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病例,有经久不愈的慢性疼痛及其他躯体不适,但各种检查又找不到躯体原因和神经病学原因,各种常规治疗都无明显疗效。但这类病人的躯体病状往往是隐匿性抑郁症的“躯体化”临床表现。由于抑郁情绪常被明显的疼痛、躯体不适所掩盖,故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2.
慢性疼痛病人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32  
为探讨慢性疼痛病人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征,以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52例慢性疼痛病人进行测试,结果:心身症状检出率88.5%,其中心身症状以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性,抑郁显著,神经质及内向性格是慢性疼痛病人的主要个性特征。建议:及早对慢性疼痛病人实施以心理干预为主的综合护理,以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探讨慢性疼痛病人自我效能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在疼痛管理过程中对病人提供针对性改善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2月至6月使用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评估量表(chronic pain self-efficacy scale, CPSS)对中日友好医院慢性疼痛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3个维度和22个条目。结果:慢性疼痛病人自我效能总分为(65.5±20.7)分,慢性疼痛管理维度项目均分(2.2±0.8)分,躯体功能维度项目均分为(3.3±1.2)分,症状应对维度项目均分为(2.9±1.2)分。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影响慢性疼痛病人自我效能感水平。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其最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慢性疼痛病人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医护人员在制订计划时,需根据病人的不同特征,关注病人的身心状况与社会文化背景,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体化措施以提高慢性疼痛病人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4.
蓝莉芳 《全科护理》2023,(31):4440-444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病人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躯体活动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9例股骨颈骨折病人,所有病人行THA,评估所有病人术后6个月时躯体活动功能情况,根据结果分为不良组与良好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详细统计两组病人基线资料并比较,重点分析股骨颈骨折病人THA术后躯体活动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股骨颈骨折病人THA术后6个月时,躯体活动功能不良22例,不良组与良好组病人的年龄、家庭关怀度、受教育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家庭关怀度低、受教育程度低及自我护理能力低均是股骨颈骨折病人THA术后躯体活动功能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病人THA术后躯体活动功能不良风险高,年龄大、家庭关怀度低、受教育程度低及自我护理能力低均是股骨颈骨折病人THA术后躯体活动功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刘媛  胡爱玲  张美芬 《全科护理》2013,11(22):2022-2024
[目的]调查下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病人术后的躯体活动功能,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研究,应用功能性活动评估(FMA)对94例下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病人术后的躯体活动功能进行研究。[结果]94例病人术后的FMA得分为41.40分±7.94分;影响病人躯体活动功能的因素有肿瘤部位、术后并发症和术后时间。[结论]下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病人术后躯体活动功能下降,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以提高病人的躯体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疼痛是以躯体疼痛不适为主诉,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其发生率在普通人群中为20%~45%,约占门诊病人总数的13%[2]。作为人们最常见的就医原因之一,慢性疼痛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消耗大量的医疗费用,导致众多病人劳动能力丧失[3]。多数疼痛研究者认为,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具有关键性作用[4],研究提示焦虑、抑郁症状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心脏开胸术病人恐动症及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宁夏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外科行心脏开胸术后病人172例,于术后由监护室转入病房第2天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心脏开胸术后病人恐动症总分为(41.08±4.39)分,恐动症罹患率高达64.53%,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总得分为(56.41±19.45)分,其中疼痛管理自我效能感得分、躯体功能自我效能感得分、症状应对自我效能得分均处于中低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TSK评分38分和TSK评分≥38分心脏开胸术后病人疼痛管理、躯体功能和症状应对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恐动症总分与慢性疼痛效能感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心脏开胸术后病人恐动症罹患率较高,疼痛自我效能感较低,医护人员应注重激发病人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对早期康复运动恐惧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急慢性疼痛病人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和慢性疼痛病人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特点,以便选用适宜的电针参数进行镇痛治疗。方法:测定正常人、急性疼痛病人和慢性疼痛病人三组人群的感觉阈和痛阈,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急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均低于正常人(均P<0. 01),明显低于慢性疼痛病人(均P<0. 01)。结论:急、慢性疼痛病人有不同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基础,急性疼痛病人相对较低,慢性疼痛病人相对较高。电针镇痛治疗时,电针强度的运用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疼痛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很高,据文献报道,25%~50%的老年人经历慢性疼痛[1,2]。目前,疼痛管理日益受到重视。自我管理对减轻疼痛、缓解病人的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维持个体在一个较好的身心状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为提高高龄老年病人的慢性疼痛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实现有效自我管理慢性疼痛的目标,本研究调查了我院住院高龄老年慢性疼痛病人的自我管理策略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0.
