,占68.7%;女195例,占31.3%;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2.19倍。男性患者年龄小于女性患者[(53.00±9.82)岁,(57.00±6.18)岁,t=4.620,P=0.035]。623例患者中以长期弯腰活动者及体力劳动者多见。均出现腰部疼痛和双下肢疼痛,下肢疼痛性质以胀痛、隐痛等为主。623例患者中出现肝阴虚、肾阳虚、脾虚、血瘀、寒湿、湿热、气滞、风、肾阴虚9种辨证要素,其中肝阴虚、寒湿、肾阳虚出现的频率最高,湿热、脾虚出现的频率最低。肝肾阴虚证176例,占28.3%;风证50例,占8.0%;脾肾阳虚、寒湿证231例,占37.1%;气滞血瘀、湿热证166例,占26.6%。结论:长沙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男性居多,其患病年龄较女性小;患者以长期弯腰活动者及体力劳动者多见;基本证型为肝肾阴虚证、风邪入络证、脾肾亏虚寒凝证和气滞血瘀湿热证,肝阴虚、肾阴虚、血瘀、寒湿、气滞、风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大肝癌经羟基喜树碱(HCPT)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演变规律,为介入后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提高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疗效.方法:选择大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经肝动脉灌注HCPT并碘油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丝裂霉素和卡铂)并碘油栓塞治疗.对所有病例均按脾虚肝郁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湿瘀搏结证、肝肾阴虚证五型进行辨证.以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介入前后的证型分布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介入前证型分布以气滞血瘀证为主(35%),其次为脾虚肝郁证(23.75%)、湿热蕴结证(18.75%)、肝肾阴虚证(13.75%),湿瘀搏结证所占比例最少(8.75%).治疗组介入后气滞血瘀证病例较介入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介入后湿热蕴结证病例均较介入前增加,以对照组明显(P<0.05).其余各证型介入后分布与介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滞血瘀是原发性大肝癌的最基本病机;介入后多向湿热蕴结证型演变;羟基喜树碱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抗癌散结功效;大肝癌介入治疗后中医辨证应重视清热化湿、泻火解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归纳原发性肝癌(PLC)的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自建库至2021年4月关于PLC辨证的相关文献资料,由3名研究者依据文献筛选的纳、排标准分别独立完成文献筛选、中医证型收集归纳,再进行证名的规范、证型的拆分、证素的提取,建立Excel数据库,最终导入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频数统计。结果:收集到符合条件的文献90篇,包含病例总数10 304例,规范化后证型共计29种,拆解证型、提取证素后获得病性证素11个,病位证素4个。证型分布以气滞血瘀证2 140例(20.77%),肝郁脾虚证2 070例(20.09%)最为常见,其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病性证素以气滞(27.80%)、瘀(20.12%)、气虚(16.53%)、湿(13.688%)、热(9.63%)最多见,其组合分布中,以气滞、血瘀相兼致病(22.01%),气滞、气虚相兼致病(20.03%),湿、热相兼致病(13.15%)最多见。病位证素最常见的为肝、脾,占86.72%,组合分布以肝、脾同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管癌(CCA)中医证候及其在疾病亚型、TNM分期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399例CCA患者中医证候信息,使用多元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CCA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证[92例(23.1%)]、脾阳虚衰证[91例(22.8%)]、痰毒瘀结证[73例(18.3%)]为主。肝内胆管癌(ICC)胆汁瘀滞证占比低于肝外胆管癌(ECC),脾阳虚衰证占比高于ECC(P<0.01)。TNM分期Ⅲ、Ⅳ期脾虚痰湿证占比低于Ⅰ和Ⅱ期(P<0.01),脾阳虚衰证占比高于Ⅱ期(P<0.01),Ⅳ期胆郁痰扰证占比高于Ⅰ期(P<0.01),胆汁瘀滞证占比低于Ⅰ期(P<0.01)。男性、吸烟、饮酒患者脾虚痰湿证占比较高,女性及既往肝胆病病史患者脾阳虚衰证占比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A中医证候以脾虚痰湿证最常见。