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斯琦 《当代医学》2021,27(5):128-129
目的 探讨健脾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通络汤治疗.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17(G-17),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PGⅠ、PGⅡ、G-17水平均有提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实施健脾通络汤治疗,可有效抑制患者胃黏膜萎缩,提升患者免疫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标准四联联合荆花胃康胶丸对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血清胃泌素17(gastrin 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0例,采用标准四联疗法;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荆花胃康胶丸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Hp根除率、治疗前后血清G-17、PGⅠ、PGⅡ、CD4+、CD8+、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Hp清除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和81.6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清G-17、PGⅠ水平均明显上升,PGⅡ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血清G-17、PGⅠ水平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CD4+和CD4+/CD8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胃泌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老年人更容易接受的CAG的诊断方法.方法:对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40例浅表性胃炎(CSG)患者,进行血清胃泌素水平、Hp、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比较:CAG组血清胃泌素水平较CSG组有显著降低(P<0.01);CAG Hp阳性组较CSG Hp阳性组也有明显降低(P<0.05);CAG组CD4、CD4/CD8较CSG组有显著降低,特别在Hp阳性组降低更明显(P<0.01),CD8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血清胃泌素、CD4、CD8、CD4/CD8诊断CAG的最佳界值分别为9.2(敏感度0.702,特异性0.974),27.7(敏感度0.787,特异性0.513),28.6(敏感度0.787,特异性0.872)和0.95(敏感度0.617,特异性0.769).结论:血清胃泌素可作为CAG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结合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变化及Hp检测,对老年人CAG筛选、病情发展及预后的评估均有一定意义,对难以接受内镜检查的老年人增加了一些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益胃化瘀汤联合叶酸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患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胃肠道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二科接收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叶酸片+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5例,常规西药+叶酸片+益胃化瘀汤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检测PG及胃肠道激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AS-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胃动素(motilin,MT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胃化瘀汤联合叶酸片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有效改善胃蛋白酶原及胃肠道激素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联合胃蛋白酶原检测对萎缩性胃窦炎及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符合入选标准的182例患者,据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67例,萎缩性胃窦炎组66例,胃癌组4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水平,计算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I/pepsinogen II,PGR)。结果: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萎缩性胃窦炎组血清G-17水平明显降低,胃癌组血清G-17水平明显升高,萎缩性胃窦炎组及胃癌组血清PGⅠ及PGR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萎缩性胃窦炎组比较,胃癌组血清PGⅠ值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降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G-17、PGⅠ、PGR在萎缩性胃窦炎及胃癌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可作为萎缩性胃窦炎和胃癌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黄芪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寒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均符合脾胃虚寒型辨证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通络汤口服。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胃泌素17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胃泌素17、PGI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PGII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通络汤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肯定,能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性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的变化,探讨Hp引起慢性胃炎的致病机制。方法选择本院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96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2例,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浓度,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查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CSG和CAG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以及合并Hp阳性感染组和Hp阴性组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变化。结果CAG组血清胃泌素低于CSG组(54.53±23.54)ng/Lvs(77.90±31.77)ng/L,(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组血清胃泌素高于Hp阴性组(86.34±34.35)ng/Lvs(62.53±38.25)ng/L,(P〈0.01);而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感染组和Hp阴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无差异(P〉0.05)。CAG组血清生长抑素低于CSG组(106.24±28.31)ng/Lvs(132.19±25.86)ng/L,(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血清生长抑素均低于同组的Hp阴性组(128.59+29.12)ng/Lvs(145.99±32.68)ng/L;(95.35±24.88)ng/Lvs(112.36±26.35)ng/L,(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生长抑素降低;但对于血清胃泌素,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升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下降,Hp感染并不能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低胃泌素状态。  相似文献   

8.
刘杰  吕峰 《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36(3):183-184,200
目的探讨叶酸对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叶酸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叶酸组在标准三联Hp根除治疗基础上给予叶酸治疗3个月,对照组仅给予标准三联Hp根除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接受胃镜检查,对胃镜下评分、病理评分进行比较;静脉血检测胃泌素17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叶酸组治疗前后胃镜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胃镜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叶酸组治疗前后组织病理分级标准及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织病理分级标准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叶酸组治疗后胃泌素17水平(1.18±0.07 nmol/L)较治疗前(0.56±0.06 nmol/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4,P<0.01)。对照组治疗后胃泌素17水平(0.72±0.09 nmol/L)较治疗前(0.59±0.07 nmol/L)轻度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P>0.05)。结论叶酸可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17的分泌,可能有利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转归。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47-50+53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168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浅表性胃炎45例、胃溃疡40例、萎缩性胃炎30例、非典型增生28例、胃癌25例,同时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各组Hp并比较Hp感染阳性率。对各组及Hp阳性组、Hp阴性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其余各组相比,胃癌组PGⅠ明显降低,溃疡组PGⅠ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溃疡组及非典型增生组PG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PGR明显低于其余各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萎缩性胃炎组PGR明显低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及溃疡组(P0.01)。胃癌组G-17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萎缩性胃炎组G-17明显低于溃疡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PGⅠ及PGR明显降低,G-17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胃泌素-17( Gastrin-17) 、胃蛋白酶原 I( pepsiongen,PGI) 、胃蛋白酶原 II( pepsiongen PGII) 联合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 检测对胃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8-03~ 2018-08 期间在内 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因上腹部不适住院的病人纳入临床研究,入选病人在行胃镜检查前用 ELISA 方 法检测空腹血清 G-17、PGI、PGII 及 C14 呼气试验检测 Hp,根据胃镜和病理诊断结果,评估 G-17、PGI、PGII、Hp 对胃癌筛查的价值。结果: 按照入选排除标准连续纳入 72 例病人,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40 例,慢性萎缩性胃 炎 22 例,胃癌 10 例,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胃癌组血清 G-17、PGII 水平较高,Hp 阳性 率较高,PGI 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 G-17、PGII 水平升高和 Hp 感染可提示胃癌风险。血清胃功 能三项联合 Hp 诊断胃癌临床价值较高。可应用于人群早期胃癌筛查,从而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PGR)、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21例胃部病变患者,根据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1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80例、胃溃疡组57例和胃癌组36例。