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胃癌Ⅲ~Ⅳ期患者化疗前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规律,为中医药辅助化疗治疗胃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胃癌Ⅲ~Ⅳ期患者62例,于化疗开始前3天及第2次化疗结束后第7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临床症状、舌脉及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结果:化疗前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气血亏虚为主,化疗后以胃阴亏虚、气血亏虚、痰湿凝结为主;化疗后胃阴亏虚证明显增加(P0.05),脾胃虚寒证及气滞血瘀证明显减少(P0.05)。结论:化疗会影响胃癌Ⅲ~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型,化疗后患者以胃阴亏虚、气血亏虚、痰湿凝结证型为主,提示中医药干预应注重养阴,酌情加用补益气血、健脾化湿、化痰散结等药物。  相似文献   

2.
256例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及探讨原发性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56例胃癌患者按照未手术、术后无病、术后复发或转移进行频次分析,分别按照证候表现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中医辨证。结果:纳差、乏力、腹痛、腹部压痛、舌红、苔白、脉细(51.56%~75.39%)为胃癌患者最常见的证候表现。总体上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可概括为脾胃气虚及肝郁,兼有痰湿、胃热、肝胃不和、脾胃失和、肝郁化热、胃气上逆、胃阴虚、湿热蕴脾、脾不统血、气血两虚、脾虚湿困;未手术患者以脾胃气虚兼肝郁胃热为主;术后无病期患者以脾胃气虚为主;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以脾胃气虚、肝郁兼痰湿为主。结论:脾胃气虚证贯穿疾病始终,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医证候存在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中医证型与病程各期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型与病程早、中、晚期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46例患者分为痰热动风证、血瘀动风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阴阳两虚证5型,并按其功能障碍程度,将病程分为早、中、晚期,观察各期证型问的变化规律。结果:早期以痰热动风证、血瘀动风证为主,中期以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为主,晚期以阴阳两虚证为主。结论:帕金森病病程各期的中医证型有一定规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266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规律,为全面深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2004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筛选的1266例HIV/AIDS患者资料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结果: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人数为多,证型中复合证型气血亏虚证人数为最多,脏腑兼病证候中脾肾阳虚证人数最多,五脏证候中脾气虚证人数最多,存在气血阴阳亏虚,兼有湿、热、毒、痰、瘀等,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结论: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存在气血阴阳亏虚,气虚为本;病位在脾,涉及肺、肾、肝,脾为枢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放射性肠炎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转化规律。方法:收集102例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确定中医证候,并研究其在不同放疗阶段的分布情况。结果:急性放射性肠炎出现的时期主要集中在放疗中期(放疗第10~20天)。急性放射性肠炎初次出现时放疗各阶段中医证型皆以湿热蕴肠证最为多见,其次是脾虚湿盛证、气血两虚证,中后期脾虚湿盛证、气血两虚证的比例较初期明显增加。急性放射性肠炎初次出现时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实证中以湿热蕴肠证为主。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放射性肠炎的发展,后期急性放射性肠炎中虚证比例明显升高,虚证以脾虚湿盛证和气血两虚证为主。结论:湿热蕴肠证为急性放射性肠炎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脾虚湿盛证、气血两虚证。急性放射性肠炎初次出现时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后期急性放射性肠炎中虚证比例明显升高。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放射性肠炎的迁延,急性放射性肠炎中医证型有自实转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放射性肠炎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转化规律。方法:收集102例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确定中医证候,并研究其在不同放疗阶段的分布情况。结果:急性放射性肠炎出现的时期主要集中在放疗中期(放疗第10~20天)。急性放射性肠炎初次出现时放疗各阶段中医证型皆以湿热蕴肠证最为多见,其次是脾虚湿盛证、气血两虚证,中后期脾虚湿盛证、气血两虚证的比例较初期明显增加。急性放射性肠炎初次出现时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实证中以湿热蕴肠证为主。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放射性肠炎的发展,后期急性放射性肠炎中虚证比例明显升高,虚证以脾虚湿盛证和气血两虚证为主。结论:湿热蕴肠证为急性放射性肠炎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脾虚湿盛证、气血两虚证。急性放射性肠炎初次出现时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后期急性放射性肠炎中虚证比例明显升高。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放射性肠炎的迁延,急性放射性肠炎中医证型有自实转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分析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型分类的意义,为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后中医药干预的客观合理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外科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405例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并分析证型与临床分期、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临床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Ⅰ期、Ⅱ期以实证和虚实夹杂为主,湿热蕴结最多,脾虚湿盛次之;而Ⅲ期、Ⅳ期以虚证为主,依次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术后Ⅰ期和Ⅱ期以脾虚湿盛最多,其次为湿热蕴结;Ⅲ期和Ⅳ期以虚证为主,以气血双亏分布最多,其次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不同中医证型与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围手术期证候演变具有术前到术后由实证到逐渐变为虚证,由术前的湿、热等标实之证变为术后的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证。手术前中医证型的分布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术后中医证型变化与机体应激状态关联性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胃癌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而长期化疗使得患者产生耐药,影响化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受到关注,本研究将60例患者在术前进行中医辨证,用MTT法测定不同证型患者胃癌细胞体外药物的敏感性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将6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手术前进行辨证,术后将癌组织送至实验室提取出胃癌细胞,超低温保存,利用MTT法测定5种化疗药物针对不同中医证型胃癌患者的体外敏感性。并计算其抑制率。抑制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采用两因素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检验。当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5种化疗药物对60例胃癌患者在细胞体外药物敏感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种化疗药物在抑制率上气血亏虚组表现为不敏感甚至耐药,两两证型相比气血亏虚组与肝胃不和组以及痰食瘀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证型胃癌患者对5种化疗药物敏感性有相关性,肝胃不和最敏感,依次为脾胃虚寒、痰食瘀阻,气血亏虚最差。  相似文献   