ECC多见胆汁瘀滞证,ICC多见脾阳虚衰证。Ⅰ、Ⅱ期多见脾虚痰湿证,Ⅲ、Ⅳ期多见脾阳虚衰证;Ⅰ期多见胆汁瘀滞证,Ⅳ期多见胆郁痰扰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原发性胃癌中医常见证候及病性分布特点,为中医临床准确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病历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方法从总体上把握四诊信息的内在规律,初步探讨原发性胃癌中医病性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 (1)原发性胃癌患者最常出现乏力,纳差症状;其次为上腹部疼痛,面色无华,寐差,舌红,脘腹胀满,消瘦,恶心,苔薄白,舌淡红,脉弦,便秘,腹痛等。(2)病性类证候根据频数由大到小分布依次为气虚证,气滞证,血虚证,痰湿证,阴虚证,湿热证,血瘀证,热毒证。(3)单一证候中最常见的有气虚证,气滞证,复合证候中最常见的有气虚证+血虚证,气虚证+气滞证;单一证候较复合证候多见,整体以虚性证候最为常见。结论 (1)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候正虚以气虚、血虚为主,邪实以气滞为主,"气虚"是贯穿胃癌发病过程的病性类证候。(2)分析原发性胃癌常见中医证候及病性分布特点可为临床中医证型规范化分类及方药施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AECOPD呼吸衰竭临床病例症状、体征等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得出该病证素、证候的分布,并分析其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以选用的症状、体征辨证素表,症状、体征对证素贡献度(权值)表为基准,计算症状、体征对相关证素的贡献度,根据标准选用达到或超过20的证素,得出常见证素;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及临床实际组合证候,确定AECOPD呼吸衰竭临床常见证候,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等。结果:1)AECOPD呼吸衰竭病位证素以肺出现频率最高(100%),其次为脾(81.32%)、心(72.29%)、肾(71.08%)等;虚性病性证素气虚出现频率最高(92.17%),其次为阳虚(72.29%)、阴虚(58.43%)等;实性病性证素痰出现频率最高(100%)、热(48.8%)、饮(48.19%)、血瘀(47.59%)等。AE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证候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21.69%),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16.27%),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15.06%)等。2)AECOPD呼吸衰竭中医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脾肾不足痰蒙神窍证发生率最高(100%),且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整体偏高(9.7±3.3),病情严重。结论:AECOPD呼吸衰竭的证素以痰、气虚、阳虚、阴虚、热、饮、血瘀等为主,期间常互相联合,易侵袭肺、脾、心、肾等脏,主要证候表现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等,其各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177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例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样病例的中医证型的分布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77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四诊资料进行调查,并应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PSD患者症状、体征和舌脉象主要有26个,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前6项为情绪不宁(96.04%)、胁肋胀满(95.48%)、纳差(64.97%)、悲忧善哭(59.88%)、胸部闷塞(57.06%)、喜怒无常(38.41%)等.舌脉象以舌质红(57.62%)、舌质淡(55.36%)、薄白(58.19%)、苔薄腻(48.58%)、脉弦(62.14%)、弦数(58.19%)多见.177例中患者中气滞血瘀证76例,肝郁脾虚证42例,心脾两虚证26例,肾虚肝郁证18例,脾肾阴虚证9例,痰火扰心证6例.脑卒中后抑郁主要症状构成中,气滞血瘀和心脾两虚证以情绪不宁为主;肝郁脾虚证和肾虚肝郁证胁肋胀满、胸部闷塞和悲忧善哭为主;痰火扰心主要以喜怒无常、失眠健忘为多;而脾肾阴虚以情绪不宁、喜怒无常为多.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肾精不足证、脾胃虚弱证、痰火扰心证、肝郁血虚证、肝郁血瘀证、心脾两虚证,以气滞血瘀证最多.  相似文献   

13.