4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来确定Hp感染情况(不确定时以14C呼气试验证实);同时采集所有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mL检测并分析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的差异;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患者Hp阳性率及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标志物、Hp感染单独以及联合对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胃溃疡组Hp阳性率最高;胃癌组PGⅠ、PGⅡ和胃泌素-17水平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PGR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Ⅱ+PGR+胃泌素-17+Hp+性别+年龄的联检法(7MP)在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鉴别诊断中的AUC为0.87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8和0.87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水平及Hp检查结果存在差异性,7MP对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富马酸伏诺拉生联合目标性健康教育干预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胃肠激素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收治的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治疗,对照组同时采用奥美拉唑治疗以清除Hp,并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富马酸伏诺拉生治疗联合目标性健康教育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临床疗效,Hp清除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MLT)、胃泌素17(GAS-17)、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及治疗依从性。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35/4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00.00%(45/45),P<0.05;对照组Hp清除率为68.89%(31/45),观察组Hp清除率为84.44%(38/45), 观察组患者的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LT、GAS-17、胃蛋白酶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上述指标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与对照组的8.89%(4/4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依从率为97.78%(44/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6%(34/45),P<0.05。  结论  富马酸伏诺拉生联合目标性健康教育干预有助于根治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改善MLT、GAS-17及胃蛋白酶原表达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辅助PPI四联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1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3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胶体果胶铋剂四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藿朴夏苓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p根除率、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和Ⅱ(PGⅠ&P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Hp根除率、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G-17、PGⅠ、PGⅡ等水平均有提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低(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辅助PPI四联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提高Hp根除率,促进胃黏膜修复,降低炎症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木香顺气散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的影响。方法将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20 mg/次,早7点与晚9点服用;阿莫西林:1 g/次;克拉霉:0.5 g/次,均早餐与晚餐1 h后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木香顺气散与恒温雷火灸治疗,木香顺气散:8 g/次,三餐前开水冲服;恒温雷火灸:取双侧足三里、神阙、中脘四穴,1次/d,10~20 min/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 Hp)转阴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17及PGI、PGⅡ、PGⅠ/PGⅡ比值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G-17、PGⅠ、PGⅠ/PGⅡ比值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PGⅡ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G-17、PGI、PGⅡ、PGⅠ/PGⅡ比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木香顺气散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萎缩性胃炎,可促进患者血清G-17及PG水平的提高,避免胃黏膜进一步萎缩,提高了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及胃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致癌化学物MNNG复制CAG动物模型,给药后对各组大鼠测定胃酸、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含量、S-P法检测HSP70的表达。结果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和胃复春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升高(P〈0.01);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大剂量组与胃复春组相比,HSP70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CAG模型大鼠具有促进胃酸分泌,提高血清胃泌素含量及增强HSP70的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59-62
目的探讨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清胃祛湿颗粒联合铋剂四联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取确诊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30例入组研究,均为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随机分两组,对照组(n=65,单纯应用铋剂四联治疗)与观察组(n=65,应用清胃祛湿颗粒联合铋剂四联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及总有疗效经评估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经测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有下降,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呈更低水平(P0.05);观察组Hp根除患者半年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予清胃祛湿颗粒联合铋剂四联治疗,可增强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安全性较高,十分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养胃颗粒+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Hp阳性CAG患者180例(2016年7月~2019年7月),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单一组、联合组,各90例。单一组采用雷贝拉唑四联疗法,联合组采用养胃颗粒联合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比较两组疗效、Hp根除率及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2.22%、Hp根除率87.78%高于单一组78.89%、75.56%(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血清MTL水平低于单一组,GAS水平高于单一组(P<0.05)。结论 养胃颗粒+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CAG疗效显著,能升高Hp根除率,改善血清MTL、GAS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42例胃溃疡患者、57例胃癌患者、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及2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同时选取5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Hp)、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Ⅰ/PG Ⅱ)]水平,从而确定Hp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定性分析血清IgG抗体。全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观察各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情况以及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 Ⅰ、PG Ⅱ及PGR水平。结果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PGR水平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l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以为临床上诊断胃癌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1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89例予以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8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观察2组间临床症状评分、血清胃泌素水平相关指标,对比分析2组的疗效。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4.27%)显著低于研究组(9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胃胀胃痛、口干口苦、嗳气、吞酸、嘈杂症状评分较低,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较低,治疗后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等,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9%)明显低于对照组(13.4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抑制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释放,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影响。方法检测117例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与非萎缩性)患者(其中不伴巨幼细胞贫血者55例,伴巨幼细胞贫血者62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Hp经13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巨幼细胞贫血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非贫血组(P<0.05),尤其以胃窦胃体萎缩为著(P<0.05)。伴巨幼细胞贫血组中,萎缩性胃炎组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窦胃体萎缩组中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胃窦萎缩组(P<0.05)。在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中,Hp阳性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较Hp阴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可能相互作用、互为因果;Hp感染可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同时会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吸收,间接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