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磷酸钙骨水泥(BiopexR)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室完成。①取4~6个月龄健康成熟中国大白兔18只,在双侧股骨内侧髁部建立骨缺损骨水泥填充模型。②将BiopexR(粉液比为3∶1),用专用注射器注入骨孔内并使骨水泥稍外溢,同时指压2min至骨水泥凝固。③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植入后3,6,12及24周时BiopexR的组织学改变。结果:①光镜观察:3周时,可见BiopexR同骨床直接愈合,没有纤维组织介入。BiopexR表面有新骨形成。6周时,BiopexR量开始减少,其表面新骨形成增多,同时可见新骨向BiopexR内部生长,新骨与BiopexR交织在一起。12周时,BiopexR量明显减少,新生骨小梁增粗,交织成网状。24周时,BiopexR量进一步减少,可见成熟骨细胞,出现板层骨。②透射电镜:观察:3周时,在BiopexR表面可见许多成骨细胞,细胞表面微小突起伸向BiopexR内部,成骨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粗面内质网。同时可见一些破骨细胞。在BiopexR与骨床之间可见一透亮线,但并非是纤维组织,表明结合力较弱。12周时,BiopexR密度减低,呈网状结构。在BiopexR内部可见散在的成骨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轻度空化。在BiopexR与骨床之间未见透亮线,表明已牢固结合。结论:BiopexR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可降解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磷酸钙骨水泥(Biopex^R)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 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室完成。①取4-6个月龄健康成熟中国大白兔18只,在双侧股骨内侧髁部建立骨缺损骨水泥填充模型。②将Biopex^R(粉液比为3:1),用专用注射器注入骨孔内并使骨水泥稍外溢,同时指压2min至骨水泥凝固。③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植入后3,6,12及24周时Biopex^R的组织学改变。 结果:①光镜观察:3周时,可见Biopex^R同骨床直接愈合,没有纤维组织介入:Biopex^R表面有新骨形成。6周时,Biopex^R量开始减少,其表面新骨形成增多,同时可见新骨向Biopex^R内部生长,新骨与Biopex^R交织在一起。12周时,Biopex^R量明显减少,新生骨小梁增粗,交织成网状。24周时,Biopex^R量进一步减少,可见成熟骨细胞,出现板层骨。②透射电镜:观察:3周时,在Biopex^R表面可见许多成骨细胞,细胞表面微小突起伸向Biopex^R内部,成骨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粗面内质网。同时可见一些破骨细胞。在Biopex^R与骨床之间可见一透亮线,但并非是纤维组织,表明结合力较弱。1.2周时,Biopex^R密度减低,呈网状结构。在Biopex^R内部可见散在的成骨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轻度空化。在Biopex^R与骨床之间未见透亮线,表明已牢固结合。 结论:Biopex^R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可降解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3.
