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减少)症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富超  朱军  李开俊 《中国药房》2006,17(19):1495-1496
目的探讨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减少)症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994年1月~2005年11月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病例311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以口服的发生率最高(78.78%),致死率约为9.65%;给药种类以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药的发生率居前3位。结论严格控制用药指征是减少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减少)症发生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方宝霞  陈富超  陈茜  林洁  时晓亚 《中国医药》2011,6(11):1369-1370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医学网与维普中文期刊网,对1994年1月至2010年12月国内医药学期刊所报道的抗菌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病例117例,涉及47种抗菌药物.117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62例.患者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88岁.发生时间在1周之内者为多,有55例(69.6%).发生率按药物分类居前3位分别为喹喏酮类(26例)、头孢菌素类(23例)、青霉素类(10例),其中环丙沙星最多,达9例;其次为头孢呋辛与左氧氟沙星,各6例.有3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败血症、粒细胞缺乏与低血压休克.结论 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缺乏)症,加强用药的观察与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抗甲状腺药物(ATD)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粒减)和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原因、治疗措施.方法对16例因ATD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而多发生于用药的3个月内,粒细胞缺乏而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经停用或换用ATD,并用糖皮质激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升白细胞等综合治疗,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在粒细胞缺乏而的治疗中,普遍存在应用解热镇痛药退热治疗及不合理使用rhG-CSF.结论 ATD治疗中应监测血白细胞,尽早发现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而;在粒细胞缺乏而的治疗中,应慎用解热镇痛药退热治疗,血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及时停用G-CSF.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抗甲状腺药物(ATD)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粒减)和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原因、治疗措施.方法对16例因ATD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而多发生于用药的3个月内,粒细胞缺乏而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经停用或换用ATD,并用糖皮质激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升白细胞等综合治疗,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在粒细胞缺乏而的治疗中,普遍存在应用解热镇痛药退热治疗及不合理使用rhG-CSF.结论 ATD治疗中应监测血白细胞,尽早发现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而;在粒细胞缺乏而的治疗中,应慎用解热镇痛药退热治疗,血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及时停用G-CSF.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探讨本院1例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严重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发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对乙酰氨基酚导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同时对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临床表现和文献分析推测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导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的可能性比较大.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药源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白细胞降低发生概率小,但因其是非处方药物,应用率高,应引起临床药师、医师及患者警惕,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奥氮平 ( olanzapine)是为减少氯氮平血液学毒性而开发出的一种抗精神病新药。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 <0 .5× 1 0 9L- 1 )是氯氮平的一种副作用 ,其发生率约为 1 %。尽管奥氮平与氯氮平的结构相似 ,但尚未见奥氮平致粒细胞缺乏的报道 ,并且对氯氮平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 <1 .5× 1 0 9L- 1 )和粒细胞缺乏的精神病患者 ,一般主张改用奥氮平治疗。然而用氯氮平后再用奥氮平可能延长粒细胞减少发生。本文报道奥氮平致粒细胞缺乏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各 1例。例 1为 2 7岁男性 ,患有 6年精神分裂症史 ,曾多次用氯氮平和奥氮平治疗。因再次精神…  相似文献   

7.
氯氮平对白细胞的影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349例服用氯氮平患者治疗期间血象报告及有关病史,发现氯氮平对白细胞的影响具有双相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7.44%(男2.74%,女11.39%),出现时间为用药后7-57天,平均(37.23±23.04)天;白细胞增高发生率为15.75%(男4.46%,女26.58%),发生于用药后第2一12周.白细胞增多对机体无明显不良影响,能自行恢复正常.白细胞减少在治疗过程的各时期均有可能发生,但通常是可逆的,很少进展到粒细胞减少或或粒细胞缺乏的程度.提示氯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8.
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粒缺)属临床内科急症之一,其发生率低,但病死率极高。本文按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标准[1],将2001~2005年我院血液科收治的4例甲巯咪唑所致粒细胞缺乏患者的资料报道如下,供临床参考。1临床资料4例均为女性甲亢患者,年龄19~60岁,入院前均予甲巯咪唑片治疗,给药剂量15~30mg/d,分3次口服,用药时间22 ̄720d。入院时4例患者均为急性病容,均有高热、寒颤及不同程度扁桃体肿大化脓,外周血象示:WBC总数均<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3例为0,1例为0.48×109/L。入院后均实行单间消毒隔离、输液等支持疗法。全程使用抗菌…  相似文献   

9.
药源性血液病(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D-LP)和粒细胞缺乏症(D-AGC)1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概念外周血白细胞(WBC)低于4ⅹ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成人低于2ⅹ109/L,儿童低于1.5ⅹ109/L者称为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人的粒细胞数受多种因素影响,除遗传、环境因素外,尚可因病人的年龄、活动状态而不同。当ANC低于0.5ⅹ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特定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引起ANC选择性减少或缺乏的病症。2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期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每日皮下注射,治疗14 d,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L时停止用药,观察组化疗结束后采用PEG-rhG-CSF单次皮下注射,比较两组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率、再住院率、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应用率,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率、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应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数高于对照组,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南药学》2014,(9):928-931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某大型综合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因使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3例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甲巯咪唑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多出现于用药的13个月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严重的出现败血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经验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升白细胞药物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甲巯咪唑可导致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用药前后应密切监测血常规,一旦出现粒细胞缺乏,立即停药,并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抗甲状腺药物(ATD)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粒减)和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原因、治疗措施。方法 对16例因ATD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而多发生于用药的3个月内,粒细胞缺乏而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经停用或换用ATD,并用糖皮质激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升白细胞等综合治疗,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在粒细胞缺乏而的治疗中,普遍存在应用解热镇痛药退热治疗及不合理使用rhG-CSF。结论 ATD治疗中应监测血白细胞,尽早发现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而;在粒细胞缺乏而的治疗中,应慎用解热镇痛药退热治疗,血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及时停用G-CSF。  相似文献   