Functional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can physicians predict performance? 目的:明确由内科医师评估慢性疼痛病人功能能力的合适性。特殊目的如下:(1)对比内科医师预测的病人功能表现和病人的实际表现。(2)对比在功能评价过程中,内科医师预测的努力与实际所测到的努力。 设计:201位有慢性疼痛的门诊病人完成了我们的前瞻性、多中心群体研究。经过训练以完成标准评定的内科医师对病人进行评估并预测病人的表现和努力。治疗医师不知道内科医师的测量结果。由治疗医师对每位病人进行功能评估(最大举力和持续举力);重复活动和抓力测定试验(努力的测定)。 结果:皮尔森相关检验揭示对于所有的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来说,内科医师预测的在各种重复性的活动中和举起各种物体时病人的表现和所观察到的病人的表现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男性病人:0.52,0.50,0.55;女性病人:0.36,0.40,0.18)。变量分析和后hoc检验发现内科医师预测的努力和测力计所测到的努力之间只在一小亚组病人中一致。 结论:一位进行标准测定的经过训练的内科医师可以对慢性疼痛病人的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功能能力进行精确的评估。但是医师对努力的预测看起来还值得争议。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1 Mar; 80(3): 162-8)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综合内科躯体形式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49例躯体形式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放松训练、强化社会支持系统等护理措施,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结果.[结果]在49例病人中,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最为多见;在4周治疗、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缓解病人的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2.
帕歌斯治疗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帕歌斯治疗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疼痛的镇痛效应及副作用.方法: 选择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疼痛病人38例.所有病人均有轻至中度疼痛及一定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病程均超过6个月.采用自身对照,分别观察用药后1~4周病人的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结果: 帕歌斯药物治疗后,病人活动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程度评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4周治疗病人的有效率为73.7%,有8例病人出现轻度的胃肠道等不适,副作用发生率为13.2%.结论: 帕歌斯用于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疼痛治疗,对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的活动程度有一定疗效,少数病人出现轻度的胃肠道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蝶 《全科护理》2016,(24):2511-2513
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统计,我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疼痛病人,大约30%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1]。又有数据显示,成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为40%,仅次于感冒[2]。美国研究估计慢性疼痛已影响美国57%的人口,且3/5的病人疼痛超过1年[3]。慢性疼痛已经估计折磨全球20%~35%的人[45]。而50%~80%的慢性疼痛病人经受着某种睡眠障碍[6],约65%的慢性疼痛病人有睡眠障碍[7]。研究结果暗示,慢性疼痛可以干扰睡眠;睡眠不好也可能降低疼痛阈值,其反过来又加重疼痛,使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89]。鉴于慢性疼痛会引发各种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也会增加疼痛感知度这种双向影响关系,临床上治疗慢性疼痛病人时,应着眼于睡眠质量的改善,以提高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且已有文献指出慢性疼痛病人的治疗需要评估病人的睡眠状况[10]。因此,睡眠障碍的改善可以作为评估慢性疼痛治疗效果的功能性指标。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睡眠障碍主观评估工具进行介绍,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者管理慢性疼痛病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综合内科躯体形式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49例躯体形式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放松训练、强化社会支持系统等护理措施,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结果。[结果]在49例病人中,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最为多见;在4周治疗、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缓解病人的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5.
老年病人慢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老年病人慢性疼痛的护理问题,从老年病人慢性疼痛易被忽视的因素,包括老年病人自身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老年病人慢性疼痛的评估及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如何进行药物和非药物干预3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对老年慢性疼痛病人的护理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慢性疼痛不仅给患者造成躯体的痛苦,同时也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其中焦虑和抑郁情绪尤为突出,严重地影响了慢性疼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综述慢性疼痛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慢性疼痛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现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慢性疼痛病人生活质量的干预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慢性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丹凤  柳韦华 《护理研究》2009,(6):1505-1506
从老年慢性疼痛病人的特点、慢性疼痛的评估及护理措施3方面综述了老年慢性疼痛病人的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19.
慢性疼痛没有公认的定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疼痛已经构成一种独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慢性疼痛通常是指疼痛持续1个月超过急性病一般的进展,或者超过受伤愈合的合理时间或与引起持续疼痛的慢性病理过程有关,或者经数月或数年的间隔疼痛复发.而持续性、难以消除疼痛的伴随症状有:睡眠紊乱、食欲缺乏、性欲减退、兴趣缺乏、便秘、躯体全神贯注、个性改变、嗜睡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社会、家庭多方面不适应的心理障碍[1].此外,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udy of pain,IASP)对慢性疼痛的定义为: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疼痛[2].慢性疼痛的分类主要分为慢性功能性疼痛和器质性疼痛.慢性疼痛的产生是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复杂结合的结果,个体表现差异较大,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故必须以整体的观点对慢性疼痛进行合理的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就目前慢性疼痛的评价方法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慢性疼痛一般是指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以上的疼痛,以躯体疼痛不适为主诉,常见有头痛、颈痛、背痛、肌肉疼痛、胃部烧灼感、腹痛及排尿疼痛等[1]。因慢性疼痛病程长,躯体痛苦严重,顽固不易根治,一些情绪障碍的情况逐渐出现,其中以抑郁和焦虑多见[2,3];同时有研究发现,心理因素或精神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持续或加重中起着关键作用[4~6]。因此,疼痛伴发精神障碍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次调查旨在观察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