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148例AMI中合并AVB的31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AMI合并AVB的发生率为20.9%,AMI下壁组AVB发生率(31.3%)显著高于AMI前壁组AVB发生率(15.3%)(P<0.01);AMI合并AVB者死亡、休克、Ⅲ度心衰发生率分别为29%、32.3%、38.7%,AMI不合并AVB者死亡、休克、Ⅲ度心衰发生率分别为11.1%、15.4%、15.4%,AMI合并AVB者死亡、休克、Ⅲ并心衰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MI不合并AVB者(分别为P<0.025,P<0.05,P<0.005)。结论:AMI并发AVB以下(后)壁多见,AVB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房室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光忠 《广西医学》2007,29(1):37-3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 将305例AMI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AMI伴发AVB)55例,对照组(AMI不伴发AVB)250例,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再分为3组:Ⅲ度AVB组14例,Ⅱ度AVB组10例,Ⅰ度AVB组31例,进行梗死部位、并发症及预后对比.结果 观察组发生于下壁、复合下壁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中的3个亚组比较,AMI伴Ⅲ度AVB组休克、心衰、病死率均较AMI伴Ⅰ度AVB组明显增高(P<0.01,P<0.05,P<0.05).14例AMI伴Ⅲ度AVB中6例死亡,病死率达42.9%.结论 AMI伴发AVB多发生于下壁及复合下壁,AMI伴发Ⅲ度AVB是AMI的一个危险因子,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唐金国 《海南医学》2003,14(11):43-43
房室传导阻滞 (AVB)是急性心肌梗塞 (AMI)常见的临床表现 ,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 12 0例AMI患者中合并AVB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2 0例AMI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97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 98例 ,女性 2 2例 ,平均年龄 6 1± 4 .3岁。梗塞部位分布 :广泛性前壁 6例 ,前间壁2 3例 ,前壁 5例 ,高侧壁 3例 ,下壁 30例 ,下壁 +后壁 10例 ,下壁 +右室梗塞2 0例 ,下壁 +广泛前壁 2例 ,多部位极塞 2 1例。统计学采用x2 检验 ,均值比较用t检验。2 .结果12 0例AMI合并AVB者 …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不同时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法 ,监测 4 80例AMI病人AVB的发生率、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其中 70例病人发生AVB ,按发生的不同时期分为两组 :(1)早发组 :19例为发病 72小时内出现AVB。 (2 )晚发组 :5 1例为发病超过 72小时后出AVB。结果  4 80例AMI病人中 ,发生AVB 70例 (14 .4 % ) ,晚发组泵衰竭多于早发组 (P <0 .0 5 ) ,死亡率高于早发组 (P <0 .0 5 ) ,用阿托品治疗后早发组比晚发组有效。结论 AMI病人AVB晚发组比早发组病情重 ,预后差 ,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 )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DM合并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DM合并AMI(DM组 )和非DM的AMI(NDM组 )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明显多于NDM组 (P <0 .0 1) ,DM组患者无痛性AMI发率高 (占 3 0 .5% ) ,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NDM组 (P <0 .0 1)。结论 DM合并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糖尿病 (DM)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AMI合并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的 AMI患者各 32例的临床及冠脉造影资料。结果 :AMI合并 DM患者无痛性 AMI发生率高 (34.4 % ) ,病死率及并发症明显高于非 DM组 (P <0 .0 5 ) ,冠脉造影显示 AMI并 DM组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多于非 DM组患者(P <0 .0 5 )。结论 :AMI合并 DM患者临床以无痛性多见 ,易发生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 ,同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且广泛  相似文献   

7.
