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斜视术中的血管显微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血管显微分离术后徙、截除或转位任何一条直肌而不中断相应的前睫状动脉的血流,避免斜视术对眼前节血流的不良影响,且起到预防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作用。我们用该方法完成了16例(24眼),手术前后均为正常的眼外肌血流图。术后保持了正常的眼前节血循环,发展和熟炼了手术技巧。术后矫正效果与常规斜视手术相同,该手术不影响术后眼位校正  相似文献   

2.
分布于眼外肌的睫状前动脉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斜视矫正后手术中,在直肌上做肌肉的后徒、截除和转移,离断直肌伤及睫状前动脉可造成眼前节缺血.眼前节缺血是一种潜在的致盲因素[2],其表现为角膜混浊,低眼压,虹膜萎缩和晶体混浊等,严重者可致眼球萎缩[3].Roth等[4](1989—1990)提出不伤害血管的斜视矫正术.国内外文献均未见对睫状前动脉进行详细研究的报道.本文对30例成人尸体眼球上睫状前动脉的长度、管径、位置和数目等作了观察统计,为眼斜视矫正手术提供解部学基础.材料和方法选用常规防腐固定的成年尸体的头颅,用过滤的红色乳胶高压灌注颈内动脉,对准注成功的30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直肌内睫状前动脉(ACAs)显微分离术的方法和技巧及应用此方法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对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16只眼行直肌内睫状前血管显微分离术.其中8只眼行直肌联结术(Jensen术式),8只眼行肌肉转位术(Hummelsheim术式),术后观察眼前段反应三个月.结果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ACAs在直肌内的数目存在变异.每例手术均成功分离并保留了大多数ACAs,两种术式术后均未发现眼前节缺血(ASI).结论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显微手术方法,可使累及多条直肌的复杂斜视手术一次完成,避免或减少了A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睫状前动脉的分支、分布、行程及睫状前动脉与虹膜大环关系进行研究,为眼科斜视矫正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25只成人眼球,眼动脉进行红色乳胶氧化铅混合液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2只新生儿眼球进行墨汁灌注,切厚片观察睫状前动脉的行程、分布。结果:睫状前动脉为眼直肌内主要肌动脉的直接延续。外直肌睫状前动脉1~2条;上、内、下直肌2~3条。出肌处口径:上直肌0.202±0.063mm,内直肌0.164±0.060mm,下直肌0.211±0.080mm,外直肌0.203±0.194mm。睫状前动脉出肌处与直肌止点的距离:上直肌8.82±2.50mm,内直肌6.08±1.41mm,下直肌6.63±2.45mm,外直肌10.1±2.84mm。X线显示各直肌的睫状前动脉均参与虹膜大环的构成。纵向组织切片睫状前动脉为肌动脉延续,沿直肌肌腱表面前行,发支到巩膜,最后终于虹膜大环。结论:睫状前动脉与直肌关系十分密切,是构成虹膜大环的优势血管,在斜视矫正手术中,特别一次手术涉及到多条直肌时,应注意睫状前动脉的保护,防止术后眼前节缺血。  相似文献   

5.
李珍  章应华 《眼视光学杂志》2001,3(4):221-222,242
目的:探讨眼直肌内睫状前动脉(ACAs)显微分离术的方法和技巧及应用此方法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对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16只眼行直肌内睫状前血管显微分离术。其中8只眼行直肌联结术(Jensen术式),8只眼行肌肉转位术(Hummelsheim术式),术后观察眼前段反应三个月。结果: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ACAs在直肌内的数目存在变异。每例手术均成功分离并保留了大多数ACAs,两种术式术后均未发现眼前节缺血(ASI)。结论: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显微手术方法,可使累及多条直肌的复杂斜视手术一次完成,避免或减少了A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眼外肌显微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眼外肌显微眼状前血管分离术在治疗31例复杂和特殊类型斜视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在需行二行以上眼外肌手术时,行睫状血管分离术,保留眼状前血管,手术一次完成。结果 31例随访6月~3年。未发现眼前段缺血。结论 眼外肌显微睫状前血管分离术,解决了眼肌方面高难度又不能一次手术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保留睫状前血管的显微斜视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前节缺血综合征为眼科手术 ,尤其是斜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2 ] 。通过电镜观察 ,直肌后徙术后局部血循环恢复慢 ,并且不完善[3] 。为了减少眼前节缺血 (anferiorseg mentischemiaASI)的发生 ,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anferiorciliaryvessels,ACV)的直肌后徙及缩短术 ,是国内外近年来开展的显微斜视手术的一个新的内容。笔者自 1 996年在显微镜下施行斜视矫正术 ,并成功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ACV) 79例 (1 0 9眼 )通过临床手术实践的体会 ,现总结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8.
