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脾结核的CT影像特点。方法 15例肝脾结核进行CT扫描,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18至60岁,所有病例皆经临床诊断,其中1例术后病理证实,2例经CT导向下穿刺活检证实,结果所有肝脾结核均为多脏器结核之一,CT表现为8例肝脏和5例脏散在粟粒,小结节灶和小囊性灶,1例肝脏有孤立的低密度病变,1例肝脾仅散在点状钙化灶,结论 当发现肝脾散在粟粒,小结节和小囊性粘合并全身多脏器结核时,首先应考  相似文献   

2.
肝结核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结核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措施。方法报告1980年1月~1993年12月施行的肝切除术患者343例,其中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肝结核瘤者8例。对该8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8例中5例误诊为肝脏肿瘤,仅3例确诊。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随访7例4年均无复发。结论对有结核病史的肝脏占位患者应高度怀疑为肝结核瘤;B超或CT导向下的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能明确诊断;治疗方式为施行肿瘤所在区域的肝段切除或局灶性切除,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3.
肝结核诊治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肝结核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及时作出临床诊断,以至误诊误治率较高多数肝结核是全身粟粒结核的一部分,故称继发性肝结核,临床表现常为其他部位结核所掩盖,因肝结核非孤立病变,其诊断并无困难原发性肝结核指结核累及肝脏,并成为其全部临床症状的原因,或者当发生肝结核时,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已自愈或非常隐匿而未发现,肝脏为唯一发现结核的器官、原发性肝结核波及胆道时,也称原发性肝胆结核[1]1病因病理肝脏血运丰富,结核杆菌血行播散容易侵及,多数肝结核由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循肝动脉血流入肝;其次为消化道结核经门脉…  相似文献   

4.
肝结核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20例肝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表现为发热、盗汗、纳差、腹痛、腹胀和腹泻分别为10例(50%)、4例(20%)、12例(60%)、8例(40%)、12例(60%)、4例(20%)和无症状3例(15%).腹部B超及CT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15例,肝内有钙化灶2例,肝脏肿大3例.手术及病理诊断肝结核15例,2例因肝内有钙化灶诊断为肝结核,另3例采用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诊断为肝结核.20例患者中有16例合并肝外结核.所有患者均经过1.5年以上的抗结核治疗,经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肝结核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误诊误治率高.确诊的主要手段是肝脏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性治疗,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及选择性手术治疗是肝结核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发肝脾结核患者的CT和MRI表现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临床确诊为AIDS并发肝脾结核的26例患者(观察组),以及无免疫相关疾病的其他患者并发肝脾结核者41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和MR增强扫描。观察CT和MR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如病灶部位、范围(单发或多发)、形态、强化方式、并发其他脏器结核情况等。应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7。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肝脾病灶的分布上(34.62%,9/26)与对照组(12.20%,5/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P=0.035)。观察组粟粒型肝脾结核、粟粒-结节型肝脾结核、并发其他器官结核、淋巴结结核发生率分别为34.62%(9/26)、23.08%(6/26)、84.62%(22/26)、76.92%(20/26),均高于对照组的7.32%(3/41)、4.88%(2/41)、58.54%(24/41)、12.20%(5/41),仅脓肿型肝脾结核E19.23%(5/26)]低于对照组[43.90%(1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6,P=0.005;X^2=5.01,P=0.025;X^2=5.03,P=0.025;X^2=19.60,P〈O.01;X^2=4.30,P=0.038)。对照组粟粒及小结节型MR扫描T2WI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部分结节延迟强化。