背景:体外实验已证实新型磷酸钙骨水泥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力学性能、抗溃散性及体外降解性能.目的:验证新型可注射、可降解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方法:①急性毒性实验:分别向昆明小鼠尾静脉可注射新型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与生理盐水.②热源实验:在新西兰兔耳缘静脉注射新型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③溶血实验:在兔抗凝血分别加入新型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生理盐水及双蒸水.④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在豚鼠肩胛骨内侧部位分别注射可注射新型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与生理盐水,并进行敷贴激发实验.⑤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在L929系小鼠成纤维细胞株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可注射新型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聚乙烯浸提液及苯酚溶液.⑥微核实验:分别在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可注射新型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生理盐水与环磷酰胺.⑦肌肉植入实验:将新型磷酸钙骨水泥植入新西兰兔脊柱两侧肌肉内.结果与结论: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无毒,无刺激性及致敏性,无热源反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植入动物肌肉后为非组织刺激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而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对它的改性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生物材料应用于临床要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并观察骨水泥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目前,对生物材料的相容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动物体内实验,即将材料植入体内做组织学检查,观察材料及周围组织病理变化;另一类为体外试验,即用材料或浸提液研究材料对组织细胞生长、代谢及增殖方面的影响.本文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对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后,由于骨质压缩,干骺端骨缺损尤为明显,即使采用各种内、外固定进行治疗,也常常并发残留畸形、腕关节僵硬及疼痛等并发症。进行骨移植或植入骨替代材料可以有效地维持干骺端骨折复位,提高治疗效果。可注射性磷酸钙水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活性骨替代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注射、原位固化、成骨的同时可同步降解等优点,可以较好地填充桡骨远端骨缺损,提供早期稳定性,使患肢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明显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能改善椎弓根螺钉和周围骨质间界面的情况,显著提高螺钉固定强度,但它在术中和术后伴有聚合热损伤效应。毒性和不可吸收等特点。磷酸钙骨水泥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好,可降解,不产生聚合热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替代材料。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评价磷酸钙骨水泥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化作用。设计:随机对照,重复观察测量。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①由同济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两具新鲜男性尸体椎骨,一具52岁,一具50岁。各取10个椎骨(T8-12,L1-5)分别构成52岁组和50岁组。摄X线片排除先天性畸形、骨折和肿瘤等病变。两组椎骨均为Ⅰ级骨质疏松,符合实验要求。②磷酸钙骨水泥固相主要成分是磷酸四钙和磷酸三钙超细粉末,液相主要成分是构橼酸盐溶液,使用时按1g固相:1mL液相的比例进行配制,初步凝固时间15min,最终凝固时间12h,最大压缩强度介于45-57MPa。③椎弓根螺钉自制,螺钉直径5mml,螺纹段长34mm,螺距2mm,螺纹深0.8mm。方法:①磷酸钙骨水泥最终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50岁组椎骨作为测试对象。对照侧:钉道直接置人椎弓根螺钉;强化侧:填人磷酸钙骨水泥再置人椎弓根螺钉。置钉后的椎骨在37℃恒温箱里放置12h,然后测定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②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52岁组椎骨作为测试对象。用同样方法在椎弓根对照侧直接置人椎弓根螺钉,强化侧填入骨水泥后再置人椎弓根螺钉,37℃恒温箱里放置15min,测定椎弓根螺钉初步凝固时的最大轴向拔出力。③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松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测试后的50岁组椎骨,用磷酸钙骨水泥重新固定12h后拔松的椎弓根螺钉,测定其两侧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主要观察指标:①磷酸钙骨水泥最终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②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③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松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结果:(1)50岁组对照侧和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620N和1136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83%(P〈0.01)。强化骨一螺钉界面的抗剪切应力中位数从1.16N/mm^2增加到2.13N/mm^2。②52岁组对照侧和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554.5N和859.5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55%(P〈0.01)。强化骨-螺钉界面的抗剪切应力中位数从1.039N/mm^22增加到1.61N/mm^2.(3)50岁组椎骨对照侧和强化侧重新固定12h后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517N和876N,和同侧松动后轴向拔出力中位数比较,分别增加了63,6%和54.2%(P均〈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和最终凝固时能强化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并且椎弓根螺钉松动后使用磷酸骨水泥能使螺钉重新获得固定。椎体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均从骨-螺界面剥离开来,不伴周边骨质和椎弓根的严重损害,有利于螺钉松动、拔出后的二次置入。  相似文献   

7.