13.
王璟 《首都医药》2000,7(11):51-51
所谓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的时候,就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而其中主要是粒细胞的减少.当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当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L,而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或完全缺乏时,称粒细胞缺乏症.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药源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特定药物在不同患者中,通过不同机理,引起外周血液内中性粒细胞数选择性减少或缺乏为特征的血液学超敏反应.  相似文献   

14.
国内氯氮平引起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文献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常用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在我国应用引起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情况。方法 :依托北京 7家图书馆 ,对《中华 (神经 )精神科杂志》等 9种精神科杂志 ,《(中国 )新药与临床杂志》等 3种药学杂志逐年进行手工检索 ,收集国内自 1979年至 2 0 0 2年 1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氯氮平引起白细胞减少和 或粒细胞缺乏的文献 10 7篇 ,其中个案报道 39篇 ,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 3 92 % (12 4 3 3174 9) ,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为 0 2 1% (92 4 330 2 )。收集到的 6 2例个案报道中 ,死亡 2 1例 (33 87% ) ,粒细胞缺乏发生者的平均年龄 (34 12± 12 39)岁 ,平均剂量 (318 33± 14 5 81)mg d。在 4 7例有发生距用药时间记录的病例中 ,4 2例发生在 90天内 (89 36 % ) ,2例的应用时间分别长达 5年半和 10年 ,由其余 4 5例得到的平均发生时间为 (4 6 4 7±2 6 4 0 )天。 6 2例中有 7例指明了与其他精神药物联用 ,4例死亡 (5 7 14 % )。结论 :应用氯氮平发生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风险较高 ,用药前 3个月是粒细胞缺乏的相对高发期 ,长期应用或联用其他精神药物仍有一定风险 ,建立定期的血象监测等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不同配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WBC的影响.方法 对1 11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精神病药后WBC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 118例患者,58例(6.9%)发生WBC减少.联用药物致WBC减少的概率为10.0%高于单一药物的3.2%.单一药物中氯丙嗪、氯氮平和利培酮致WBC减少概率分别为5.9%、5.4%和6.0%,显著高于其他药物(χ^2=9.891,P=0.042).同时,含这三种药物的配伍在不同配伍中致WBC减少概率也显著高于其他配伍(χ^2=17.168,P=0.028).在WBC减少恢复时间方面,单一药物和联合药物治疗组,粒细胞缺乏症WBC的恢复时间均显著高于WBC减少症(单一药物组:8.3周与6.2周,t=3.989,P=0.005;联合药物组:14.3周与10.0周,t=4.245,P=0.001).结论 氯丙嗪、氯氮平和利培酮致WBC减少的作用较强,临床应用中应尽量减少此类药物的联用,同时在治疗中应密切监测WBC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慢性良性粒细胞减少(CBG)需与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Kostmann综合征,CA)相鉴别,后者更严重。重组人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及慢性粒细胞缺乏症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效。但至今未见rhG-CSF对儿童期CBG疗效的报道。本文研究rhG-CSF对CBG患者的疗效并与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比较。对象和方法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氟康唑预防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并发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把60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分为真菌感染预防用药组和对照组.其中预防用药组患者预防性的服用氟康唑,而对照组患者未接受任何预防性抗真菌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用药组30例服用氟康唑口服液患者中.发生真菌感染的仅2例.真菌感染率为6.7%.而对照组30例中.并发真菌感染7例,包括3例深部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率为23.3%.明显高于预防用药组(P〈0.01).结论:在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及早给予氟康唑进行预防,能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甲巯咪唑片致重度粒细胞缺乏症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 基于1例甲巯咪唑片致重度粒细胞缺乏症的病例,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2月公开发表的文献,分析甲巯咪唑致重度粒细胞缺乏症的一般规律及临床特点。结果 共纳入文献44篇,包含患者49例,其中男性7例(14.3%),女性42例(85.7%),年龄(39.3±15.5)岁,日剂量为(29.9±11.9)mg,重度粒细胞缺乏症多发生于用药后1~3个月内,常有高热、咽痛等症状,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好转,但仍有部分患者因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 甲巯咪唑可导致罕见的重度粒细胞缺乏症,临床医生应注意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重度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36例甲巯咪唑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甲巯咪唑提供参考。方法对136例甲巯咪唑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36例不良反应中,41~65岁人群最多,占44.9%;严重的、一般的不良反应构成比分别为29.41%、70.59%%;严重病例临床表现以肝损害和粒细胞缺乏最为突出,肝损害不良反应可发生在用药后7天至3个月内,粒细胞缺乏症可发生在用药后9天~2个月内。结论甲巯咪唑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用药剂量,加强用药肝功、血象监护,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减少症治疗药物谁主沉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何谓白细胞减少症? 1.1白细胞减少症的回顾 临床上,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2.0×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至低于0.5~1.0×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由于中性粒细胞占循环中白细胞的比例最高,它的升高或降低直接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增减.因此,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时,往往同时有白细胞减少[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