结论观察组中肝脾结核病灶更易累及脾脏,并且病灶形态以粟粒型、粟粒结节型多见,而且并发淋巴结结核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对AIDS并发肝脾结核患者CT或MRI表现特征的认识,有利于临床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16例脾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16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病人中表现为发热、盗汗、腹胀、腹痛和脾肿大分别为11例次(68.8%)、6例次(37.5%)、8例次(50%)、10例次(62.5%)和13例次(81.2%).腹部B超及CT检查10例有脾内占位性病变,3例脾内有钙化灶,另3例为脾弥漫性肿大.手术及病理诊断脾结核9例,3例因脾内有钙化灶诊断脾结核,另4例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而诊断脾结核.16例病人中有8例合并脾外结核.所有病人都经过半年以上的抗结核治疗,经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脾结核诊断主要依据睥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性治疗,系统性抗结核治疗及选择性手术治疗是脾结核的主要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2年来收治的经病理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证实的20例肝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B超发现肝内类圆形或斑片状病灶11例,7例为低回声结节,4例为点状小结节性高回声;呈类圆形液性暗区6例;CT示肝内片状低密度区5例,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呈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4例呈点状高密度影,增强后见肝内较多小点状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6例呈囊性低密度灶,增强后轻度强化。结论肝结核好发于中青年,临床表现以发热、肝脏肿大为主,症状缺乏特异性。超声表现与肝结核病理分型以及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有关,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有助于明确诊断。肝结核为少见疾病,提高对其临床特征和超声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结核CT诊断:附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上腺结核CT表现,其对影像表现进行探讨。方法 本院4例,文献报道15例共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9-75岁,均行CT扫描,所有病例经经临床诊断,其中1例CT引导下穿刺病理证害。结果 5例处于急性肾上腺结核CT表现为密度不均的,扁圆形的腺体肿胀,增强扫描示多个无强化坏密度区被尚正常明显强化的线样肾上腺组织所分隔,边缘清楚,但略不规则,另外14例慢性肾上腺结核表现腺体萎缩及钙化  相似文献   

9.
孤立性脊柱椎弓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椎弓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56~1996年收治的3825例脊椎结核中的17例椎弓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椎弓结核中除1例为2岁儿童外,余均为青壮年,早期症状不典型,仅有局部固定性疼痛和压痛,以后有脓肿瘘管和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均经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综合诊断,其中仅1例误诊。17例中1例行抗结核药物化疗,16例在抗结核药物化疗下行椎弓病灶清除术,其中4例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同期作了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结果全部治愈,经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椎弓结核早期症状较隐匿不易诊断,但限局性疼痛及X线、CT、磁共振(MRI)等检查对该症的早期诊断极有帮助,脓肿穿刺、抗酸染色涂片检查常能明确诊断。手术是椎弓结核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对肝脏良性实质性局灶性病变的诊断能力和价值.方法1990-06/1997-06我们使用A10KaSSD-630型实时超声诊断仪,对既往经影像检查诊断为“肝癌”、“肝内实性占位”病变患者重新确立肝脏良性实质性局灶性病变诊断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2岁~50岁肝内肿块均为低回声,单发,最大直径2.7cm,多为1.0cm~2.5cm.同时伴肝炎3例,有结核病史2例,脂肪肝31例,右上腹不适25例.扫查要点是:肝脏全貌及病灶周围间接征象.关键是寻找与小肝癌声象图表现的区别.肝脏良性实质性局灶性病变图象与小肝癌同样表现为微小低回声肿块,不同之处在于多无肝硬变的情景,肿块本身无占位效应,肿块后方无回声增强,肿块外周无低回声晕带,且有良性实质性局灶性病变的相关声象图表现:肿块形态不规则多不呈“球”形,或肿块周围有纤细强回声包膜,灶性脂肪浸润肝脏回声增强细腻呈云雾状改变等本组病例分别与手术病理或CT扫描对照,并超声随访观察1a以上,肿块无生长力表现.结果本组50例,诊断肝脏炎性假瘤1例(手术病理证实),肝结核2例(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证实),肝血管瘤弱回声型15例(CT增强扫描检查证实),肝内灶性脂肪浸润32例(CT扫描检查及临床超声随访观察证实).结论注重肝脏全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肺结核的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69例结核病患儿,临床症状、PPD试验及影像学表现均符合结核病特征,经抗结核治疗后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肺部病灶均有所好转。