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士达  窦和勤 《天津中医》1997,14(3):116-117
  相似文献   

2.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治疗进展。方法: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入住我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48例。实验组接受中医辨证施治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结合地塞米松灌肠常规疗法。比较两组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症状、肠镜结果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实验组采用治疗方案后的总体有效率95.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8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采用中药治疗方案比常规西医治疗的效果显著,疗效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宏杰 《四川中医》2008,26(7):53-54
目的:探讨中药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选择7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口服联合灌肠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口服柳氮磺毗啶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实验组近期治疗25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近期治愈15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77.78%,两组的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中药口服(以益气健脾化瘀为治则)联合灌肠(以活血化瘀为治则)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2~2000年笔者采用自拟纯中药制剂清肠汤直肠灌注,配合辨证口服中药,治疗因西药(激素+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无效的42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2例UC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克隆氏病、肠结核、结肠癌等疾病。病源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39岁,个均年龄33.2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2年,腹泻次数最多每日12次,最少每日3次。按临床类型分类,其中慢性复发型26例,慢性…  相似文献   

5.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内科常见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部分严重病例治疗效果较差。由于病因至今未阐明,故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于司杰  张小元 《光明中医》2022,(20):3830-383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损害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为临床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程迁延,缠绵难愈,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如今西医方面没有较好的根治办法,而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它重在引导缓解、配合西药增加疗效或减少毒性、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在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显著临床优势,且调节免疫功能,在临床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故笔者现对近年关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并为今后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8.
<正>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溃结属于祖国医学“休息痢,泄泻”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UC)作为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而在我国则显示了更为迅速的上升趋势。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紊乱、遗传易感性、感染、环境及肠黏膜屏障受损等因素~([1])。目前用于治疗UC的常规药物主要是5-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生物制剂(抗TNF-α抗体)等~([2-5])。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而且存在停药后易复发、耐药性增加或不良反应多等诸多问题。UC长期  相似文献   

10.
整肠生加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前者依中医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后者用西药治疗,观察疗效、肝功能变化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1年疗效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半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1.5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独特,具有副作用小、费用低、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本为脾胃气虚或阳虚,标为湿热内蕴,气郁血瘀,乃本虚标实,虚实杂夹之症。治宜健脾化湿,清热并用。治疗中,标本先后病机会有变化,应注意临证辨治。指出:研究中缺乏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远期疗效观察和预防复发方面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西药配合中药内服,外用保留灌肠的方法,7 d 为 1 疗程。中药自拟方为双黄溃疡汤,外用健脾润肠汤。结果:25 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有效率为 92%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张菁  曹学敏 《河南中医》2016,(7):1193-1195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灌肠液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有效率为69.4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电泳、红细胞压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灌肠液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患者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降低IL-1、IL-6及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涛  谢建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77-1878
溃疡性结肠炎(u lcerative colitis,UC)作为一种被WHO确认的现代难治病,因具体的病理机制和病因迄今未明,这也就造成了治疗学上无所突破。许多中医工作者将辨证辨病相结合,综合多种中医特色疗法,对于该病的治疗做了许多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些疗效,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是内科常见多发病,李玉奇擅长治疗脾胃病,对溃疡性结肠炎研究颇深,结合其病因病机的发展,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临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研究认为多种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均可通过损伤脾胃功能而引发溃疡性结肠炎,通过探讨各致病因素与脾胃功能失调间的关系,剖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有助于深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规律,提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保留灌肠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可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受损部位微循环,修复结肠黏膜,有较好的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结愈汤口服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78例符合标准的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口服结愈汤,对照组28例服用柳氮磺胺嘧啶。[结果]观察6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20.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应用、基本方加减、中药灌肠治疗等几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