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对它的改性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改变磷酸钙骨水泥的流变学,制备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更适于微创应用,但应用于临床要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1在天津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由固相与液相两部分组成,固相为碳酸钙、磷酸氢钙等,液相为磷酸钠盐溶液)。②实验动物:新西兰兔14只,体质量2.0~3.5kg,雌雄各半。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③实验方法和评估:通过采用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和试件与骨髓基质细胞分别共培养,MTT法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进行细胞毒性反应分级,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和生长活性。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进行溶血和热原试验观察。将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试件植入兔肌肉内,观察炎症反应和纤维包膜形成情况。结果:14只新西兰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和试件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细胞生长形态良好,数量逐渐增加,细胞毒性反应为0~Ⅰ级,基本无毒性。浸提液的溶血率<0.05%,注入兔耳缘静脉后未引起发热反应。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试件植入兔肌肉中观察24周,早期有淋巴细胞浸润,包膜形成,晚期淋巴减少或消失,包膜稳定,无增厚趋势,未见有白细胞浸润。结论: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植入人体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要求,对机体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因而临床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
骨缺损修复材料可降解速固化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出的脱钙骨基质/磷酸钙骨水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粘合剂复合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进行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凝血试验、皮内实验、热源实验和肌肉内植入实验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该材料是一种无毒、无溶血性、对皮肤及肌肉无刺激作用,不含热原物质的生物医用材料,在动物体内不引起排异反应,在骨创面可诱导新骨形成。结论 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背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能改善椎弓根螺钉和周围骨质间界面的情况、显著提高螺钉固定强度,但它在术中和术后伴有聚合热损伤效应、毒性和不可吸收等缺点。磷酸钙骨水泥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好、可降解、不产生聚合热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替代材料。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评价磷酸钙骨水泥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化作用。设计:随机对照,重复观察测量。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①由同济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两具新鲜男性尸体椎骨,一具52岁,一具50岁。各取10个椎骨(T8~12,L1~5)分别构成52岁组和50岁组。摄X线片排除先天性畸形、骨折和肿瘤等病变。两组椎骨均为Ⅰ级骨质疏松,符合实验要求。②磷酸钙骨水泥固相主要成分是磷酸四钙和磷酸三钙超细粉末,液相主要成分是枸橼酸盐溶液,使用时按1g固相:1mL液相的比例进行配制,初步凝固时间15min,最终凝固时间12h,最大压缩强度介于45~57MPa。③椎弓根螺钉自制,螺钉直径5mm,螺纹段长34mm,螺距2mm,螺纹深0.8mm。方法:①磷酸钙骨水泥最终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50岁组椎骨作为测试对象。对照侧:钉道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强化侧:填入磷酸钙骨水泥再置入椎弓根螺钉。置钉后的椎骨在37℃恒温箱里放置12h,然后测定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②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52岁组椎骨作为测试对象。用同样方法在椎弓根对照侧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强化侧填入骨水泥后再置入椎弓根螺钉,37℃恒温箱里放置15min,测定椎弓根螺钉初步凝固时的最大轴向拔出力。③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松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测试后的50岁组椎骨,用磷酸钙骨水泥重新固定12h后拔松的椎弓根螺钉,测定其两侧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主要观察指标:①磷酸钙骨水泥最终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②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③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松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结果:①50岁组对照侧和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620N和1136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83%(P<0.01)。强化骨-螺钉界面的抗剪切应力中位数从1.16N/mm2增加到2.13N/mm2。②52岁组对照侧和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554.5N和859.5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55%(P<0.01)。强化骨-螺钉界面的抗剪切应力中位数从1.039N/mm2增加到1.61N/mm2。③50岁组椎骨对照侧和强化侧重新固定12h后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517N和876N,和同侧松动后轴向拔出力中位数比较,分别增加了63.6%和54.2%(P均<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和最终凝固时能强化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并且椎弓根螺钉松动后使用磷酸骨水泥能使螺钉重新获得固定。椎体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均从骨-螺界面剥离开来,不伴周边骨质和椎弓根的严重损害,有利于螺钉松动、拔出后的二次置入。  相似文献   

10.