刘伶  王风  林英忠 《广西医学》2002,24(9):1340-1342
目的 :评估心肌梗死后梗死相关血管 (IRA)晚期再灌注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4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 12小时~ 4周和 1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IRA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 或冠脉支架术后进行临床随访 ,设同期住院的 30例心肌梗死患者做对照组。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 (EF) :介入治疗组中AMI组由 4 4 5 %± 3 0 %增加至 5 3 3%± 5 8%(P <0 0 1) ,OMI组由 4 2 8%± 4 4 %增至 4 9 9%± 5 4 % (P <0 0 5 ) ;对照组由 4 9 6 8%± 18 2 %降至 4 6 72 %± 16 2 % (P >0 0 5 )。 8例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下壁心肌梗死者经血管成形术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心律。结论 :心肌梗死后 ,恢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对改善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AVB绝大多数是由房室结动脉供血中断使房室传导系统处于顿抑状态 ,故应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 )合并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9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DM并AMI(DM组 )和非DM的AMI(非DM组 )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DM组发生多部位梗塞明显多于非DM组 (χ2 =4.18,P <0 .0 5 ) ,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 (P <0 .0 5或 0 .0 1) ,主要死于心力衰竭、室颤。结论 DM合并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高 ,病情较重 ,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与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5 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2 7例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3 0例 ) ,研究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 ,并分析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对AVB发生的影响。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主要是右冠状动脉 ,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 ,但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有关 ,并且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 )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DM组 ( 2 3例 )合并AMI和无DM的AMI组 ( 4 0例 )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DM组血糖 11.1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 6.0mmol/L(P <0 .0 5 ) ,肌酸激酶 (CK)峰值 64 5 .7IU/L明显低于对照组 12 82 .8IU /L(P <0 .0 5 ) ;DM组并发症发生率高心衰 3 4.8% ,对照组 12 .5 % (P <0 .0 5 ) ,病死率是对照组的 2 .6倍。结论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高 ,病情较重 ,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朱艳利  吕琳  卓晶明  褚熙  朱兴雷 《重庆医学》2003,32(8):1025-1027
目的 研究AMI早期T波形态与临床特点及左室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据 2 4h内ST段抬高导联的T波形态 ,将5 9例AMI患者分为前侧壁T波直立组、T波倒置组、下后壁T波直立组和下后壁T波倒置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功能。结果 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在前侧壁及下后壁T波倒置组均显著高于T波直立组 (P <0 .0 0 1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在前侧壁及下后壁T波倒置组显著低于T波直立组 (P <0 .0 0 1 )。前侧壁及下后壁T波倒置组与T波直立组相比 ,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显著下降 (P <0 .0 0 1 ) ,LVEF均显著增加 (P <0 .0 0 1 ) ,左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明显下降(P <0 .0 0 1 )。结论 AMI早期T波倒置患者心肌再灌注较好且左室心功能优于T波直立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对19例AMI合并AVB采用药物、临时起搏或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方式来提高心率,加强心电监护,保持静脉通畅及用药时监护.结果:梗死部位前壁3例,广泛前壁加正后壁4例,下壁12例.经药物逆转7例,12例药物治疗无效或发生阿-斯综合征,紧急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其中7例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5例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1例死亡.结论:提高AMI抢救成功率,做好老年人AMI合并AVB的临床护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研究梗塞前心绞痛 (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作者对 186例AMI患者 (老年人 118例 ,老年前期 68例 ) ,观察AMI前 4 8h有无AP发作 ,分为AP(+ )和AP(- )组 ,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结果 :在 <60岁的AMI患者中 ,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 1月内充血性心衰 (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 (P<0 .0 1) ;CK峰值降低 ,达峰时间缩短 (P <0 .0 1) ;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3 5 %者均减少 (均P <0 .0 5 )。在老年患者中 ,AMI前有AP发作和无AP发作者 1月内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无AP发作者CK峰值显著升高 (P<0 .0 1) ;广泛前壁心梗和高度AVB者增多 (P <0 .0 5 ) ;随访中 ,远期心源性死亡率增加 (18 0 %vs 5 .9% ;P <0 .0 5 )。结论 :梗塞前心绞痛能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 AMI)病人心率变异性 ( HRV)改变及小剂量倍他乐克对 AMI病人 HRV改变的干预。