收集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69例患儿的CT不同影像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8例)包括原发综合征(5例)和胸内淋巴结结核(3例),原发综合征表现为肺内的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此型与胸内淋巴结结核的CT平扫均可见纵隔、肺门及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或淋巴结中心干酪坏死区无强化,边缘环形强化的特点。原发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0例)表现为两肺大小、密度、分布均匀一致的粟粒状影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发性肺内浸润性结核病灶和干酪性肺炎(43例)的影像表现为2个肺叶散在分布的结节状、斑片状影,还有甚至双肺多叶多段广泛分布的结核病灶,在结节状、斑片状、大片状结核病灶的基础上形成干酪性肺炎、空洞。结核性胸膜炎(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渗出性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粘连等表现。 结论 CT平扫及增强对于诊断儿童肺结核,明确肺内各种病灶形态,轻微病灶、隐匿病灶、微结节及干酪性肺炎等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所见,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避免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肺瘤医院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肺结核球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33例患者33处病灶均表现为结节或团块影;病灶直径为0.9~5.7 cm,平均(3.04±0.15)cm。发生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25例;病灶内部发生空洞7例(21.2%,7/33),钙化10例(30.3%,10/33);病变边缘多发小毛刺8例(24.2%,8/33),长索条影10例(30.3%,10/33);同一肺野内可见卫星灶8例(24.2%,8/33),其他肺野可见钙化及粒状影4例(12.1%,4/33);胸腔积液1例(3.0%,1/33)。病变CT增强扫描表现:2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不均匀强化占35.7%(10/28),蜂窝状强化占32.1%(9/28);28例中17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强化部分CT值较平扫增加值为7~58 HU,平均(24.1±1.8)HU。 结论 肺结核球CT及临床表现多样,蜂窝状强化、长索条影、卫星病灶有助于判断,同时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才能降低不典型肺结核球的误诊。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影像表现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老年人脊柱结核在放射影像上的表现特点。方法:26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全部进行了X线平片检查,9例CT检查,6例MRI检查,11例同时进行了CT和MRI检查;并与30例非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表现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均可见椎体骨质破坏和椎间隙变窄;20例CT检查,16例有椎旁脓肿形成,5例椎体内有小的高密度死骨;17例MRI检查,3例有明显椎旁脓肿,11例可见椎旁小脓肿形成。结论:老年人脊柱结核有时在影像上表现不典型,椎体骨质破坏主要位于靠近椎体终板处,一般累及相邻两个以上椎体和椎间盘,即使发现很小的椎旁脓肿也是结核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措施,提出诊治对策,提高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 分析5例肝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期提高对肝结核的诊断及认识.[结果]5例中,以脐周痛、发热为主要表现1例,以右上腹痛表现1例,以右下胸痛为主要表现1例,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1例,以腹胀、多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1例;其中3例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另2例为临床诊断考虑肝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有效.[结论]肝结核可表现为腹痛、腹胀,也可无明显腹部症状,或仅有肝功能损害及表现为多浆膜病变;腹部CT表现为肝脏结节,增强后可强化,或有钙化表现;病理活检是金标准,表现为肉芽肿性炎.对于有肺结核病史,近期出现发热、纳差、腹痛、肝脏肿大伴触痛、血沉增高、肝功能异常尤其是γ-GT增高、贫血、甲胎蛋白正常,结合腹部CT及B超表现需考虑肝结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BP)特征性CT影像表现及治疗中影像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及病理确诊的TBP患者,观察分析CT影像特征,包括腹腔积液、腹膜(壁腹膜、肝包膜、大网膜及肠系膜)及腹腔淋巴结。56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治疗过程中收集动态复查CT影像。结果 腹腔积液45例,大量1例,中少量44例,限制性38例,CT值>20 HU者34例。