斜视手术后眼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晖  陈坚 《眼科》2003,12(6):350-352
目的 :评价斜视手术后眼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 36例斜视患者 5 6只眼行水平直肌后徙和 /或截除手术。其中 2 8只眼行一条水平直肌手术 ,2 8只眼行两条水平直肌手术。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分别在术前、术后一周检测术眼的睫状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MSV)、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 (EDV)、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统计分析研究术前术后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斜视手术前与术后一周睫状动脉的MSV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EDV、PI、RI则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MSV、EDV、PI、RI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另外比较行水平直肌手术一条与两条的睫状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各血流参数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两条水平直肌斜视手术术后 ,睫状动脉血液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 ;而对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无明显影响。认为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可以作为一种有利的工具 ,即对在涉及眼前节手术之后可能导致的眼前节缺血进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显微镜下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1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显微镜下采用显微技术行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5年1月~2007年7月显微镜下行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后退矫正13例15眼完全性或近完全性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随访时间1个月至2年.结果 一次手术后正位7例8眼,4例5眼欠矫<10°,2例2眼欠矫15°.术后平均外转过中线达11°(5°~20°)大部分病例外观满意,外转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现眼前节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直肌联结联合同侧内直肌后徒术治疗外直麻痹效果理想,显微镜下分离睫状血管降低了眼前节缺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斜视术后的眼前节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外肌手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死亡率均很低,比较安全的手术。多条直肌手术离断可造成眼前节血供障碍。本复习了斜视手术致眼前节缺血的并发症及其对视力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1.
眼外肌手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的、比较安全的手术。多条直肌手术离断可造成眼前节血供障碍,本文复习了斜视手术致眼前节缺血的并发症及其对视力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眼内外直肌分别或同时离断后是否可引起眼前房炎症反应以及影响程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水平斜视需行内外直肌手术的患者52例60眼,分为两组,A组30眼为单眼一条水平直肌切断,B组30眼为单眼内外直肌同时切断。每只术眼均在术前及术后第1d行FM-600型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FCM)检查,测定前房炎症反应程度。收集被测眼房水闪辉值,每组手术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前及术后第1d LFCM检测结果显示A组手术前后前房炎症反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前房炎症反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1d的房水闪辉值的均值仍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一条水平直肌切断后并不引起眼前房炎症反应;两条水平直肌同时离断损伤了相应的睫状前动脉,使之供应区域的虹膜睫状体发生缺血而导致功能异常,引起了眼前房轻度的炎症反应;两条水平直肌同时离断后由于有侧支循环的代偿,并不引起严重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兔眼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及其发生与直肌切断的数目和组合之间的关系 ,以及分离保留直肌睫状前血管是否能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 4组 ,分别切断内和外直肌、上和下直肌、内和外直肌加一条垂直肌、 4条直肌 ,其中右眼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左眼不分离保留血管。