苏行  何立群 《辽宁中医杂志》2014,(4):616-618,I0001
目的:分析8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的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肾病科2011年9月-2012年4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活检患者病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FSGS与MCG在15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分别占64.3%、75.0%,MN与MsPGN在36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年龄段分别占78.6%、75.0%。IgAN、FSGS、MN、GML、MCG、MsPGN分别占39.8%、15.9%、15.9%、10.2%、9.1%、9.1%。脾肾气虚在所有中医证型的所占比例最多。FSGS、MN、GML中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多,IgAN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所占人数最多,MCG以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所占比例最高,MsPGN以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所占最多,血瘀、湿热证在各病理分型中均占较多比例。结论:FSGS与MCG在15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年龄段多见,MN与MsPGN在36龄段多见。IgAN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FSGS、MN、GML、MCG、MsPGN。中医证型中脾肾气虚为目前临床上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随治疗时间延长,疾病后期气阴两虚证逐渐增多,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FSGS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IgA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MN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MCG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较多;MsPGN患者脾肾气虚与肝肾阴虚占多数;GML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后四者在疾病进展中也出现明显的血瘀与湿热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收集和分析14家临床协作单位经验辨证的结果,探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采集的经验辨证结果,对其命名进行规范后,借助EpiData3.1软件,运用SPSS16.0进行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规范经验辨证后证候名称,共有39个证候类型,总频数924次.其中频率大于3%的证候有9个: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水饮内停证、痰浊证、心血瘀阻证、血瘀水停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证,合计频率76.84%;其中气虚血瘀证(174例,18.83%)、气阴两虚证(154例,16.67%)远多于其他证候类型.肾精亏虚证、血虚证、脾胃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心虚胆怯证、湿毒浸淫证、痰湿阻络证、肾阳虚证出现频次为1,故而为不常见证候.在规范后的证候命名基础上,提取病性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数为1 740次;病位类证候要素9个,出现总频数为1 397次.其中频次排在前6位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血瘀、阴虚、水停、痰、阳虚,它们的合计频率95.46%;其中证候要素气虚(497例,28.56%)、血瘀(448例,25.75%)远多于其他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频次排在前4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心、肾、脾、肺,合计频率占89.26%;其中证候要素心(578例,41.37%)远多于其他病位类证候要素类型.结论冠心病慢性心衰的多中心横断面经验辨证结果,初步反映出冠心病慢性心衰最常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确定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核素胃排空的特点。方法将多中心的84例FD患者分为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四组,并进行核素胃排空检查,分析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胃半排空时间、胃排空速率、2小时存留率。结果 (1)84例FD患者中,胃排空延迟者46例(54.8%),胃排空正常者38例(45.2%);(2)胃半排空时间肝胃气滞型最长(140.7±55.3)分钟,其次为脾虚气滞型(134.3±64.6)分钟,肝胃郁热证(118.7±27.4)分钟,湿热壅滞型最短(100.8±26.7)分钟,经方差分析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与肝胃气滞证、脾虚气滞证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排空速率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型最高(0.53±0.12)与其它三个证型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小时存留率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不同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37.2%±12.8%)与肝胃气滞证(51.0%±14.7%)、肝胃郁热证(46.9%±11.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壅滞证与脾虚气滞证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不同的核素胃排空特点,湿热壅滞证呈胃排空加速表现,肝胃气滞证、脾虚气滞证呈胃排空延迟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证候要素及单证分布规律,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709例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保留出现率≥10%的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由2名中医肿瘤专业主任医师对公因子辨证,作为乳腺癌的证候要素。结果:经因子分析提取出19个证候要素,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为7个:肝、脾、肾、心、络、肺、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2个:气滞、热、血瘀、湿、气虚、湿热、痰热、阴虚、阳虚、精亏、血虚、风湿。相对应的单证有21个:湿邪困脾、肝气郁滞、肝热、血瘀、风湿阻络、痰热阻肺、胃热、心火亢盛、湿热、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肾精亏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肾虚(可能为肾阴阳精气虚)、肾阳虚、心血虚、肝血虚。结论:乳腺癌的发病与肝气郁滞直接相关,在肝气郁滞的基础上发展为肝热、血瘀、痰湿阻滞、进而损伤肝肾阴阳精血,同时肝木克土则产生脾虚、胃热等证。所以治疗乳腺癌总以疏肝解郁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参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评价NT-proBNP、超声心动参数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160例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的CHF患者入院后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行超声心动检查。检验不同中医证型与NT-proBNP及超声心动参数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心功能分级越高,NT-proBNP值越大(r=0.498,P〈0.05);NT-proBNP水平与中医证型亦有相关性,即NT-proBNP水平按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顺序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416,P〈0.05)。超声心动左室射血分数(EF)在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与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的患者中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56.2%)〉气虚血瘀水停证(37.0%)〉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6.9%);心功能Ⅲ级患者中气虚血瘀水停证(52.5%)〉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34.4%)〉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13.1%);心功能Ⅳ级中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65.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19.2%)〉气虚血瘀水停证(15.4%)。结论NT-proBNP、超声心动EF值可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能反映中医证型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医证型由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转化,心功能呈现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