骨缺损修复材料可降解速固化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自行研制出的脱钙骨基质/磷酸钙骨水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粘合剂复合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方法进行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凝血试验、皮内实验、热源实验和肌肉内植入实验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该材料是一种无毒、无溶血性、对皮肤及肌肉无刺激作用、不含热原物质的生物医用材料,在动物体内不引起排异反应,在骨创面可诱导新骨形成。结论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存在脆性大、抗水溶性(血溶性)差、力学性能不足、降解缓慢等缺点,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故需要对其进行改性研究.目的:制备一种具有一定强度、孔隙率、适合骨生长的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生物支架材料.方法:以磷酸钙骨水泥为基本体系,液相采用壳聚糖的弱酸溶液,以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可塑性和黏弹性,使骨水泥具有可注射性,显著提升骨水泥的应用范围及应用舒适度.固相为双相磷酸钙(磷酸四钙+磷酸氢钙)粉体,并在固相中添加一定量的甘露醇及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作为造孔剂,制备磷酸钙支架材料.结果与结论:此材料孔径可达到10~300 μm.添加60%致孔剂时,磷酸钙骨水泥固化体孔隙率可达到(68.3±1.5)%.磷酸钙骨水泥孔隙率的增加使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其抗压强度从最初不含致孔剂时的(53.0±1.4) Mpa下降到含60%致孔剂的(2.5±0.2) Mpa.实验制备的此种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材料,是具有一定抗压强度、较好的孔隙率,并能体内降解的可注射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多孔生物陶瓷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骨缺损的修复中,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种生物陶瓷的合成及其各项性能的评价。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骨水泥的制备方法并测定其理化性能及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共沉淀法制备双相钙磷生物陶瓷粉体,利用胶体团聚成颗粒,烧结后得到颗粒状、多孔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并按不同比例与高纯度医用半水硫酸钙混合制备钙磷陶瓷/硫酸钙骨水泥。 结果与结论:X 射线衍射证实合成物质为双相钙磷陶瓷,颗粒状双相钙磷陶瓷具有多孔网状结构,骨水泥在3 min内保持可塑状态,固化时间为15 min,固化温度为36.5℃,压缩强度最高为5.82 MPa,MTT毒性级为0级,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3.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aterial degradation and subsequent alveolar bone formation, using composites consisting of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and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 with different microsphere morphology (hollow vs dense). In addition to the plain CPC–PLGA composites, loading the microspheres with the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 was investigated. A total of four different CPC composites were applied into one‐wall mandible bone defects in beagle dog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m as candidates for alveolar bone regeneration. These composites consisted of CPC and hollow or dense PLGA microspheres, with or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PDGF–IGF growth factor combination (CPC–hPLGA, CPC–dPLGA, CPC–hPLGAGF, CPC–dPLGAGF).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revealed significantly more bone formation in CPC–dPLGA than in CPC–hPLGA composites. The combination PDGF–IGF enhanced bone formation in CPC–hPLGA materials, but significantly more bone formation occurred when CPC–dPLGA was used, with or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growth factors.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CPC–dPLGA composite was the biologically superior material for use as an off‐the‐shelf material, due to its good biocompatibility, enhanced degradability and superior bone formation.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背景:传统磷酸钙水泥存在力学强度差、注射性低和固化时间长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的:回顾分子磷酸钙水泥性能的改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knowledge平台(1995至2011年)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至2011年)有关磷酸钙水泥性能改善以及应用等方面相关文献,最终纳入3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磷酸钙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孔隙率,可塑性,无毒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骨修复材料,骨肿瘤治疗等领域。为克服传统的磷酸钙水泥力学强度差,凝固时间长,注射性差等问题,目前主要通过调节磷酸钙水泥的固相成分、颗粒大小、添加有机溶剂等方法来提高磷酸钙水泥性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磷硅酸钙类骨水泥是一种新型的自固化、可注射性骨替代材料。大量实验证实: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在临床多个领域均有很大进展。目的:综述磷硅酸钙骨水泥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1-10关于新型骨替代材料骨水泥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磷酸盐类、硅酸盐类、骨水泥、骨替代材料"或"phosphates;silicates;bone cement;bone substitut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磷硅酸钙类骨水泥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初检得到85篇文章,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磷硅酸钙类骨水泥的1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磷硅酸盐骨水泥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固化生物材料,较传统骨水泥材料理化性能、生物学性能更为优良,但仍需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并改善材料的相关性能。