在术后 4周取兔眼的虹膜和睫状体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保留血管眼以及不保留血管眼中切断两条水平肌眼未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 ,而切断上下直肌以及 3条以上直肌眼出现明显的缺血性病理学变化 ,其中包括 :虹膜上皮细胞及基质水肿 ,睫状体基质出血、白细胞浸润等。结论 单纯切断兔眼两条水平直肌一般不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同时切断上下直肌或 3条及以上的直肌则可能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虹膜和睫状体表现出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可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珍  章应华 《眼科研究》1994,12(1):14-16
通过腹腔注射抗坏血酸(AA),测定犬眼不同组合的2条和3条直肌离断后房水抗坏血酸的分泌量。发现2条直肌离断组术后1、3、7天AA分泌量处理眼较对照眼无显著降低(P>0.05)。3条直肌离断眼术后1、3天处理眼分泌量显著低于对照眼(P<0.05)。术后7天变化不显著。提示2条直肌同时离断对眼前节血流无明显影响。3条直肌同时离断早期可使眼前节血流量明显降低,其后血流可逐渐恢复。血流的代偿可能系睫状后长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超微病理变化及分离和保留睫状血管对其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第1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2条水平直肌。第2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2条垂直肌。第3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及内或外直肌共3条直肌。第4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上下4条直肌。每组动物均在右眼分离保留睫状血管,左眼切断直肌和睫状血管。术后4周取虹膜和睫状体组织电镜检查。结果第1组动物双眼无明显缺血改变,第2、3、4组不保留血管眼有明显甚至严重缺血改变,保留血管眼无缺血改变。结论论证了切断不同的直肌引起的眼前段不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眼前段缺血发生的关系,分离和保留睫状前血管可以有效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眼外肌腱转位术之适应症是:一个或多个眼直肌麻痹或缺如所致的斜视。其成功的条件是(1)有一个或多个能收缩的眼外肌,(2)被动运动不受限制。少数直肌缺如所致的斜视以及需作对抗肌后退的病例存在着特殊的问题:此型病例无肌肉来完成直肌联合的手术。完全的肌腱转位同时作对抗肌后退会切断所有的前睫状动脉而增加眼前段缺血的可能性。作者首次报导对此型病例作眼外肌腱转位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斜视手术进入显微微创手术领域有诸多的优越性,可替代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方法:1002例斜视患者系本院手术患者,男578例,女424例,患者年龄2~66岁,共同性斜视802例,麻痹性斜视106例,A-V征42例,分离性垂直偏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22例,反向斜视4例,全部病例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10岁以下患者在全麻下手术,10岁以上患者在表麻下手术。结果:术中视野清晰,手术操作准确;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后,单眼一次离断2条以上直肌,无一例眼前节缺血发生;所有手术后局部反应轻微,并发症极少。结论:斜视的显微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上,都有诸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麻痹性斜视手术治疗,一次涉及两条以上的直肌可发生眼前段缺血综合征,已有报告。我院对3例涉及两条以上直肌的手术,在显微下分离出被移位的直肌内的睫状动脉后,再进行附着点移位,效果满意。术后分别随访2.5年和半年,未见发生眼前段缺血  相似文献   

19.
王恩普  章应华 《眼科研究》1992,10(4):231-233
采用血气分析仪法观察30只狗眼离断直肌后房水氧分压的变化情况,并根据Henry's 定律计算氧含量,发现2~4条直肌离断后,房水氧含量较对照眼分别下降4.42%(P>0.05),20.17%和28.61%(P<0.001)。证实低氧房水环境是眼前节缺血综合征时相应组织病理损伤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提示在斜视矫正等手术中不宜同时离断3条以上直肌。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眼前节缺血及其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珍  章应华 《中华眼科杂志》1993,29(6):370-372,T022
观察34只犬眼直肌离断术后眼前段的大体、光镜和电镜变化,其中16只各种组合的2条直肌离断眼,术后均无明显缺血变化;18只各种组合的3条直肌离断眼,术后5只眼出现了典型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离断肌肉组织合均为上、下和外直肌,占此种组合的55.6%。ASIS的光镜表现为缺血所致的眼前节组织变性、坏死、上皮脱落及炎性反应。睫状体非色素上皮细胞的电镜表现为细胞的膜性结构受损。讨论了其发生机理,提示上、下和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