壁腹膜增厚46例,肝脏边缘部腹膜均有受累,均匀增厚17例,扁丘状凸起或腹膜结核瘤29例,增强扫描结核瘤边缘强化,肝包膜或肝脏受累15例;网膜增厚35例,结节及斑片34例,网膜饼1例,增强扫描网膜饼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肠系膜增厚41例,表现为斑片、结节及线状、星芒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与肠袢粘连,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包埋其内,走形扭曲。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19例,伴钙化5例,簇集状排列,增强扫描环状或蜂窝状强化。17例完整的动态CT图像,腹腔积液吸收最快,网膜及肠系膜病变吸收稍慢,腹膜结核瘤缩小速度最慢。结论 TBP的CT诊断为多种征象的综合,中少量腹腔积液伴壁腹膜、网膜及肠系膜的增厚粘连是最为常见的影像表现;CT影像动态变化对临床评价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肾结核CT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肾结核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肾结核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其中16例有IVP结果)。结果 单侧肾结核34例,双侧8例,即患肾共50个。典型CT表现有肾实质内围绕肾盂排列的多个囊状低密度区相邻肾皮质变薄(34/50),肾盂输尿管管壁增厚及管腔扩张积水(22/50),肾实质钙化(8/50)。不典型表现有肾实质内单或多发直径小于1cm左右略低于密度结节(6/50)。30例增强CT扫描示,患肾有不同程度强化,其CT上升值在20-120HU之间。腹腔大量淋巴结钙化者2例;合并肝、脾结核4例;腰椎结核骨质破坏并椎旁肿肿6例;合并后腹壁结核脓肿1例。结论 CT检查不仅可用于肾结核的诊断,同时可明确患肾功能、破坏程度、患肾周围情况以及是否合并腹腔其它脏器结核,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分辨CT与胸部平片联合用于肺磨玻璃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以提高肺磨玻璃结节早期检出率,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结果或穿刺活检证实860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全部患者在术前均接受胸部平片检查与高分辨CT检查,且均经高分辨率CT与胸部平片发现有肺部结节征象;记录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结果;观察患者胸部平片与高分辨CT检查主要征象,分析各检查方法单独及联合用于肺磨玻璃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 结果860例患者中经证实恶性385例,其中28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96例经穿刺活检明确,包括原位腺癌135例,微浸润腺癌155例,浸润性腺癌72例,其他23例,恶性率为44.8%;860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经胸部平片检查结果显示,肺结节直径范围为1.0~3.0 cm;肺结节的分布:326例左肺,534例右肺;经高分辨CT检查结果显示,良恶性病变肺磨玻璃结节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表现出不规则形、毛刺征、分叶征、界面清楚光整、空泡征、支气管征等征象占比均高于良性组(P<0.05);胸部平片、高分辨CT单独及联合诊断肺磨玻璃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7、0.876、0.940,均>0.8,诊断价值好,且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 结论胸部平片与高分辨CT联合检测,并结合病理学对提高肺磨玻璃结节早期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正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识别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 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15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肺癌病灶与肺结核病灶的关系、确诊时间、病理类型、确诊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以痰中带血为其常见的临床特征,CT影像以双肺上叶结节多见,部分病灶呈团块样病变;肺结核与肺癌病灶在同侧同叶19例(12.2%,19/156),病灶肺叶不同侧72例(46.2%,72/156),病灶肺叶部分重叠65例(41.7%,65/156);已知有肺结核病史后诊断肺癌者67例(42.9%,67/156),已知有肺癌病史后诊断肺结核者6例(3.8%,6/156),2种病同时诊断者83例(53.2%,83/156),平均确诊时间从11.4个月到12.5年不等;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均通过痰查癌细胞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找癌细胞获得明确诊断。 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影像特征,应及早明确诊断,对2种病进行早期同时治疗,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大多数误诊为甲状腺腺瘤,少数诊断为甲状腺癌、甲状腺炎,偶有怀疑本病者。病灶切除32例,腺叶切除6例,双侧次切4例,颈清3例,峡部切除3例,切排引流3例。抗痨治疗9~12个月治愈。随访1~22年,未见复发。结论 针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甲状腺结核的诊断。治疗首选药物抗痨。对弥漫性肿大性质未定者可行峡部切除,干酪型周围已形成脓肿者,可行脓肿切排引流,术后用抗结核药局部灌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