改性后的材料有望发展为各式新型的钙磷硅系骨水泥材料,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Bone engineering opens the possibility to grow large amounts of tissue products by combining patient‐specific cells with compliant biomaterials. Decellularized tissue matrices represent suitable biomaterials, but availability, long processing time, excessive cost, and concerns on pathogen transmission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omimetic synthetic alternatives. We recently fabricated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scaffolds with variable macroporosity using a facile synthesis method with minimal manufacturing steps and demonstrated long‐term biocompatibility in vitro. However, there is no knowledge on the potential use of these scaffolds for bone engineering and whether the porosity of the scaffolds affects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d tissue formation in vitro.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bone engineering potential of CPC scaffolds with two different macroporosities using human mesenchymal progenitors derived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MP) or isolated from bone marrow (BMSC). Biomimetic decellularized bone scaffolds were used as reference material in all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rrespective of their macroporosity, the CPC scaffolds tested in this study support attachment, viability, and growth of iPSC‐MP and BMSC cells similarly to decellularized bone. Importantly, the tested materials sustaine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ells as evidenced by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osteogenic markers and formation of a mineralized tissue.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CPC scaffolds fabricated using our method are suitable to engineer bone grafts from different cell sources and could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afe and more affordable tissue grafts for reconstructive dentistry and orthopaedics and in vitro models for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背景:离子掺杂是生物陶瓷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目的:评估复合掺杂生物陶瓷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钾离子和锶离子复合掺入聚磷酸钙中,制得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KSCPP。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检测分析聚磷酸钙和KSCPP的微观结构和结晶情况;采用抗压强度测试实验、体外降解实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征KSCPP的性能,并且进行短期兔肌肉植入实验观察KSCPP的组织相容性。结果与结论:与羟基磷灰石和聚磷酸钙相比较,KSCPP支架材料拥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更快的降解速度及更低的细胞毒性和更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02/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取兔髂骨制成直径300~500μm的微小颗粒骨。②分别按质量比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1∶4∶4(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组)和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1∶1(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组)制成两组生物复合材料。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的孔径并计算孔隙率。③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将两组复合材料置于pH值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观察复合材料在降解液中失重率的变化,降解液pH值的变化及在不同降解时间复合材料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①两种复合材料孔隙率及溶液pH值、降解质量变化: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孔隙率为72.1%,孔径为100~400μm,降解过程中pH值稳定,4周内质量变化较小,4周后下降较快,12周时为初始质量的50%;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组复合材料孔隙率为58.2%,孔径50~300μm,降解过程中pH值有轻度变化,6周内质量变化较小,6周后下降较快,12周时为初始质量的70%。②两种复合材料在降解过程中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初始抗压强度9.28MPa,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初始抗压强度为6.21MPa,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颗粒骨强度在0~4周下降较慢,4周后下降较快,12周时为0.18MPa,磷酸钙骨水泥/颗粒骨强度均匀下降,12周时为0.24MPa。结论: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微小颗粒骨具有良好孔隙率、孔径和降解性能,可能成为一种新型治疗骨缺损材料。  相似文献   

19.
背景:离子掺杂是生物陶瓷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目的:评估复合掺杂生物陶瓷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钾离子和锶离子复合掺入聚磷酸钙中,制得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KSCPP.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检测分析聚磷酸钙和KSCPP的微观结构和结晶情况;采用抗压强度测试实验、体外降解实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表征KSCPP的性能,并且进行短期兔肌肉植入实验观察KSCPP的组织相容性.结果与结论:与羟基磷灰石和聚磷酸钙相比较,KSCPP支架材料拥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更快的降解速度及更低的细胞毒性和更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