9.
肿瘤患者化疗副反应的中医证候学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从中医角度了解肿瘤患者化疗副反应的中医证候变化,观察了67例肿瘤病人化疗前后的舌脉及症状,并参照各类相关证候诊断标准加以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患者化疗前以实证为主,多夹湿、瘀等邪。加予化疗后1周,患者症状多且较集中,损伤脏腑以脾、胃、肺为主,致病属热邪,影响气机升降。化疗结束后,患者症虽小释但实邪未去并有小加,而气血两虚,肝肾不足凸显,证型复杂虚实交错。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化疗前后病机和证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门诊和住院的257例男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5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并收集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感染及其他炎性疾病。结果 在痛风患者中存在痰瘀互结、湿热瘀阻、脾虚湿困、气血亏虚4个证型,其中痛风急性期痰瘀互结证53例,湿热瘀阻证41例,气血亏虚证25例,脾虚湿困证17例;痛风非急性期气血亏虚证41例,脾虚湿困证40例,湿热瘀阻证24例,痰瘀互结证16例。 不同证型痛风患者血液常规(WBC、GR、LY、MO)及血生化指标(UA、Ur、Cr、ALT、AST、ALB、GLOB、TG、HDL C、VLDL C、apoA、apoB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不同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存在不同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 在痛风的急性期以痰瘀互结证、湿热瘀阻证2个证型为主,而在痛风非急性期多见气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2个证型。在痛风痰瘀互结证与湿热瘀阻证2型患者中炎症与免疫反应较为明显,提示对该类患者若采用清热化瘀等相关抗炎与调节免疫反应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痛风气血亏虚证与脾虚湿困证2型患者中肾功能受损较为显著,提示对该患者以健脾补肾为主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NAFI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ID患者的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阻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组、湿热内阻证组T3、rT3、FT3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痰瘀互结证最少;NAFID中医证型与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体重指数、瘦素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8例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辨证分为4种证型:气滞湿阻证、痰瘀互地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其他两证所占比例相似。痰瘀互结证的腹围及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证,而气滞湿阻证又高于气阴两虚证及脾肾气虚证。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TC、LDL-C、INS、2hINS和瘦素均明显高于其他二证。结论: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胆固醇升高更为明显,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且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升高更多。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硬变失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血浆TNF-α和腹压的相关性。方法:将180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浆TNF-α和腹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变失代偿期常见的5个证型依次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TNF-α含量: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腹压: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血浆TNF-α和腹压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为:气滞湿阻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NF-α:P0.05,腹压:P0.01);肝脾血瘀证与其余四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TNF-α和腹压在肝硬变失代偿期各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证型升高较明显,肝脾血瘀证最明显,并且血浆TNF-α和腹压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曹志群教授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奇经理论相融合,形成脏腑经络奇经理论,并提出"脏腑气血升降在经(气)-入络(血)-深入奇经(肾)"的辨证模式.他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过程为脾虚湿蕴-肠络瘀阻-奇经受损,病机特点是脾虚湿阻为本,络脉瘀阻、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理脾化湿、化瘀通络,或兼以清化、调和、温通,自拟方"芪仙苡酱汤...  相似文献   

16.
《内经》对健忘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历代医家又有了新认识,朱丹溪日“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张仲景谓“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人喜忘”;健忘多与心脾亏虚、肾精不足有关,亦有因气血逆乱,痰浊上扰所致。治疗首要辨清虚实,虚则主要责之于心、脾、肾的亏虚,实则主要为痰浊、瘀血、肝郁为患,还要注意到虚实挟杂的复杂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发病规律及临床辨证分型特点。方法:收集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病例,进行发病规律的探讨和辨证分型的调查。结果:①160例患者中,其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并且病情急性程度趋向低龄化,好发季节为春季、冬季,不太运动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冷空气、花粉等过敏原的接触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②本调查辨证分型以肺脾气虚证、脾虚肝郁证为主,分别占病例数的25.6%、23.1%,且与阳虚质、气虚质、特禀质关系密切。结论:变应性鼻炎发病与低龄、春冬季、运动少、过敏因素、体质偏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辨证分型以肺脾气虚证为主,与阳虚质、气虚质、特禀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5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多中心调查的MHD患者2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信息,同时采用舌象仪采集舌象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症状及舌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公因子中医证候含义。结果:共提取12个公因子,病位证素有肾、脾、肝、心、胃,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血瘀为主。结论:CKD5期MHD患者本虚标实并见,本虚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实证包括肾络瘀热、肝胆湿热,虚实夹杂包括脾虚湿浊、肾虚湿热、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化疗对于胃癌病人的中医证候的影响,为中医治疗胃癌化疗病人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的胃癌化疗住院病人70例,观察经过2个疗程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化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特点,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加以评分及分类为单一证候,运用统计学分析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差异。结果:①化疗前胃癌病人以血虚、气虚、气滞和血瘀为主要表现,舌苔以舌淡苔薄及舌淡紫苔厚为主。②化疗后阴虚、脾虚和痰湿表现明显增加(P0.05),舌象转变为红舌厚腻苔为主(P0.05)。脉象在化疗前后以细脉为多见,化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病人经过化疗后血瘀和气滞表现减少,但阴虚、脾虚和痰湿表现明显增加,根据临床观察的结果提示对于胃癌化疗后患者中医治疗上应该将养阴及健脾化湿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