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风病非常多见 ,它具有很高的致残率 ,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就很重要 ,笔者采用头针体针并用治疗中风恢复期病人 6 0例 ,获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参照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经头颅CT确诊。1.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采用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评定标准。1.3 病残程度分级  0级 :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 ;1级 :生活自理 ,独立生活 ,部分工作 ;2级 :基本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遗症──肢体偏瘫是临床常见病,自1996年以来,本人运用头针加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并设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本院住院病人。入院时均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梗塞或脑出血者。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遗留右侧或左侧肢体瘫痪,要求进行针灸治疗,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共9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5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8岁。以60—70岁病者为多数。脑溢血者39例,脑血栓、脑栓塞者57例,左侧偏瘫54例,右侧偏瘫42例。将其随机分为头针加体针观察组58…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康益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门诊治疗的6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康益胶囊。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比较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康益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患者周围性面瘫的效应,作者采用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对40例单纯体针与头体针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性对照观察。结果:头体针结合线总显效率93%,而单纯体针总显效率为85%。头体针结合组显著优于单纯体针治疗组。认为其补益气血作用可能是共取得的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曾燕芬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8):1020-1021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生活能力恢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0%,对照组愈显率62%,两组比较,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优于单纯体针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患者12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1例,予以西医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61例,加用补阳还五汤与针刺疗法。随访6个月,比较2组上肢痉挛程度、手功能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MAS评分为(1. 53±0. 27)分、(1. 02±0. 1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FMA评分为(8. 87±2. 05)分、(9. 65±2. 1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 80%,优于对照组的75. 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可有效提升中风恢复期患者临床表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手功能,有利于预后质量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香春  王大明  刘虹 《中医杂志》2006,47(7):523-524
头针与体针相结合治疗中风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恬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取穴相同,治疗组予温针灸法,对照组予电针法,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头针治疗中风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又名卒中 ,病情险急。在数分钟至数天内可致意识障碍、肢体麻痹、偏瘫 ,重则死亡 ,病残率很高。近年来 ,笔者采用头针治疗中风 2 4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4例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6例 ;最小者 38岁 ,最大者 79岁。病程属于急性期者 8例 ,恢复期者 12例 ,后遗症期者 4例。西医分类 :脑血栓形成 16例 ,脑栓塞 3例 ,脑出血 4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1例。中医辨证分型 :中脏腑 3例 ,中经络 17例 ,中风后遗症 4例。2 治疗方法2 1 记分方法观察指标 (肌力、语言、面瘫、舌瘫、神志、综合功能共…  相似文献   

10.
头针、体针及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230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头体针联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与差异。方法:将临床收集的23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112例)、体针组(51例)、头体针组(67例)。头针组采取单纯头皮针:半身不遂和面瘫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治疗,伴失语选运动区下部及头语言区。体针组先针刺健侧,用泻法留针30min,再针刺患侧,间断轻刺不留针;半个月后,健侧针法不变,患侧先行平补平泻,后行补法。头体针结合组采用头针和体针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8·2%(110/112),痊愈率35·1%(40/112);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6·0%(49/51),痊愈率23·5%(12/51);头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8·5%(66/67),痊愈率50·7%(34/67)。头体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和体针组(P<0·01)。此外,头体针组对出血灶和梗死灶的改善作用也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体针组(P<0·01)。结论:头体针联合运用治疗中风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1.
2005年6月~2007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72例,并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的36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三黄中风康胶囊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黄中风康胶囊对大鼠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模型的影响。方法通过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并结合中医病因学说建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模型,观察三黄中风康胶囊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的行为状态、脑缺血面积、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善情况。结果三黄中风康胶囊1.36、0.68、0.34g/kg剂量均能明显改善大鼠缺血性中风后的行为状态,缩小缺血范围,降低缺血程度,使病变的脑组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三黄中风康胶囊能改善中风大鼠模型的神经行为,减少脑缺血梗死面积,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益气活血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3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益气活血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32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针前甲皱微循环明显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治疗后随着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得到相应好转,表明本法有改善微循环,改变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从而促进受损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崔娜  刘君  于博 《西部中医药》2016,(12):70-71
目的:观察复方蜈蚣散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蜈蚣散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NHISS评分及FM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6%,对照组为7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ISS及FMA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蜈蚣散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194例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秋汇 《山西中医》2007,23(4):54-56
目的:在观察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观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趋势。方法:将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2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4例)予以头针治疗为主,对照组为尼莫地平组(92例)。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9例,显效64例,有效9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0.7%;对照组基本痊愈5例,显效22例,有效38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7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流变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全血黏度(各切变率)与红细胞变形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红细胞刚性指数的改善情况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论益气化瘀法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轲 《山西中医》2003,19(6):1-3
中风气虚血瘀病机理论的形成,其学术渊源可上溯于《内经》有关论述,唐、宋、金、元、明历代医学文献中,继有补充发展,到清代王清任明确提出这一观点,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关键在于气病及血,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清窍不通;益气化瘵法标本兼顾,切合病机,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虚血瘀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型之一,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有独特的优势,医家运用补阳还五汤或补气活血类方或中成药、静脉制剂或联合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治法,取得显著疗效。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补虚温通理筋法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恢复期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赵强  杨宏 《辽宁中医杂志》2014,(12):2667-2669
目的:观察补虚温通理筋法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笔者将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补虚温通理筋法治疗,对照组依据《针灸学》和《推拿学》中风病常规治疗,并配合电针,10 d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采用(NIHSS)量表和(Barthel)指数,对各组疗效作评估。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值比较(P<0.05)。结论:补虚温通理筋法治疗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圣方内服联合中药泥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肌痉挛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甘氨酸(Gly)和γ-胺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89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依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两组患者行常规对症干预。对照组44例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观察组45例内服通圣方,1剂/d,2次/d;中药药蜡膏饼外敷于相应穴位,用红外线理疗机加热模拟灸法,l h/次,1次/d。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评分,巴塞尔(Barthel,BI)指数分,步行能力及中医(TCM)症状评分;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反应情况;检测两组血清Gly和GABA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SI,Ashworth,步行能力及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Gly和GAB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圣方内服联合中药泥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肌痉挛疗效确切,上调血清Gly和GABA水平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