方法 :分析 67例 AMI病人 2 4h HRV时域指标 ;年龄、性别与其匹配的健康对照组 40例。AMI病人分为倍他乐克组 ( n=42 )及对照组 ( n=2 5 )。测定两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后 3 mo的 2 4h HRV。对倍他乐克组治疗前后 2 4h HRV时域指标进行多方面分析。结果 :a.AMI组 HRV各项时域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0 1 ;b.AMI组中前壁梗死各项 HRV时域指标虽较下壁低下 ,但未达统计学意义 ,P >0 .0 5 ;c.AMI组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HRV时域指标较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显著降低 ,P <0 .0 5 ;d.应用倍他乐克 2 5 mg/d3 mo后 HRV各项时域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恢复 ,P <0 .0 5 ,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 .0 5 ;e.小剂量倍他乐克对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心肌梗死病人 HRV各项时域指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AMI后存在 HRV降低 ,前壁梗死较下壁梗死 HRV略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HRV的降低与室性心律失常正相关 ,应用小剂量倍他乐克可显著改善降低的 HRV,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降低病死率 ,且对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 AMI病人 HRV改善无差异 ,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累及下壁常并有房室传导阻滞 ( AVB) ,单纯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AVB较少见 ,现结合我院 1 989~ 1 997年间确诊为前壁心肌梗死并 AVB1 2例 ,总结分析不同时间出现 AVB的临床意义11 对象及方法1 .1 病例选择 自 1 989~ 1 997年心内科确诊AMI共 2 1 6例 ,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不同程度 AVB者 1 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44~ 75 (平均 5 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6例 ,合并糖尿病 7例。1 .2 方法 病人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护 ,入院后前3d内每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44例AMI并37例AVB临床资料。结果:160例下后壁AMI,发生AVB28例,发生率17.5%,死亡6例,死亡率21%;284例前壁AMI发生AVB9例,发生率3.17%,死亡8例,死亡率89%(P均〈0.005)。结论:下后壁AMI易并发AVB但预后好,前壁AMI并发AVB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塞(AMI)较常见的临床表现.笔者对178例AMI中合并AVB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AMI合并AVB的发生率和转归,并比较AMI合并AVB与否的住院病死率、休克和心衰发生率,了解AVB对AMI预后影响.  相似文献   

18.
108例下壁 AMI,其中57例发生房室阻滞(AVB)占52.8%,Ⅱ°A-VB18例占16.7%,Ⅲ°AVB19例占17.6%。发病当日出现 AVB 52例占91.2%(52/57),早期阻滞22例占42.3%(22/52)。24小时内恢复正常 AV 传导者24例占46.1%,其中早期阻滞18例,没有长期不愈的Ⅱ°、Ⅲ°AVB。有高度 AVB 者并发症多,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心衰、低血压、病死率均高于无 AVB 组。早期阻滞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高度 AVB 应用氟美松有效,亦可少量使用阿托品,一般不用异丙肾素和起搏器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为了探讨其治疗和预后,对我院5年内108例下壁 AMI 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HD)患者血清脂蛋白α[Lp(α) ]与血浆D -二聚体 (DD)水平的变化特点 ,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2 4例CHD患者和 2 6例正常人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Lp(α)浓度和DD水平。结果 CHD患者中 ,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患者Lp(α)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和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患者Lp(α)浓度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P <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AMI组患者DD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UAP组患者DD水平亦有所升高 (P <0 .0 5 )。组间比较发现 ,Lp(α)水平在OMI与SAP、UAP与AMI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DD水平在OMI与SAP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UAP与AMI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 ,后者高于前者 ;UAP、AMI组与SAP、OMI组比较 ,前两组患者DD水平高于后两组 (P <0 .0 5 )。12 4例CHD患者相关分析显示 :Lp(α)与D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 .5 79,P <0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Lp(α)显著升高且与反映继发性纤溶增强的指标DD有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将 2 2 2例首次AMI患者分为 4组 :A组 :非糖尿病缺血预适应组 (4 3例 ) ,B组 :非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组 (5 2例 ) ,C组 :糖尿病缺血预适应组 (60例 ) ,D组 :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组 (67例 ) ;比较缺血预适应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CK、CK MB峰值浓度A组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均 <0 .0 1 ) ,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 /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比值 (E/A比值 )A组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或P <0 .0 1 ) ,E/A比值 <1的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均 <0 .0 1 ) ,而其余各组间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 :缺血预适应对无糖尿病的AMI患者能够限制梗死面积 ,保护左室舒张功能 ,而对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